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动画,都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认知的启蒙。
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充斥着超出现实世界的存在。
也正因如此,孩子对于这个世界天马行空的幻想,能够被动画很好地承载。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部动画。
它的题材看起来并不针对成年人,但这个经典的故事,却能唤起很多人对于童年的回忆。
它就是——
《窗边的小豆豆》
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窗边的小豆豆》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故事。
这部来自于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儿童文学,是很多人小时候都读过的书。
至今,它仍被收入在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
《窗边的小豆豆》首次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
时隔40多年,它终于被改编成动画,与观众见面。
而这部动画电影在上映后,也得到了观众和业内的肯定。
豆瓣8.4分。
且获得了有动画界“奥斯卡”之称的“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的长片水晶奖提名。
而小编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在长大后再去看这个童年的故事。
竟然发现,它能够带给人同样的感动和温暖,同时,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小豆豆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被学校要求退学了。
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觉得她是个怪孩子。
事实上,小豆豆所做的那些“坏事”,仅仅是因为她活泼好动一些。
比如,因为好奇学校课桌的构造,小豆豆会忍不住把它掀开又阖上。
或者,发现有街头艺人从窗外经过,小豆豆会跑到窗前和他们打招呼,还会邀请艺人表演一番。
但这些行为在老师眼中,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听话的孩子。
尽管妈妈极力恳求,但小豆豆依旧没有逃离被迫转学的命运。
巴学园,便是小豆豆要去的新学校。
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的门口,就爱上了这个“奇特”的学校。
这个学校的校门很特别,是长着嫩芽的树桩。
教室也很特别,不是房子,而是电车。
妈妈带着小豆豆去见巴学园的校长——小林校长。
面对素未谋面的校长老师,小豆豆毫不怯场,大方介绍自己。
而小林校长也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丢下孩子只和家长沟通。
相反,他让妈妈去外面等一等,只把小豆豆留下,和她聊天。
两人就这样面对面坐着。
校长并没有问小豆豆任何针对性的问题,只是让小豆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于是,小豆豆就这样漫无边际地说了很多。
譬如今天来学校的路上,在车站的见闻。
譬如曾经的老师是什么样子。
譬如自己和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
小豆豆很善于表达,但最后,她还是有些失落地问道——
可是,他们为什么都叫我怪孩子呢?我明明叫小豆豆啊。
小林校长并未直接解释什么。
只是告诉小豆豆,你是个很好的孩子,欢迎来到巴学园。
就这样,小豆豆终于能够在电车教室里上课了。
趴在电车教室的课桌上,小豆豆做了一个神奇的梦。
梦里,她乘着电车去到了很多地方。
森林、天空、海洋……
小豆豆的班上有10个同学,大家的兴趣爱好都不一样。
而这里的课程也并不需要大家统一坐在教室里听课。
老师会写出每天需要学习的课程,大家挑着感兴趣的学习就好了。
于是,有的人弹钢琴,有的人画画,也有的人去操场跑步。
而坐在小豆豆身后的泰明,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方便,便总是埋头看书。
泰明的特殊,吸引了小豆豆的注意。
两人也逐渐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小豆豆会努力拖着手脚无力的泰明,爬上梯子,去到她树上的小屋。
那是泰明第一次从高处,看到学校的风景。
泰明会在小豆豆的宠物小鸡去世时,安抚住小豆豆的情绪。
在巴学园里,小豆豆不再是那个别人口中的怪孩子。
尽管她依旧活泼好动,甚至会因为心爱的钱包不小心掉进茅厕而直接去掏粪坑。
但没人会评判她是对还是错。
小林校长看到掏粪坑的小豆豆,只会告诉她,找完了要清理好。
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自由地长大。
一切的美好,因为战争的到来戛然而止。
作为根据作者真实童年经历改编的故事,那个年代,正是二战时期。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本土的民众们,也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阴影。
泰明的离世,充斥着紧张氛围的社会,被炸毁的巴学园……
这些,无一不催促着小豆豆快速长大。
相较于大多数我们熟悉的经典日本动画。
《窗边的小豆豆》看起来要平淡很多。
没有汤婆婆,也没有龙猫,没有会魔法的哈尔,也没有古老的天空之城。
但仅仅是小豆豆学习生活的日常,依旧会让人感受到温暖。
她是幸运的。
父母并不会因为她是“怪孩子”而要规训她,才能让她有机会来到巴学园。
而在巴学园里,她感受到的是鼓励,是友爱,是自由成长的模样。
只是如今长大后,再看这个故事,却更能感受到战争对于人的伤痛。
会忍不住想,如果没有战争,也许小豆豆的一生,会更加美好顺遂吧。
巴学园也会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