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贵州省丹寨县争取到了与万达集团的合作,脱贫攻坚工作或将迎来重大突破。
在双方商讨具体事宜的过程中,丹寨县县长徐刘巍提出,万达可以在当地搞投资、做产业,但所得利润必须全部留在当地,最好能直接将钱分到群众手中。
对此,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直言:“你想要分钱,不如我直接每年给你5个亿。”
合作伊始,双方就出现如此大的分歧。那么,这场合作是否还能继续进行?这位县长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一、80后县长和他的脱贫战
徐刘巍出生于1982年,从人民大学毕业之后,他一直在贵州省办公厅工作。
2012年,徐刘蔚主动申请到地方历练。组织上同意了徐刘巍的请求,任命他为丹寨县副县长。
丹寨县是贵州省有名的贫困县。因此,当时摆在这位年轻县长面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帮助当地百姓脱贫。
到任后,徐刘巍细致考察丹寨县下辖的各个村镇,并走访了大量群众。
在调研中,他发现,丹寨县耕地面积极小,又缺乏实体产业,年轻人几乎都去了外地打工。
村子里随处可见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学生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受到影响。
但另一方面,丹寨县境内富含矿产资源,颇具开发前景。并且,丹寨县森林覆盖率高,自然景观优美。
同时,它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独特的人文风情,旅游资源丰富。
贵州丹寨县排莫村
随着徐刘巍走访深入,他觉察到丹寨县有一重大缺陷,那就是交通不便。
由于地处山区,海拔高,地势陡,丹寨县的道路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各村镇之间主要靠土路连接,已经建设完成的水泥路也是狭窄陡峭,难以通行。这既不利于丹寨县农产品、手工艺品的外销,更给招商引资带来了阻碍。
初到丹寨县的几个月,徐刘巍的心情随着他的调研结果起起落落,也对县里为何多年来始终无法摆脱贫困有了深刻认识。
为了克服交通难题,徐刘巍想方设法拉资金,推动丹寨县道路建设。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丹寨县的交通状况终于有所改善,配套基础设施也建了起来。可产业开发依旧是个大问题。
无论是发展旅游业,还是开发矿产,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按照丹寨县当前的招商能力,产业开发根本无从实现。
恰在此时,万达集团为响应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提出“企业包县”扶贫模式,即一个企业对口帮扶一个贫困县,精准发力,帮助贫困县摘帽。
该想法得到了中央扶贫部门的认可,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而万达集团作为表率,主动提出要对口帮扶贵州省的一个贫困县,助其脱贫。
2014年9月,王健林亲自带队,来到贵州进行考察。
徐刘巍得知此消息后,认为这是丹寨县的历史机遇,立即带着详细的发展方案,主动与万达集团取得联络,争取合作的机会。
徐刘巍的苦心没有白费,万达集团被其诚心打动,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最终将丹寨县确认为帮扶对象。
二、会议上的冲突
2014年12月,徐刘巍等丹寨县政府官员与王健林为首的万达集团代表开会商谈帮扶事项。
这是双方开展的第一次座谈会。万达集团表示,扶贫规划的初步构想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养猪、种茶、种硒米三种产业。
徐刘蔚在听了万达集团的计划后,回应道“不管万达做哪种产业,都要遵守一条原则:把利润全部留在丹寨县。”
按徐刘蔚的想法,万达集团在丹寨县投资的项目盈利后,要在丹寨县纳税,所得利润也要以基金形式留存在当地。
丹寨县可以将基金里的钱直接分给贫困群众,万达也可以使用基金里的钱继续在丹寨县建设项目,但具体使用计划要报请县政府审批。
说这话时,徐刘蔚的态度相当强硬,引得其他参会人员纷纷在心里犯起了嘀咕。虽说双方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但眼前的情况下,丹寨县看起来更需要万达集团的帮助。
万一徐刘蔚的话惹恼万达集团,使得对方更换帮扶对象,丹寨县可能很难再找到一个比这更好的脱贫机会了。
而万达集团随后的反应,更是让丹寨县政府方面的与会人员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王健林不认可徐刘蔚的说法,并且反应激烈地指出,如果丹寨县想要的是钱,他何必费尽力气做项目,不如每年固定捐出5亿元,让丹寨县拿去分。
会议气氛陷入持久的尴尬。好在,丹寨县政府与万达集团虽然在这件事上产生了分歧,但双方均表示,后续可以继续协商。
其实,徐刘蔚与王健林之所以会在会议中产生争论,主要原因在于双方的立场不同。
作为县政府的领导,徐刘蔚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