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这里生活着众多的神采奕奕的百岁寿星,他(她)像繁星一样点缀在巴马的青山绿水之间。吸引着数不胜数的海内外游人前来此探秘。
车队前往巴马(摄影:冯赣勇)
2011年9日20日,记者随北京爱车阳光汽车俱乐部组织参加“2011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助威团自驾车队,在结束了国际汽车拉力赛的发车仪式后,从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出发向西,驱车前往距南宁250公里之遥的巴马进发。
山道弯弯(摄影:冯赣勇)
从南宁到巴马的一路上山道弯弯,景色秀美。来前从相关资料中得知,巴马是一个山青、水秀、洞奇、物美、民淳、人寿的旅游名县,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腹地之一。
田园景色(摄影:冯赣勇)
车队经过大约七个小时的行程,于当日傍晚时分顺利抵达巴马瑶族自治县委大院内的华昱假日酒店下榻。经过一夜的修整,9月21日上午,车友们开始驱车进行为期两天的巴马自驾之旅,首先前往长寿乡水晶宫。途中,车队在导游的引领下首先来到位于山腰间的一处观景台。这里有一座亭子,原来是观赏巴马“命河”景观的最佳位置。
“命河”景观(摄影:冯赣勇)
命河是巴马母亲河盘阳河的源头之一,也被称为那社河,在那社乡田垌里左拐右弯,从这里的观景台居高俯瞰,蜿蜒曲折的河流造型,酷似草书的“命”字,因此,当地人就称它“命河”。借用庄子之道说,该地占据了“天地人合一,人浑于自然”的佳境;“命河”是长寿之乡的象征,也是天昭巴马长寿的地理标志。
车队抵达巴马(摄影:冯赣勇)
车队继续驱车前行,不久即来到了巴马长寿水晶宫风景区。水晶宫地处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那社乡,距巴马县城45公里。走进水晶宫人们恍如置身一个玉砌般的童话世界,地上发育着鲜活、透明蘑菇状晶体;空中垂悬着白嫩、纤细、蜷曲且神态各异的水晶球、水晶花、水晶草;而那些洁白无瑕通体透亮的玉柱、玉笋则在天地间毫无顾忌地成长着,所有一切在冷光源灯光作用下扩张着惊人魂魄、动人心脾的渗透力。
水晶宫景观(摄影:冯赣勇)
步入水晶宫不仅能观赏到举世罕见的地质奇观,还能融入世界长寿之乡的长寿文化氛围。那些发出水晶般的光泽的钟乳石就像一个个老寿星堆砌着、排列着、舒展着。当游客穿行在由“寿星探秘”、“圣母祝寿”、“寿乡活力”、“寿成正果”、“瑶寨”等景致组合的空间里时,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不得不称之为“巴马魂”。
瑶寨景观(摄影:冯赣勇)
水晶宫洞穴母岩形成于约两亿八千万年前的海底,而洞内钟乳石是十几万年以来形成的,甚至还正在生长发育中。观光中,导游领车友们来到一处“福手论寿”的景观时,指着这里的钟乳石说:大家可以来在这儿用左右手拍一拍,摸一摸。可以边拍边念诵一个口诀:左拍拍福气多多;右拍拍能活一百多。她的话音一落,立刻吸引车友们争相恐后的拍起来,现场气氛顿时欢乐融合。
记者巴马留影(摄影:梁燕红)
离开长寿水晶宫来到位于巴马甲篆乡烈屯西北面的漠斋山下的百鸟岩,这里也叫龙虎洞。因洞内燕子栖集,蝙蝠掠飞,又名百鸟洞。来这里其实主要是在景区中被称为“水波天窗”的长河里泛舟游览。
泛舟游水洞(摄影:冯赣勇)
水波天窗的由来是盘阳河自吉屯白熊洞潜入山下,形成1000多米的伏流暗河后,在此洞流出。洞口宽50米,一石壁把洞口分成两个略呈三角形的左右洞口。左侧洞口宽40米,高15米,两洞口内侧相通。洞深500米,蜿蜒曲折,直通与白熊洞一山之隔的拉类坳下的一个侧洞口。
柳暗花明又一村(摄影:冯赣勇)
洞中水平如镜,深不可测,宽处约40米,窄处10米,从洞口行舟至300米转折处,距水面30米处有一圆形天窗,山坳之光照到水面,犹如舞台上的光束,色彩纷呈,近右侧洞口处有沙滩,可停靠舟船。沙滩右侧是一块30多平方米的石台,台面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石台一侧,洞壁雪白,可攀援其中。有石鹰、石柱、石幔、石观音菩萨等,百态千姿,令人目不暇接。
前往长寿村(摄影:冯赣勇)
水波天窗石台的周围有仙女梳妆、海螺石,石螺对面有石桌、石缸和石松果等。侧面洞口外香椿林下野花艳目植被繁衍,把洞口点缀得幽静雅致。洞中歧洞叉水道数不胜数,密如蜂房,不知所向,整个洞仿佛一座装饰华丽、景幻莫测的水下龙宫。其奇特的景象似桂林芦笛岩,又因非乘舟不能游览,游人赠予“水上芦笛岩”的美誉。
长寿村的孩子们(摄影:冯赣勇)
车友们泛舟从洞中透过入口处,三角形的洞口如画家定景框,把远处青山和近处翠峦、绿竹、田畴、水面和垂钓渔人组成绝妙的画面,山如宝石,人若游仙,水光山色,交相衬托,令人倾倒。
探访百岁老人家(摄影:冯赣勇)
盘阳河是巴马的母亲河,长寿河,两岸奇峰峻峦,村屯错落。车友们来到河畔上的一座吊桥前,从这里过桥来到巴马的一个长寿村,探望这里的老人。只见村中街道两旁的小楼前,时而能见到该座楼主主人图文并茂的介绍,多为百岁老人的简历。
村中的百岁老人(摄影:冯赣勇)
记者随车友们分别探访了村中的105、108、113岁的三位老人,前两位是老婆婆,后一位是113岁的老爷爷。车友们递给老人红包后,并祝福老人健康长寿,老人高兴地同车友合影留念。归来时正好遇到几位刚下学的孩子们,她们在小桥上玩耍,晃动着吊桥,让过桥的车友无不为之惊恐万状,其童真的调皮、无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农家旅馆(摄影:冯赣勇)
当晚,车友们下榻在被称为长寿巴马健康中脉的坡纳村中的农家旅馆。旅馆位于一片绿茵茵的稻田旁,稻田边是与旅馆相对应,一家连一家带遮阳篷的排挡。晚上,车友们在此闻着稻田的花香,品味着巴马当地的烤香猪、腊肉等佳肴美味开怀畅饮,好不快活。
前往百魔景区(摄影:冯赣勇)
9月22日,车队继续巴马之旅的行程,上午首先来到巴马百魔洞天坑风景区。百魔天坑位于巴马县甲篆乡,1987年,当中国和英国的岩溶地质专家踏进了百魔洞,进行了联合考察后,一致认为:该洞集天下岩洞之美于一身。洞的平均高度为80米,宽70米,主游路程4000多米,盘阳河从百魔天坑下流过。
洞内观光栈道(摄影:冯赣勇)
百魔天坑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钟乳石高大气派;据测量,最高的石笋为39米、直径为10米。该洞加上洞上洞、洞内洞之歧路与相通的感岁洞,邻近的柳羊洞和五仁洞组成庞大的洞群。此洞分为4个大殿堂,辉煌瑰丽,多姿多彩,让人看了流连忘返。百魔洞天坑以恢宏的穿岩、神秘的天坑、奇妙的岩雾与美丽的乳石显示出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百魔洞中部奇观(摄影:冯赣勇)
百魔洞中最为壮观的是那个100多米高,几百米宽、1000多米长的大殿堂内,几十个70至80米高、3至5米直径的钟乳石柱,构成庞大的石塔群,挺拔高耸,雄伟壮丽,让人惊叹不已。加上洞中雾气缭绕,变幻无穷,更使这个巍巍景观显得诡秘多姿。这些巨大的钟乳石塔,是经过几亿年岩溶发育的结晶,实属“天下之最”。
溶岩景观(摄影:冯赣勇)
百魔洞内景物,随季节变幻。盛夏时节,洞顶无数岩泉下渗,含滴有节。洞底股股清泉注满深浅之潭,浅处宜淌足,深处可泛舟。从洞中溢出的泉水与西边从仁乡潜过的盘阳河伏流在洞中交汇,泾渭分明,清浊可辨,奔腾咆哮直下坡月河段。秋冬之时,潆流碧潭,回清倒影。春季,洞外洞内天窗上下,繁花似锦,鸟鸣泉唱,与洞内奇观相交辉映。加之洞内气温盛夏若秋,隆冬胜春,景色宜人,令来此的游人叹为观止。
三门海风景区(摄影:冯赣勇)
百魔洞也是车队在巴马观光的最后一个风景区,之后车队离开巴马前往与巴马相邻的凤山县,这里著名的三门海风景区是车友们接下来的目的地。三门海生态旅游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凤山县袍里乡坡心村,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典型的核心地带。
三门海坡心河(摄影:冯赣勇)
车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顺利来到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相对于巴马地区的风景区,凤山作为享有世界级的景区非常规范,特别是在票务管理方面,显得极为正规和大气。
水游天坑的景区(摄影:冯赣勇)
凤山三门海旅游景区也是目前世界洞穴协会确认为世界上唯一的水游天坑的景区,是一个自然景观、长寿文化和革命历史遗存融为一体的具备国际级品位的旅游景区。这里的三门海天窗群集山、水、洞、天为一体,蔚为壮观,神秘的地下河资源,奇妙壮丽的喀斯特湖,喀斯特泉、大型溶洞群、天坑群、天窗群、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的所有特征都集中体现于三门海景区内,够成了名副其实的喀斯特世界地质公园。
盘阳河源头(摄影:冯赣勇)
从三门海景区码头泛舟游览坡心河之上,人们能看到河畔岩壁上刻着两个红色大字的“寿源”,十分的醒目。导游介绍说:坡心河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盘阳河的源头。所以被称为“寿源”。沿坡心河两岸景观绮丽、气候宜人,环境幽雅负氧离子达2-5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健康长寿,水畔共300多人口的三个村寨就有长寿老人12人,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4人。
观天坑景象(摄影:冯赣勇)
车友们泛舟三门海,虽有人说这里跟巴马的水波天窗有异曲同工的评价,但船游进洞后,人们才感到这里魅力所在。只见平如镜面碧绿的潭水清澈无比,据说潭深16-30米,为地下河连体天窗,人称“中华三洞天”,洞外流水哗哗,洞内不见急流涌出。
二门内观景(摄影:冯赣勇)
驶船游览,洞内沿途景观三暗三明,暗处如水底龙宫,明处如见通天潭,洞中水,水中洞,水转山移,水啮山穿。四周悬崖险峻,壁上岩溶景观千奇百怪,引人入迷。
船游出三门海(摄影:冯赣勇)
可能也正是由于三门海天窗群规模最大、景观最奇特壮丽。这里发育有七个岩溶天窗(天坑),并以坡心地下河出口洞段形成的数平方公里面积的明湖和暗湖串在一起,三个天窗由自然通道可乘船入内,使人感觉到山中有海、海上有门的神秘的感觉,故“三门海”也才因此而得名。
俯瞰巴马一角(摄影:冯赣勇)
三门海景区的天窗是串珠式天窗群,并列排成北门七星状,在世界旅游资源中是绝无仅有的,意大利著名的科考探险家诺萨里奥卢基里博士指出:“凤山三门海天窗群奇观,串珠式塌陷,兴山、水、洞、天浑然一体,时属世界罕见,独一无二”。三门海亦因此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世界之窗”。(图文:冯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