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钓场众多、海产丰富,被称为“海钓天堂”
去海钓,做一次深海猎人
“海钓很刺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钓上来什么鱼。”“在阳光明媚的大海上垂钓,能让人放松心情、静心思考。”……无论是初次接触的新手,还是“钓龄”十多年的资深玩家,聊起海钓体验,言语中都流露出满满的成就感。
海钓,被称为“海上高尔夫”,曾一度是高端生活方式的象征。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不断升级,这类小众产品开始走向大众视野,逐步成为海洋休闲经济新亮点。日前,《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发布,提出将大力推动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推进体育发展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水上运动发展环境,为海南海钓旅游产业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带来新契机。
海钓爱好者出海钓鱼。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资源丰富
“海钓+”产品受青睐
“海南海钓资源环境一流,光近海就有鱼类600多种,优良的气候条件使得一年四季都适合开展各种休闲垂钓体验,对于我们这样的‘老钓民’来说吸引力很强。”自2003年初次接触海钓以来,独特的亲海体验让三亚大小洞天景区行政办副经理郑兵一直坚持至今。
除了本地市场,海南海钓也吸引了不少从外地专程来体验的“钓客”。“在海南海钓不仅能欣赏到海天一色的美景、体验丰富的海上运动,还能接触到旗鱼、黄鳍金枪等国内其他省份没有的鱼种,这对我们‘海钓客’来说是很难得的体验。”来自江西的张萌说。
“海南具有发展海钓旅游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海钓旅游专家江伟华介绍,海南四周环海,钓场众多,环岛钓场有130余处,钓点达上千个,其中还有国际钓鱼协会(IGFA)认定的“世界第三大海钓钓场(七洲列岛-大洲岛)”,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稳定,具有引进国际高层次海钓比赛的先决条件。
“海南历史悠久的渔业文化也是吸引国内外‘钓客’的重要元素。”三亚北航旅行社相关负责人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除了游艇海钓、平台海钓,他们还结合琼岛渔业文化推出渔船海钓产品,游客可在专业渔民指导下体验出海拉网捕鱼,海钓结束后还可将渔获拿给渔家加工,了解儋州调声、陵水疍家等渔业文化,这种融入式、参与式的旅游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体验。
随着海上项目不断丰富、配套服务日益完善,“海钓+”产品也越来越受市场青睐。“海钓旅游其实是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模式,我们也正探索开发‘海钓+海上运动+BBQ+海边篝火晚会’等多元素融合产品,带动游艇、渔港、垂钓、酒店、餐饮、交通、海洋旅游体、岛屿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海南雪狼国际旅行社负责人陈希说。
鱼竿的绕线轮。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基础薄弱
配套服务亟待提升
然而,随着海南探索海钓旅游的不断深入,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也愈加突出。有专家认为,目前海南海钓产品存在价格、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亟待加强海钓市场规范化管理,制定规范指导价格,建立起优质的服务标准,提升海钓市场专业化水平。
“目前,海南休闲渔船管理法律法规仍不完善,‘私钓’等违规活动屡禁不止,安全隐患较多。”三亚市旅文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外,不规范的海钓活动也容易给生态带来负面影响,三亚海钓爱好者陈善士建议,海南应加强市场监管,建设好、保护好钓点。
“海南海钓旅游还面临市场开发不完全、产品不够系统化等问题。”郑兵说,目前海南海钓业还未形成规模,有些产品还停留在“坐坐游艇、玩玩水”的初级阶段,海钓产品需要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特色产品打造和营销,实现吃、住、游一条龙的配套服务。
缺乏龙头企业和经营管理人才,也是制约海钓发展的因素。“目前,在三亚开展海钓旅游的企业有20家左右,由于一线从业人员大多由传统渔业转产,培训力度不够,不能给游客提供海钓基础知识等专业讲解与指导。”陈希坦言,海南海钓旅游产业相关的管理、经营、营销、科研、服务等环节的人才严重缺乏,产业后续发展力量不足。
此外,还有一些“钓客”认为,海南休闲渔业基础配套与设施落后,个别休闲渔港、渔镇、渔村等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亟待提升。
海钓收获的喜悦。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规范发展
丰富海钓产品体系
针对海钓旅游产业发展不规范、产业链联动不足等问题,有关部门已开始进行有益探索。去年9月,《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其中对海南打造特色海钓旅游产业提出详细规划与要求,探索在海口、三亚、万宁等市县常态性举办国际海钓大赛和游钓盛典,创建一批海钓特色小镇,规划、修复特色海钓钓场,着力构建健康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
《规划》提出,到2025年,海南将建设不少于9个国际(国家)海钓赛事基地,为举办国际国内海钓赛事提供支撑;培育和发展不低于7个休闲渔业(海钓)特色小镇,优先考虑在琼海潭门、临高金牌港、文昌翁田等业态内容集中的区域发展。
与此同时,海南不少景区也结合海洋特色做文章,通过丰富海钓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服务等多举措,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