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综述:数字技术与自我追踪
随着可移动可穿戴设备及相关软件的出现,人们对数字技术的使用已成为普遍现象。数字技术不仅带来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宏观层面的根本性变革,而且推动“身体互联网”的形成,促使自我监测与量化实践的攀升。“自我追踪”(self-tracking)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对数字技术的讨论中,数字技术通过获取与个人相关的数据,再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分析、解释与展示,以达到人们用数字技术监控、评估和优化自己的目的。“量化自我”已成为描述这种自我追踪的流行术语。“量化自我”具有便捷性、精准性、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等特点。可移动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不仅使数据比以往更容易收集、分析、汇总与可视化,还能进行数据对比,从而更客观地了解与优化自我。故而,通过量化数据认识自我比以往的传统方式更“全面”与“准确”。有研究者分析自我追踪设备使用者的主体体验,发现自我追踪设备在使用者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三重角色——工具、玩具和导师:“工具”代表设备的有用性;“玩具”表明了自我追踪设备所具有的娱乐性;“导师”则更强调自我跟踪设备对使用者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对于使用者,这三个角色可以并存。可见,数字技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与塑造着人们的认知与实践。
作为自我身体管理的重要数字工具,健身运动、饮食管理类 App在青年群体中备受推崇。不少年轻人使用健身、饮食类 App进行运动与饮食的自我追踪,以期实现对身体的管理。研究发现,运动健身类 App对大学生群体在培养运动习惯、提升运动意愿等方面有积极影响。许多年轻人通过健身 App量化自我,实行自我监控,进而达到文化和社会所认可的“理想”身体。青年群体不仅可以通过数据了解自我与身体,还能够实现自我展示与拓展社会资本。总之,自我追踪不仅使青年群体有效实现身体管理,还带来他们社会生活的改变。
除以上诸多优势外,App类追踪技术也可能导致个体陷入数据化全景监控之中,造成“规训技术”由内而外扩展。如跑步等可穿戴设备既给青年跑步者技术赋权,也让其身体陷入全面的“液态监控”中。App既是问题的解决手段,也是问题的制造者,它从实现预定目标的辅助性工具变成了形塑观念、刺激消费的工具,给年轻人带来新的焦虑感与不确定性。尤其当使用者感觉数字对生活的干预超出可接受的范围时,自我追踪便会成为个体的负担与束缚。数字工具的使用导致新的自我规训,使身体规训的时空界限逐渐消融,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将科学性指标与话语汇总到数字设备与应用软件之中,数字技术克服了以往科学知识的零散状态,但也形塑了一种新的科学知识的权威,对人们的观念与行为进行新的构建与规训。此外,研究发现,量化自我的过程实际上反映了数据和身体之间同时发生的商品化和知识创造,虽然可穿戴设备通过外在的测量帮助人增加知识和控制,但使用者也会处于一个对数据缺乏控制的状态。
国内也开始出现针对饮食追踪 App如“薄荷健康”的研究。研究发现,“薄荷健康”App通过多渠道积累用户、打造自主品牌的营销模式,在瘦身类 App中脱颖而出。“薄荷健康”因品类齐全的食物库和便捷的热量查询而广受欢迎。作为专业的减肥“助手”,它通过个性化的专属健康方案和多功能的互动平台,使用户养成减重与健康生活的习惯。在对 100位肥胖超重患者开展的对照实验中,研究者发现采用“薄荷健康”联合“Keep”App进行个性化体重管理,对肥胖患者减重减脂的效果良好。不过,以上研究在理论与实证层面均较少涉及 App对使用者在减肥体验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影响的进一步探究。
数字技术已广泛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当下国内对此的社会研究依旧不多。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与运动健身类 App相关的自我追踪实践,对饮食类 App的关注相对较少。深刻的理论分析与详实的实证研究能够为探究数字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供分析视角与关键论据,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