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万里茶道-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勘路之旅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万里茶道申遗点汉阳桥桥头举行隆重的发车仪式。
置身于万里茶道茶源地——五峰,大脑不禁蹦出"茶园深深深几许,氤氲缕缕缕清香"这句话。自古以来这里盛产宜红,红纱披肩、妩媚芬芳;采花毛尖,山道逶迤、翠绿悠香。
追溯求源,今日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渔洋关,在明清至民国时期,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此地宜红茶商贸盛极一时。在这里从湖南石门,湖北鹤峰、宣恩、恩施、长阳等地的毛茶由骡马队通过五峰古茶道源源不断地运输到此,并在渔洋关集散、精制和包装,以至于在这里形成巨大的集贸市场,然后由茶庄商号用木船沿渔洋河水路至长江,再从长江口岸用大船运到汉口,进而一路北上发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直至英国。
据宜昌史上名关,《五峰县志》(《长乐县志》)记载:自明清代以来,渔洋关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前后,系宜红茶出口的最盛时期,每年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至民国初期,五峰渔洋关镇是鄂西最著名的红茶市场;抗日战争爆发前,该镇有专营宜红茶茶号10余家。此时渔洋河帆樯林立、鳞次栉比,渔洋关也因生意兴隆、客商云集、街市热闹、通宵达旦,有“小汉口”之称。
在繁极一时的众多茶商中,宜红之父——钧大福地位当首屈一指。据记载:清道光四年(1824年),广东商人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来到五峰渔洋关镇,传授红茶采制技术,并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口再转至恰克图,开启了鄂西、湘西乃至武陵山区红茶出口之先河,距今已有195年的历史。
今日五峰亦是茶的故乡。千年茶树至今生机盎然,全县20多万人口却拥有20多万亩生态茶园,实现了名副其实的人均1亩茶园,两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底蕴造就了今日"楚天茶叶第一乡"之芳名。涉足于此犹如置身天然茶园、香飘四方,具有中国驰名商标的采花毛尖更是沁人心脾,五峰宜红茶再绽新枝续荣耀……
今日五峰,山青水秀、生态优美,是有机茶理想的生态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世代以茶为生、以茶结缘、以茶交友,因此五峰先后被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殊荣。
时至今日,五峰茶叶赓续了昔日的辉煌与荣光,荣获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5个省级著名商标、7个湖北名牌产品;更有"采花毛尖"先后获得"湖北名茶第一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2016年,"五峰绿茶"荣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五峰宜红茶"凭着特有的"冷后浑"、"黄金圈"而获得第四届"国饮杯"全国一等奖。
行走在五峰的古茶道上,骡马嘶吼犹在耳畔。往昔的辉煌,曾经的荣光,以及盛世空前的万里茶道、蔚翠山川、风雨古桥、骡马土司、古碑城墙,似乎向世人诉说着土家先辈们茶路漫漫的艰辛与荣光。
为何此次活动发车启动仪式首发汉阳桥?五峰县政协主席文牧一语破天机,他表示:这是自然的选择,历史的回望。历史上的汉阳桥,该河以东属汉族管辖范围,河以西被西南少数民族容美土司所管辖,明清时期的汉阳桥既是商贸之道,又是民族融合之道;通过汉阳桥不仅是汉族和西南各少数民族融合发展之地,而且是西南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通向长江、走向国际的出口。位置独特显著,蕴意深厚非凡。
随着发令枪响,万里茶道-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勘路之旅"探路先锋"车队徐徐驶出汉阳桥,向下一个目的地安化进发。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