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凿河堆堤,乾隆提笔“山塘寻胜”。曹雪芹称其最是红尘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便是苏州山塘街,那些历史名人在此发生的事迹。山塘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七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在山塘街区内有古石桥15座,其中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四座桥建于宋代以前。斟酌桥是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的交汇处,是当年画舫云集的所在。在通贵桥西侧的古戏台,是从安庙内的古戏台移建到山塘街,戏台前有铺砌花岗岩石板的游客看戏处。山塘街还有以原“泉州会馆”为场址的中国商会博物馆;有纪念明代苏州人民抗击魏忠贤斗争中从容就义的五人墓。唐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中国历史文化古街被称为山塘街,2015年被住建部和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红楼梦》第一回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普福禅寺是宋代淳熙年间(1174-1189年)修建,清末因供奉相传为崇祯皇帝的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原来寺院只有前后两个佛殿,中间狭长天井像葫芦一样,前为“普福桥”像葫芦柄。2009年重新修复的普福禅寺占地1100平方米。《红楼梦》中的“十里街”很可能就是山塘街,葫芦庙则可能是现在的普福禅寺;而皖南宁国市也有葫芦庙、宁国府及通灵宝玉契合的通灵禅寺所在,相传曹雪芹也曾来此游走得以《红楼梦》灵感因源。
唐代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端午,白居易到苏州担任刺史时去虎丘路况很差,沿途河道淤塞常有水涝,为此白居易决定开筑“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山塘河和山塘街。后作诗《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重开寺路时还种了数千株桃李莲荷,白居易非常喜欢此景有诗云“不厌西丘寺,闲来即一过”,第二年九月因病卸任并在《别苏州》云:“怅望武丘路”,为纪念白居易又把山塘街称为白公堤或白堤。苏州自古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商贸城市,先后建有会馆59座、会所107家。山塘街曾建有会馆公所14处,包括冈州会馆(现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一带)、岭南会馆、陕西会馆、东齐会馆(山东会馆)、汀州会馆(现福建长汀县)、全晋会馆(山西)、泉州会馆、绍兴会馆等,可见当时山塘街之繁华,特为会馆建了商会博物馆。《三笑姻缘》中唐伯虎雇小舟追赶秋香到无锡卖身为华府书童的情节就发生在山塘河,唐伯虎在山塘寺游玩时遇到无锡华太师夫人前来进香,对华夫人贴身丫环秋香一见钟情,在秋香随华夫人登船返回时,唐伯虎也连忙雇小舟追赶,途中看到秋香对他三笑以为对自己有意,卖身进华府做书童逐渐赢得华府器重,后来终于与秋香结成良缘。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也曾在山塘街守望过踏向归途的冒辟疆……七里山塘又被称为“七狸山塘”。传说明朝初立时朱元璋放心不下曾是张士诚大本营的苏州,派刘伯温来此视察感觉山塘河状如卧龙,担心会出真龙天子,施法在七座桥边各置一个石狸,这七只狸有千斤巨锁之功可牢牢锁住龙身,这样就不会威胁实时皇帝地位。七狸分别是:山塘桥美仁狸、通贵桥通贵狸、星桥文星狸、彩云桥彩云狸、普济桥白公狸、望山桥海涌狸、西山庙桥分水狸。人们去山塘街多是坐地铁到山塘街站,从新民桥逛到山塘桥是最热闹的一段,这段只有360米长,可能显得商业化气息浓也就觉得市井烟火味、尘俗抚凡人心了,川流不息或许也是鼎盛时期山塘街的模样。有意探寻“原生态”山塘人家生活,可往新民桥西边虎丘方向走一走。彩云桥又叫半塘桥以西则是待开发的拆迁区略显荒凉。
据《苏州老桥志》载,西山庙桥始建于唐代最初是木桥,目前砖石结构是清代康熙九年(1670年)所建。西山庙桥初叫元庆桥,后因桥北有座西山庙故改名。望山桥又名便山桥,据说是白居易站在桥上观望虎丘山而得名。五人墓是明代苏州人民抗暴斗争中死难的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沈扬、马杰五义士合葬之墓,1956年被列为省文保单位。明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亲信巡抚毛一鹭勾结织造太监李实,仗势欺民并诬陷“七君子”的周顺昌等东林党人,当魏忠贤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苏州人民激于义愤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后魏忠贤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慷慨赴义。次年(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接位,逮治阉党定为逆案,魏忠贤畏罪自杀,苏州百姓把毛一鹭为魏忠贤所造"普惠生祠"拆掉,把五义士义骨葬于废基立碑“五人之墓”,复社领袖张溥撰写《五人墓碑记》。普济桥是苏州市区现存唯一的大型三孔石拱桥,初建于唐代。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将原木桥改建为三孔拱式石级石桥。清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昆曲艺人陈明智、顾龙等人在桥西南筹建普济堂,康熙皇帝题赐“香岩普济”匾额一块,用以嘉奖陈明智善举,所以就把桥取名为“普济桥”。桥的东西两面明柱刻有桥联,东联是:“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西联是:“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鸿城”是苏州,“陆墓”是现在的陆慕,“路轨”是铁轨,“梁溪”是无锡)山塘七狸之一的白公狸就在普济桥桥头。彩云桥又名“半塘桥”,意思是这里是七里山塘的中间。始建于宋代天禧四年(1020年),原来是单孔石拱桥,宋代政和元年(1111年)重建为石板桥,1955年改建成石板木栏桥,197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张霨的诗《半塘桥》写道:“佛阁林端出,钟声达暮朝。酒帘飘扬处,知是半塘桥。”可见这里原是繁华之地。山塘七狸之一的彩云狸就在彩云桥桥头。是苏州地区典型的清代花岗岩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宋代,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年)重修,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桥栏上刻有同治五年六月当地人捐资重建的事。山塘七狸之一的文星狸就在星桥桥头。
山塘雕花楼原名许宅,是清代苏州名医许鹤丹的家宅,曾经是太平天国的指挥部。山塘雕花楼建筑恢弘、雕刻精美华丽,是苏州城外最精美的古宅。山塘雕花楼与东山雕花楼、西山雕花楼并称“姑苏雕楼三奇葩”,该宅占地2400多平方米,共分四进:第一和第二进分别为门厅和轿厅,第三进为花厅,第四进为主厅(俗称走马堂楼)。由于年久失修这里用作化工原料仓库,2000年5月遭火灾幸有封火墙挡火墙阻隔,第一第二进门厅和轿厅得以保存,第三第四进房屋化为废墟,后按“修旧如旧”要求修复山塘雕花楼保持了清代建筑特色。“通贵”是贵人通过的意思。通贵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据说因为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和一位姓郭的布政使是好友,分别住桥两端,吴一鹏为方便来往而在明代弘治初(1488年)捐建了这条桥。传说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桥上曾出现五色祥云,所以又叫“瑞云桥”。民国时期吴县参议会参议员范广宪有《通贵桥》诗云:“倚楼人悄小帘垂,通贵桥头暂泊时。酿出山塘好风景,满堤稚柳细如丝。” 山塘七狸之一的通贵狸就在通贵桥桥头。玉涵堂俗称“阁老厅”,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的故居,也是苏州城外唯一一座明代建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玉涵堂”的名字出自《礼记聘义》中孔子的话:“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意思是说,君子的美德要像玉一样,温厚而润泽是为仁、致密而坚实是为智、有棱角而不伤人是为义、垂而下坠是为礼、响声清脆悠长是为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是为忠、光彩晶莹表里如一是为信,玉涵堂如今被作为国涵堂中医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第二次下江南,写了一首关于山塘街的诗:“阊门西转历山塘,寻胜云岩春载阳。嶊崣(zuǐwěi)峰容真虎踞,荒唐剑气幻鱼肠。司徒文学应称独,洗马风流不可当。髙处纵眸喜有在,近遥绿麦一方方。” 二十年前山塘街二期修复时从这首诗提取“山塘”和“寻胜”四字,制作了这座御碑,也把诗文刻于石碑背面。字是乾隆题,从虎丘塔院附近御碑亭里御碑所拓。印章从皇亭街御碑拓来的,匾额“御碑亭”的“御碑”二字是从柳公权法帖翻印,“亭”字是制作御碑的文化名人徐文高自己题写,这是亦真亦假的御碑亭,字迹是真的。两个月前,应约参加常熟黄公望研究会征文颁奖会返回,经由苏州特意在火车站附近寻到新天地家园的苏城四季酒店留下来,当夜从这里乘公交去山塘街转转。经过七八站来到七里山塘亦然夜幕灯火阑珊,路边见到孙晓云题写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指示牌,从“醉侬在月间,寻梦山塘街”的“寻梦山塘”,也就是山塘评弹昆曲馆。绕出小巷便是山塘桥与河映入眼帘,桥身两侧嵌刻隶书楹联“远山耸翠此去舟行烟水里,新月横波方知人在画图中。”行至挂有“吾盏”横匾的文青小店也不知具体销售什么,只见两位年轻女子在吧台看手机,另两位男青年在雅座休闲也看手机,也见“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条幅醒目,不少文创系列写着别有逸趣的“丑书”挺好玩。
见汉服小姐姐在闺蜜和知己的陪伴下,凝眸夜色中的山塘河拍特写,我也在他们一旁拍他们在一起的特写,顺带叫小姐姐能不能回眸对镜头,她竟然也不娇柔与嫌隙,在闺蜜示意下朝我看过来微微一笑,我反而不好意思起来,大方爽快地拍个模糊的剪影。遇见“初见山塘”咖啡店,有老妪也有情侣倚靠在河塘边休憩,仿佛都在他乡寻觅意外的岁月故事和未知遐思,对面门面里恰好有女子坐在高高的凳子上喊麦,不,是文青般中低音吟唱着冷门的抒情歌,在这“遇见江南,醉在江南,情归江南”……两个帅哥像门神一般位列门两旁揽客,头顶横着“三毛”两个斗大的毛笔字,问是台湾三毛麽,他俩说是,我说还挺文艺范呐,内设茶座还是饮食也不清楚,看来“门神”都是文艺小青年。来到“儿时文创”,都是琳琅满目的各类日常用品和八九十年代标签商品,店内布饰都有年代感记忆符号,文案也很走心,恰恰在此手机没电了,与一位不高的销售服务员请托帮助充电,公共充电宝我的手机受限,没想小妹妹竟然爽利答应为我在柜台内充着电,我便也不见外地坐在木门槛边等边看人来人往的过客。斜对门是王光英题“苏州商会博物馆”,大门两侧悬挂谭以文书联墨“爱国维家道义千秋重留德;尊商利市辛勤百座好惠民”,大门背面为“吴县商会”雕塑,塑有六位苏州近现代工商业名人立像。隔壁是费孝通题“松鹤楼”,始创于乾隆22年的苏帮菜馆,据悉这家分店酸甜可口的松鼠鳜鱼,鲜活嫩滑的清炒虾仁,浓油赤酱的响油鳝丝等名菜都别有风味。山塘雕花楼美术馆和江南水乡选题的周文雍绘画工作室相依左右,来到戏台见有楹联“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盛世华章”横匾赫然在目。经过夏淡人题写的不引人注目的“琴川书店”,便是米芾书风的林再成题“滴滴绣咖啡”。老房子“天趣堂”写的也很天真烂漫,下方门面是莫言题的“老照片收藏馆”,隔壁是女孩卖花饮的店铺“花言爱苏”,门联是挂反了的“一茶一世情,一花一世界”,特意走进收藏馆里,有位保安中年男正在看电视目不转睛也不在意我,他身旁是红底楹联——“老照山塘留旧梦,奇人吴郡续新篇。”是黄山谷味的叶宗皓书。
同治始创的采芝斋也是饮誉海内外,招牌不知水题也有翁同龢范儿,正社门边挂着文化研究院、苏丝馆、诗书艺苑、江野朱砂钟馗四块牌子。苏州味道的咸丰老铺,玻璃墙上贴着桂花糖粥、鸭血粉丝、三虾面、枫镇大面、虾爆鳝面、馄饨。岭南会馆由何焕然书,接着是费之雄题“张贵春丝绢烙画”,山塘府邸和江南船点,留意到接地墙上隶书楹联“邀友谈风华雪月,品茗悟倥偬人生。”转角徽派白底墙上是醒目的谭以文书“七里山塘”。感觉也是米芾加郭沫若味。御题“山塘寻胜”的御碑亭,有三五位不知本地还是游客休闲于此。出街巷是繁华的“海市山塘”,有“路接阊阖”牌坊两侧石柱嵌绿楹联“山光茂苑来书几,水色金闾入画图”,街旁有“唐少傅白公祠”相当于白居易纪念馆,白居易和苏州渊源极深,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到第二年九月离任仅17个月,却留下可人的政绩和诗文。除修建七里山塘,白居易勤于政务平均赋税,“可怜朝暮景,销在两衙中”,离任时百姓良苦挽留倾城而出,在他之后担任苏州刺史的刘禹锡诗云:“姑苏十万户,尽作婴儿啼”,描绘苏州人对白公不舍。白公祠大门两侧墙壁书“山塘始祖”、“乐府诗神”,进院中竖一尊白居易青铜像,雕像后祭殿对联“五水汇阊门千年仍咏江南好;一堤连虎阜百姓犹思白傅贤”,中进殿堂有忘年师友葛鸿祯书中堂柱楹联“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有几篇新集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祭殿内有汉白玉胸像后有一屏风名《白居易为民修山塘》再现昔日场景,殿周二十幅连环画描绘白居易在山塘苏州的真切生活工作情境,白居易曾留题《登阊门闲望》寄托这方水土: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苏州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人囗大迁徙,一次是明初的“洪武赶散”,一次是“文革”时期的 “下放苏北”。这两次人口大迁徙,虽然时隔六百多年,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迁徙人口数量较大;都是官方的强制行为;迁徙的始发点都是苏州阊门;迁徙的终点都是苏北地区。苏北,泛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域。自古以来,相对苏南的富庶温润而言,苏北就是一个苦寒荒凉之地。在苏北很多地方,现在还遗存大量的家谱、族谱,其中记载着先祖是苏州阊门人,但没有具体的街巷,明洪武年间移民来到苏北。
其实“苏州阊门”只是一个地域概念,自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在此处相土尝水建成阖闾大城以后,阊门就是苏州城的主要城门。隋炀帝开挖江南运河(大运河江南段)以后,阊门前面的护城河就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要道,这一带也是南北货运的集散地,阊门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南码头” “北码头” “万人码头”等历史地名。洪武初年,苏州阊门的交通地位已经确立。当年,“洪武赶散”的大批移民都是在阊门码头上船启航,沿运河,过长江,最终抵达苏北各地。当年,那些诚惶诚恐背井离乡的移民,最后看到的、也是印象最深的兴许就是那座巍峨雄伟的阊门城楼,这是苏州留给这些 “赶散”人的最后记忆,也是永恒的记忆。他们到达苏北各地定居后,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告诫子孙: 不要忘祖,苏州阊门是你们的祖居之地。于是,后人在编修家谱、族谱时,就把他们的始祖定为苏州阊门人。例如,今天几乎所有的盐城人都说祖籍是 “苏州阊门”,他们是“洪武赶散”的移民后代,他们把睡觉戏称为“上苏州”。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是相同的。可以说,苏州阊门已经成为“洪武赶散”移民后代的 “大槐树”。2011年,为纪念“洪武赶散”这一历史事件,也为了慰藉那些苏北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心愿,苏州市政府在阊门附近的护城河边,建立了一处“阊门寻根纪念地”。纪念地由望苏埠、朝宗阁、寻根驿站三部分组成。
望苏埠建有 “阊门水码头”“洪武迁徙碑” 和一棵“相思树”。阊门水码头,600多年前“洪武赶散”移民在此集中,登记造册编排队伍上船启航,被迫迁徙到苏北各地。现在水码头铺着石板上刻有99个不同的 “根”字,寓意 “九九归一”认祖归宗。《洪武迁徙碑》正面刻有“阊门寻根纪念地” ,背面碑文纪载“洪武赶散”这一史实: 阊门寻根纪念地碑记 元末,群雄纷争,吴王张士诚据姑苏,常遇春溺吴军精兵於阊门外护城河之沙盆潭,破阊门而入,吴王遂大败。及洪武改元,明太祖先后徙苏、松、嘉、湖、杭五府数十万户於江淮,朝代更迭而移民不断,遍及淮、扬两郡所属各州县。姑苏为东南都会,阊门居水陆要冲,於是江南移民多自此出发,沿运河北上。从此,别梦依稀,故土难忘,口耳相传或见诸文献者,皆以阊门为记认,遂成为中国寻根问祖朝宗圣地之一。岁次庚寅,政府顺应民意,以阊门寻根为题,爰发起寻访移民后裔之行动,行程上万里,踏访近百处,彙集资料,发掘文史而外,旨在阐明中华同宗同源之理,大江南北无分畛域也。更就阊门外沙盆潭旧址建阊门寻根纪念地,以慰移民后裔问祖之心,亦可圆其报本溯源之愿也。阊门水码头抬头见朝宗阁,朝宗阁上下两层,八角飞檐恢宏壮观。朝宗阁悬李大鹏书悬红底金字“朝宗阁”,阁外围立柱上有四副楹联:苍茫岁月 教本根叶蔓千枝 源分九派邈远云山 数闾阖情怀万里 梦系三淮万队朝宗源 溯当年平鹤 望追怀德泽三吴读史脉 传异地动龙 唫合乐仁声认祖归宗 自古阊门来作证寻亲访友 从今杰阁涉登临洪武移民散流江北姑苏寻根仰谒阊门朝宗阁既是寻根者朝宗所在,也是“洪武赶散”之移民展示馆,有阊门寻根组图、姓氏图腾展板和大型磨漆画《洪武赶散图》,以及当年移民迁徙线路图。“寻根驿站”是座菜馆也是为苏北各地来此寻根问祖同胞们建立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不仅可品味纯正江淮菜也可饮茶共叙先祖移民之苦,聊解后裔思乡之情。苏州也是人文重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除了隐逸不少文学艺术界名流大咖,也有我一位高中同学同桌潘正强,据悉潘氏也是苏州一个大姓家族,或许是有头有脸的亲戚朋友在这里使得潘同学毕业后来到这座美丽城市定居发展,可惜这次来去匆匆未及找同学导游翔尽的姑苏城,寒山寺、虎丘和拙政园及苏博也没深入游走,下次再约同学带我看个够。
夜色喧哗的山塘令人流连,第一次一个人在异乡的街市逗留这么晚这么久,还是要赶回“苏城四季”了,第二天也预约好去水乡周庄,再不回去也不知有没有公交了,于是找到山塘街站点等候。候车点除了指示牌和长凳还有一个清瘦明媚的女孩,车很少我也不知具体乘车路线班次,便走近这个二十来岁女孩问她到新天地家园怎么走,他看了看我觉得也是外地人也不像怪蜀黍吧,便立马关闭她正在浏览信息为我搜寻导航,告诉我“夜5”和“522”路可到达,“夜5”运行更晚一点,谢过我便离她不远位置坐下来等车。车久久不来,我看她又刷手机也很大方亲和的模样便找话题与其搭讪,问她:
“你在哪里上班?”
“松鹤楼”
“待遇不错吧?苏州本地人么?”
“还好吧,一个人除了房租开支不大,我们酒楼生意很好的,忙得时候经常翻台,我是贵州人。”“我恰好在你们酒楼对面充电,你们招牌是个名家题写的,非常好,想拍照就是没电了。你怎么敢一个人从贵州跑到苏州来上班呢?这边有你亲戚吗?”“不是,我不喜欢呆在老家没什么意思,我不怕,感觉这里适合自己就来了……”“你们贵州有我熟悉的师友,黔东南民族师范有我忘年李慧君老师,还有特别喜欢你们那里的梵净山,一个孤独的寺庙坐落在耸立石峰的“向云端”,看抖音视频里航拍都害怕不敢爬,真想去看看。”
“嗯是的,那里我也没去过,喀斯特地貌。”
“你不打算回家了吗?以后想留在苏州了吗?”
女孩突然不说话了,然后起身,以为是我的问题唐突或让她反感了,原来是她的车到了,在赶紧走向车门的时候回头对我说:“记得夜5,还有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