旅游介绍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秦皇33年(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从唐到清末1000多年间,有43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96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间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被朝延贬谪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创作了大量诗文,筹办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东坡的到来而闻名遐迩。 四东文化是惠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指:东江、东坡、东征、东纵。客家人从粤东、闽西、赣南迁到惠州不过四百多年历史期间,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惠州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并具有资源多样性的特点,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有6处。 著名的惠州十景有:西湖风景名胜区:苏堤玩月、玉塔微澜、留丹点翠;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冲虚古韵、白莲翠影,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九重远眺、石河奇观,香溪堡:香溪泛舟;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风涛摧磨;巽寮德泽园:天赐白堤。
历史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化。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 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 秦统一岭南之后,在今惠州一带设置傅罗县,吴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罗为博罗,另割置欣乐县,此为归善县的前身。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从南海郡分置东官郡,博罗等县属之。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改东官郡为梁化郡,郡治设在原博罗县治(在今惠东梁化),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冈(今博罗县城)。这是今惠州境内首次设置的郡治。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从南海郡分置东官郡,博罗等县属之。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改东官郡为梁化郡,郡治设在原博罗县治(在今惠东梁化),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冈(今博罗县城)。这是今惠州境内首次设置的郡治。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辖粤东的循、潮二州。隋炀帝即位后,将循州改为龙川郡。刘岩建立南汉之后,设祯州管辖归善、博罗、惠州、海丰四县,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把州名改为惠州,惠州之名从此沿用至今。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同年10月2日携侍妾王朝云、三子苏过抵惠。在惠期间,他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序跋。其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诚如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区域分布新中国成立后,市境行政区划及其隶属多次调整。现惠州市辖2个市辖区(惠城区和惠阳区)、3个县(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仲恺高新区),总面积10792平方千米。2010年2月,仲恺高新区把陈江、惠环、沥林、潼侨、潼湖等5个镇(街道)和4个工业园区纳入其下,享有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区)一级行政管理权限,仲恺高新区面积由19 .7平方公里扩至309平方公里,管辖人口近50万。
旅游季节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横贯全市。境内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四季长青。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度。由于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均是到达旅游的好时机。
美食惠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东江菜是广东菜系三大分支之一。古代的北方军旅流落定居,客家人南迁,惠州正处于广东三大方言语系(粤、客、闽南)的夹缝之间,使东江菜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风姿独异”的特征。传统的东江菜偏重于“肥、咸、熟、香”,下油重,口味偏咸,一般用生葱熟蒜、香菜调味,极少添加过重过浓的佐料,注意突出主菜的原汁原味。东江菜选料讲究本地家养粗种的食物,烹调方法多采用煮、煲、蒸、烩和炖等,即保持原有的香味,又使人口感舒适,还不会轻易破坏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和纤维组织。发糕发糕是有特殊用途的食品,虽然在惠州十分风行,但在市面上一般是见不到的。因为制作过程总往往混入花红粉,而且每次总是蒸很大的一个,又被称作大红发糕,取其色彩喜气、名字吉利,是一种讨口彩的喜庆食品,普遍用于人生各种喜事的礼仪当中,婚嫁、寿诞、生子都少不了发糕助兴。制作发糕一般使用纯粘米,加糖、发粉或糕种,蒸发糕的笼屉特别巨大,蒸好的糕点发得越大主人家就越高兴。仪式中,主人将大发糕切成小块,或作为贺客的回礼,或分发街坊四邻,让大家都可以分享到欢乐和福气。 狗肉煲我国东南大部分地区都喜欢吃狗肉,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烹制方法,而惠州人最喜欢狗肉煲。狗肉用香料、味料爆透,加入汤味以及广东老陈皮、老姜,再用瓦煲慢火久煲。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煲狗肉时阵阵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敛糕敛糕,惠州话读作“敛校”,是一种在传统风俗礼仪中的专用食品。惠州风俗,喜事要蒸红敛糕,丧事蒸白敛糕;出生满月,外婆要蒸红敛祝贺;新婚回门,外家要蒸红敛糕作为回礼。此外年节的“观音做会”,也要蒸敛糕。敛糕一般用四分糯米,六分粘米,混合后用水调匀,加上糕种,而后制成饼状蒸熟。红敛糕是米粉用水调匀时另加了花红粉,使敛糕呈红色。 梅菜扣肉梅菜扣肉与盐焗鸡、酿豆腐被称为“惠州三件宝” ,精选横沥土桥梅菜芯,上好五花肉,要经过煮、炸、焖、蒸等工序,原汤勾芡,肉烂味香,肥而不腻,咸中略带甜味。据说这道菜是苏东坡谪居惠州时,教当地厨师仿照杭州东坡肉的做法,配上当地特产梅菜(惠州以矮陂梅菜为正宗)创造出来的。酿豆腐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岭南不产小麦,逢年过节,南迁的中原人就以酿豆腐代替饺子。酿豆腐选用嫩滑的东江豆腐,切成长约5公分,宽约4公分,高约2.5公分的块。把猪肉、鱼肉、虾米剁成馅,加上鸡蛋、葱、左口鱼等配料搅拌均匀,在豆腐中间挖一小洞酿入肉馅,煎至金黄色,再加入上汤、配料,砂锅中火焖熟,下老抽调色,加葱花、左口鱼末等便成。沙糕板惠州风俗,小孩出生“做半月”,外婆必定要做沙糕板,分发邻里众亲庆贺。沙糕板以三成粘米粉、七成糯米粉混合,加白糖过筛,蒸熟切成两寸见方的块,松软可口,是当地儿童特别喜欢的零食,旧时卖沙糕板的小贩往往习惯将蒸糕的板隔顶在头上沿街叫卖,为古城风情一景。窝全鸭八宝窝全鸭与盐焗鸡堪称东江菜中的“双绝”。用糯米、香菇、莲子、虾米、鱿鱼、肉粒、咸蛋等各种原料作馅,填入鸭腔内,经过氽、煲、蒸的工续制成,浓郁芳香,软滑可口。 盐焗鸡盐焗鸡是东江传统菜中的一大名菜,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传说它来源于东江惠阳盐场用盐储存熟鸡的习惯,当地盐商设宴请客时,厨师也尝试以盐焗鸡,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制作方法。现在盐焗鸡已经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变化,但还是以传统做法最受欢迎,它的特点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浓,上碟时,还必须注意砌回鸡形。
购物惠州地处亚热带,依山傍水,物产丰饶,蔬果鲜美,其中有不少是惠州所独有的土特产品。惠州梅菜、罗浮山酥醪莱、罗浮山百草油、罗浮山甜茶、东江糯米酒、南昆山观音菜、龙门竹笋、龙门竹牙签、龙门米粉、博罗酥糖、博罗凉果、荔枝、龙眼、芒果、柑桔等。
玩乐传统的戏剧曲艺、新潮的现代歌舞、高雅的歌剧与文艺曲目、通俗的流行歌曲与民间文学组成了惠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惠州市区,大型的娱乐场所、休闲中心样样俱全,还有影院、KTV、舞厅、迪厅、网吧等等。市区内的滨江公园、江北体育中心、市民乐园、文化中心、明月湾等大型文化广场,也为惠州人提供了娱乐休闲场所。
民间风俗 惠州是沿海城市,交通的便利以及惠州客家人善迁徙的特点使惠州成为著名侨乡,全球约有800万的惠州华侨,惠州是客属地区华侨最多的城市,因此,客家华侨多操惠阳音客家话。惠州民间文化具有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也保留了相当多当地先民的风俗习惯。同时,由于惠州地处广东三大方言语系(粤语语系、客家语系、闽南语系)的融汇地带,加上古代客家人大规模南迁和军事行动带来的北方移民,惠州的民俗风情更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从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间,有43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96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间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被朝延贬谪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创作了大量诗文,筹办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东坡的到来而闻名遐迩。蓝田瑶族:蓝田瑶族居住在龙门县东北部的瑶山,距县城18公里,有45个自然村,约7千人。蓝田瑶族虽已讲汉语,但还保留着该民族的不少风俗习惯,最有代表性的是“舞火狗”。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其父用母狗奶水喂养他。瑶族后人感激狗的养育之恩,爱狗,并以狗为图腾。每年八月十五,蓝田乡以村寨为单位,举行舞火狗活动。这天,各村未婚女青年都上山割藤条,摘黄姜叶。晚上,姑娘们头戴草笠,在手臂、胸、腰、腿上,用藤条、黄姜叶组成树叶衣裙,遍插点燃的香火。请回峒主爷叩拜后,列队歌舞,男青年则放鞭炮助威。最后再到村溪旁,将饰物、香火丢在水中,洗净手脚,以示弃除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