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及军事家,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访问中国,对毛泽东说:
“我读了您的军事著作,研究了您指挥的战役,特别是三大战役,那可是您的得意之笔,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毛泽东闻言摆了摆手说:
“不,那不是我的得意之笔,我的得意之笔是四渡赤水。”
三大战役直接锁定了中国解放的胜局,可以说是中国军史上的最大战功。
为何在毛泽东眼里,成功指挥四渡赤水才是其军事上的得意之笔。
红军最黑暗的时刻
1935年1月7日,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的红军来到了贵州遵义。
1月15~17日,我们在这里召开了遵义会议,彻底反思党的行为,纠正了持续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变相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经党的一致决议,事实上交给了毛泽东同志,虽然任何军事决议依然要20多人的中央政治局投票通过才行。
但毛泽东拿到的,是一个近乎死局的稀烂局面。
红军仅剩3万余人,而蒋介石派出了近40万追兵,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四面合围。
国民党军携大胜之威,又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而红军在强渡湘江时失去了所有的重武器,物资也极度匮乏,大败之后士气低落。
哪怕1比1的兵力,红军都打不过。
而现在的兵力,是10比1。
只要有一支国民党部队缠住了红军主力,那立刻就是全军覆灭的局面,没有丝毫侥幸可言。
但只要能挺进四川,和红四方面军汇合,得到生力军和物资的补充,中央红军就能摆脱覆灭的命运。
1月24日,红军攻占土城,但川军的2个旅紧随不舍,死死的咬在我军后方。
军委决定,集中红军主力,在土城、青岗坡地区对尾随的2个川军旅发起猛攻,争取消灭或重创这2个旅,令敌人不敢过近的追击我军。
战斗开始后,川军的战斗力让红军大吃一惊,远远超过之前和我军交手的黔军,而且敌军的指挥速度相当之快,趁两军交手之时,川军还有4个旅急速扑来。
不得已,我军主动脱离了战斗。
这一战中,红军倾尽全力,甚至连干部团都投入了使用。
但损失惨重。
中央军委经集体讨论决定,放弃赤化四川的想法,西渡赤水河,从另一个方向入川,再寻机北渡长江。
1月29日,我军一渡赤水。
发现红军动向后,川军以12个旅的兵力在红军前进的各个可能方向布下防线,并在长江两岸都布下重兵,坚决不让红军有丝毫机会入川。
2月8日,红军夺取扎西,在这里召开了扎西会议。
在会议上,毛泽东总结了土城战斗的经验教训,主动承担了指挥和判断失误上的责任,并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想法。
毛泽东认为,根据最新的形势,择机北渡长江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再向西走了,应该走回头路,重新回到贵州境内,调动敌军,择机跳出包围圈。
1935年2月18~21日,红军东渡赤水河,杀回黔北,再次攻击遵义。
蒋介石对此情报十分怀疑,在2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
“匪向东窜乎?”
黔军王家烈在得知红军东渡赤水的消息后,组织大军在娄山关一线布防,欲阻止红军东进。
中央军委下令,五、九军团在后方构筑工事阻滞川军的追击,一、三军团向遵义-娄山关附近的黔军发动进攻。
2月24~28日,红军发动了娄山关战役。
这场战役中,红军共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共8个团,俘敌3000人,缴枪2000余支,子弹10万多发,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胜利,而且是大胜,打光了黔军王家烈的老本,并补充了大量军用物资。
蒋介石日记中是这么形容娄山关战役的:
“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仗是打赢了,但对于红军的战略劣势却没有帮助。
红军没有根据地,得不到任何兵员和物资的补充,而蒋介石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力。
只要没能跳出包围圈,红军必然是死路一条,再多胜仗都没用,慢慢耗都被耗死了。
长期以来,就有很多红军指战员对毛泽东主张多跑路,少打仗,在运动战中择机消灭敌人的主张非常不理解。
大胜之后,红一军团的林彪和聂荣臻建议红军发动“打鼓新场战役”,认为这一仗打赢的概率非常大。
3月10日,洛甫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林聂等人的战斗计划。
在会议上,所有人一致同意“打鼓新场战役”的提议,认为其作战计划非常合理,胜利的可能性很大,打赢这一仗可威慑敌胆,提高红军士气,并利用缴获的物资补充自身。
只有一个人不同意,那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认为,红军不能打固守之敌,哪怕打赢也没有意义,我们无法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国民党军一来我们就要立刻离开,这场战役毫无战略意义,无论输赢都只是白白牺牲红军将士而已。
而且红军12日才能赶到打鼓新场,届时滇军很有可能也已经赶到了那里和黔军会合,同时川军也能侧击红军。
但会议上没有人支持毛泽东的看法,最后王稼墙说那就投票吧,少数服从多数。
反对票只有一张,那就是毛泽东自己,支持票高达20几张。
连朱德和陈云都认为应该打这一战,投票比例是碾压式的。
最后毛泽东急了,说如果大家坚持要发起“打鼓新场战役”,那他就辞去红军总政委之职。
但参会之人依然坚持己见。
不得已,毛泽东宣布辞职,并退出会议。
最终,中央政治局形成决议,免去毛泽东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发动打鼓新场战役,由周恩来起草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作战指令应于11日凌晨下发。
10日深夜,担忧红军前途的毛泽东提着一盏马灯,走了6里的山路去找周恩来。
当时周恩来刚写好作战命令,正准备休息,毛泽东就到了。
毛泽东和周恩来说,还是再研究研究,于是两人连夜找到朱德。
最终,毛泽东说服了周恩来和朱德,作战命令暂缓下发。
天亮后,经周恩来提议,中央继续开会,重新讨论进攻打鼓新场的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人,终于说服了众人放弃了打鼓新场战役计划,并在3月11日以朱德名义下达了不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
3月11日深夜,前线传来最新情报,打鼓新场附近出现大量敌军。
事实证明,毛泽东是对的,红军避免的覆灭的命运。
“打鼓新场风波”引起毛泽东的思索,他向周恩来、张闻天提出,军事指挥不能搞“少数服从多数”,战场瞬息万变,20多人讨论来讨论去不利于红军的命运,权利必须高度集中。
张闻天认为毛泽东的意见有道理,中央政治局很多人并不懂军事,却要不断的参与会议去讨论,这确实不合理。
3月12日,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了毛泽东提出的集中军事指挥权力的建议,全票通过。
会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王稼祥、毛泽东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负责一切战争指挥权利。
三人军事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统帅地位,得到了初步的确立。
跳出包围圈
拿到最高指挥权后,再也没有人阻拦毛泽东实行他那天马行空的想法了。
毛泽东立刻改变了红军的整体策略,放弃了在川黔边境建立根据地这种不切实际的计划。
3月16日,红军大张旗鼓,在贵州茅台镇三渡赤水,摆出一副佯渡长江之势。
这次行动把蒋介石搞晕了,他在3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
“匪由茅台西窜。其再转南?转北?抑留一部于东面乎?”
但毛泽东渡过赤水河后,其实根本没有离开,而是下令全军在赤水河二三十里的范围内找树林隐蔽,休息待命。
3月20日,蒋介石完成了新的作战计划,电令大军追击,集中重兵于赤水河西,令国民党军向黔西北方向进军。
在蒋介石电令下发的当天,红军悄无声息的折返转东,四渡赤水,出现在了赤水河东侧方向。
然后,红军兵锋急剧转向,全速向南移动,直扑贵阳。
红军向南,国军向北,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4月4日,红军击溃黔军5个团的狙击,歼敌2000余人,把国民党的部队彻底甩在了身后,兵临贵阳城。
而此时的贵阳,因为位于大后方,蒋介石仅在身边留下4个团,兵力极度空虚。
毛泽东命令部队大肆宣传“攻打贵阳城,活捉蒋介石”的口号,吓得蒋介石急令在滇东北方向镇守的孙渡纵队前来救驾。
孙渡主力3天急行军400里,从大定赶到了贵阳。
很忠心,很能干,只可惜蒋介石没有诸葛亮那么镇定,不敢唱空城计。
毛泽东其实根本没有打贵阳的想法,这么大的坚城哪有那么好打,一个不慎就是被合围的局面。
宣称自己要活捉蒋介石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孙渡部给调走,而蒋介石也果然中计。
孙渡部离开滇东北方向后,蒋介石的战略大包围圈终于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口。
毛泽东率红军,从孙渡部镇守的通道进入了滇东北,随后强渡金沙江,扬长而去,彻底跳出了包围圈。
三渡赤水和四渡赤水的辉煌胜利,摆脱了湘江战役以来红军一路被追着打的局面,逆转了中央红军濒临覆灭的战略劣势,毛泽东也彻底树立了自己的军事领导权威,从此带红军走上了一条强盛之路。
为啥我军屡屡提及四渡赤水,又对茅台镇那么有感情。
那是有原因的。
喝茅台,其实是纪念三渡赤水这一中国革命战争战略转折点的一种方式。
四渡赤水时间跨度长达3个月,蒋介石共动用了150个团近40万人,分为了6支主力对红军围追堵截,每一支主力都远大于红军的总兵力。
而红军只有3万人,只敢打一打零散的小部队,要是和蒋介石任何一支主力部队碰面,立刻就是全军覆灭的结局。
央视的纪录片,曾经把国共两军的行动路线做成了动态图,连行军速度和位置都严格对应时间点。
大家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当初两军指挥官的心智对决,是多么的神奇。
什么叫团战神级走位,这就是。
四渡赤水的战略并不是一开始想好的,而是根据国民党军的位置变化而不断修正我军战略所最终产生的军事战果。
其中用到的计谋,包括但不限于“声东击西”、“金蝉脱壳”、“调虎离山”、“敲山震虎”等等。
简直就是孙子兵法的实战操作版。
最终,红军跳出了包围圈,把死局给走活了,而且用极端困难的情况彻底证明了毛泽东的领袖才能,为日后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这一切的最大转折点,就是四渡赤水。
发布于: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