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把“你”写进论文致谢里
闪光的青春与那些没说出口的感谢
都藏在毕业论文中
致谢,是厚厚一本中最温柔的几页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把你写进论文致谢里
遥想昔年初见
夏末的阳光流过西门的檐瓦
少年把青涩与期盼装进行囊
穿山渡水而来
临别之际
夏日光影、湖畔清荫始终如旧
有人从迷茫变得坚定
有人依然迷茫着奔向远方
那些并肩高歌、饮茶赏月的日子
都交织成动人的篇章
成为最深刻的纪念
感谢所有的善意
感谢所有的相遇
感谢曾经与此刻的自己
把盛满时光的谢意揉碎、拣择、拼接
熟悉的名词跳动于指尖
贴上学位论文的封皮
钉进毕业的封装线
你的毕业论文里写下了谁的名字?
又承托着怎样一段感怀、不舍、遗憾,
抑或是和解的情愫?
To First Sight 致初见
故乡的海水 北京的云
@2023届本科毕业生 任墨白
我生于2001年的香港,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八年,而后又在内地求学四年,乃成此文。一千三百七十二天前,我在2019年8月17日的KA900航班上抚摸着清晨微曦,写下了这句话:“不舍与期盼、机遇与挑战,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梦想与现实”。当我四年后再次回望这句“史料”时,我甚至有些费解:四年光阴流转,我成长了太多,以至于突见那时的自己都觉得生疏了。
@2021届硕士毕业生 叶品汉
五年前的寒假,故乡的海水正蓝,高雄港的船只往复,尽收于台湾那一弯秀丽起伏的海岸线。浪花叠叠,乡音频频,多少不舍和祝福都付其中。那一年,我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北京大学,心怀敬畏,憧憬仰慕,那是我与北大的初次相遇,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离开家乡。因缘际会,2018年我以研究生的身份再次回到北京大学,心境虽有不同,所幸一花一草、一湖一塔皆如旧时模样。
光阴荏苒,求学三载,转瞬竟到了正式告别的日子。欣慰的是,这次我不再似当年那般懵懂,我踏实地走过每一步路,真切地感受过每一份心意,执笔的此刻,往事浮沉、百转千回,终如吉光片羽一般,铭刻在心。
2018.9.21
2021.7.16
@2022届本科毕业生 蒋铭权
2018年9月10日上午,从小西门走入,是我第一天踏进燕园。当时的我,拖着34.5公斤的行李箱从澳门来到了北大南阁、廖凯原楼完成报到。转眼间,这座园子已经与我共同度过1346天。四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无论如何,这四年必定是我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日子。如果重新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你——北大。
To Devotion 致热爱
远行的火把 游子的灯
@2023届本科毕业生 Interesting
从前辈们身上,我获得了一些隐秘的传承,习得了一些古老的智慧。感谢苏轼、王小波、接受采访的余华、给栀子花代言的汪曾祺、给胡玉音和秦书田搭线的古华、写下“日が出るでしょう。それから日が沈むでしょう”的夏目漱石、提出“传播的仪式观”的詹姆斯·凯瑞。我没什么文化,书看的不多,影视作品就更少,因此在寥寥无几的输入后,遇到喜欢的,总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反复念叨,来回援引,翻来覆去就用那么几位、引那么几篇——但就是这几位、这几篇、构成了我最原始的、对于语言、文学和世界的认识。
@2023届本科毕业生 王蕻荃
当我温和地走入那良夜,一次次从纷繁复杂的墓葬材料中抬起昏沉的头,我常常不自觉地凝视窗外的漆黑,寻找傲然于其间的一抹光明。博大精深的考古学足以包容我的任性,如同一位慈祥的老人,日复一日地站在窗前等待归家的游子,笑眯眯地抚慰他的悲伤与叹息。日渐沉迷于考古学的过程中,我总会产生看似可笑的错觉:发掘报告的一字一句仿佛在向我呐喊——你就是要温和地走入那良夜,因为你研究的是丧葬,面对的是死亡。而我珍视这份难得的机遇,在与自己的和解中默念“意义织开天网,我于其中蛰伏”,做回质朴的孩子。
To Supervisor 致恩师
燃灯者与引路人
@2023届博士毕业生 任卓然
感谢我的导师贺灿飞教授。贺老师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我热爱并选择经济地理学的原因,更是我选择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动力。五年里,不知多少次在微信上、邮件中、办公室里、五四操场上与贺老师讨论学术、畅聊人生,贺老师的指导和信任让天赋平平的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学术,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我深知自己远没有达到贺老师的期望,但我会以贺老师为榜样,带着老师的鼓励在追求学术真理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贺灿飞(左)
@2023届本科毕业生 王珂
感谢王洪喆老师,如果没有您我的大学生活必然完全是另一番模样,虽然我在其中始终是一个离谱的添麻烦者。老师的教导塑造了我本科以来的兴趣和心性。从一个学科建制之外略显另类但无疑更广阔的视角,奋争着去学习、去描述、去理解的努力,贯穿着我的成长历程。正如韦伯的学生卡费尔所说:“这种力量的法则正是最终能够激发一些人的活力……并不安慰你,但是带给你力量。”这篇文章可能是一次拙劣的模仿,但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东西将激励着我继续前行,不断攀登。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洪喆
@2023届本科毕业生 王宇轩
感谢我的导师贾妍老师,贾妍老师是我四年求学生涯中最想感谢的人,她是一个温和又有灵气的人,包容了我过剩的兴趣与太少的知识。还记得刚入学时误打误撞进入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世界,每个周四下午都仿佛时光穿梭。我坐在离黑板最近的位置,作为大四专业课里唯一的大一学生,贾老师看到我费解的表情就会不厌其烦地重新讲解背景知识。感谢贾老师对我所有的关怀与鼓励,感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给予我的无尽安慰与无言感动。
艺术学院副教授贾妍
To Family 致家人
冒险的羽翼 停歇的树
@2009届博士毕业生 肖清和
母亲对我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她不仅仅赋予了我的生命,而且还让我重新上了学。她曾为了我而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我而情愿自己受苦受累。母爱大如天!
最后我希望对母亲致以歉意,虽然我是她唯一的生命支点,但我很少回家看她,有时打电话的机会也很少。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会生活在一起,让她不再孤独、不再牵挂、不再受苦。
@2023届硕士毕业生 张文杰
感谢无条件支持我的父母、姐姐和其他家人,我的父母用勤劳奔波的一生托举了我精彩绝伦的青春,是他们那句“把本来给你预备的嫁妆作为你的读博资金”让我勇敢前行。
@2023届硕士毕业生 唐金潼
感谢我的父母。京城流光溢彩,万家灯火,唯有家乡今游子眷恋。北方的风偶尔吹出的南方味道,总是会令我止不住想念。因为仍然相信未来有我的一席之地,也因为不相信人生只存在有限的可能性,所以选择继续冒险,看看世界的另一面。但无论身处何方,父母与家乡都是我在远方求学路上最深的牵挂。
To Sweet Heart 致恋人
照进灰败的光与热
@2023届本科毕业生 咩咩
感谢我的猪猪,北京的春夏秋冬,秦皇岛的泛白波浪,保定的辛亭荷花,天津的奇异瓷瓦,广州的百米高空,青岛的咸味海风……我们一起踏过山河湖海,又期盼更远的未来。而2020年那自我与社会的痛苦,漫长考研历程的煎熬和复试失利的挫败,我大学生涯中灰蒙蒙的日子里,总有你予我光热。人们常笑道如果将对象写进致谢里,日后如果分开可能会难堪,但你知道的,一万年太久远,我向来只争朝夕。
@2023届本科毕业生 彬宝
特别感谢我的麻宝。很幸运能够遇见这么有趣可爱的灵魂。与你相处轻松、默契、愉快,就像是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治愈我的一片小森林,你的爱和支持也让我更加坚定勇敢,乐观积极!期待前行路上未知的景色,愿与你共同奔赴人生这场伟大冒险。
To Bosom Friend 致密友
有幸同行的相交线
@2023届硕士毕业生 张文杰
在过去的六年里,我虽然时不时调侃自己的“新传人”身份,却在“自由散漫”的蒙民伟楼真切地体验着最为开放包容的“合作”关系。比如,想不清楚研究问题的提法,转身和博士姐姐聊聊便想通许多;想踢球,在群里喊一声,球队的弟弟妹妹就一起奔球场去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在松散的空隙中手挽着手漫游的同行者。我之所以迟迟不肯起笔这篇致谢,不过是因为想要再晚一点唱起那首《青春大概》,但我知道我终将在某个夏日、在“凤凰花开的路口”挥别那些我难以割舍的人,不能免俗地落泪。
图片来源于北大官微,与文中人物无关
@2023届本科毕业生 张思琪
感谢我的室友杨璐伊、杜灵漪、郑婷婷,在31楼345这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总能弥漫着我们四位的欢声笑语。我会记得与你们度过的每一个夜晚,记得与你们走过的每一条小路,记得与你们不顾形象的每一次大笑,记得与你们的每一件小事。但很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也注定将在这年盛夏分道扬镳,在这真心祝福即将远行的你们前程似锦,未来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