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利农庄的这栋集装箱建筑(tony's farm)由国际性建筑设计事务所playze(由一位瑞士设计师、一位德国设计师和一位中国设计师共同创办)设计完成,建筑总面积1060平方米,共使用了78个集装箱,将门厅、接待、办公、VIP和食品包装等功能整合在一起。建筑采用集装箱建设,集装箱的不规则布置模式适应各种需求并创造丰富空间,设计和建造过程植入的各项环保措施使项目成为了一座真正的具有可持续性的集装箱建筑。多利农庄是上海最大的有机食品农庄,其产品包括国家环保总局检验认证的各种有机蔬菜和水果。在多利农庄的发展蓝图中,成为一个蔬菜生产基地不只是她的全部目标,这里将建设为上海一处引领自然生活方式的新地标。
这座集装箱建筑是一个整合了接待区、门厅(未来可为酒店客房服务)、贵宾区、农庄新办公区和食品包装车间的综合体。Playze在设计中将农庄的生产活动和参观者的体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生产流程处于一个通透环境中,参观者可以仔细观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提升对农庄产品质量的信心。可持续发展方式和对于质量的不懈追求相结合,形成多利农庄的核心精神,这也是设计中始终坚持的核心理念。
为了将室内外的不同功能在实际使用上和视觉上建立一定的联系,集装箱建筑设计为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当参观者穿行于集装箱建筑和场地时,空间序列的发展逻辑不易被察觉,这需要参观者自己去体验并发现。集装箱建筑二层的平台系统不只是作为交通空间,还是室内空间的延伸和休闲区。为了满足业主在自然环境中工作的愿望,室外平台可作为户外的会议区,并可灵活实现其他的一些活动。这样,特定空间的使用也可减少。
在项目中,集装箱建筑与环境在空间上所要建立的直接联系,是食品生产的工业化特征与周围农庄环境之间的虚拟对话。通过创造不同类型的视觉连接,设计的总体策略得以实现。集装箱具有标准化的特征,这与对不同空间的适应度要求相背离,比如入口、庭院、办公、室外平台等都需要不同的空间处理方式。景观方向、功能要求和空间序列,建筑在这三个因素的界定下呈现了不同的空间状态。即使这样,空间框架仍然采用了具有标准尺寸的集装箱。
集装箱的摆放方式总体上遵循了使用空间和气候条件的需要。悬挑部分醒目地提示了场地的主入口,参观者由此进入集装箱建筑内部到达接待台。一个由三层集装箱垒起的大堂构成了集装箱建筑的核心空间,穿过大堂,参观者就来到了内院,在这里等待的电瓶车可将他们带到酒店客房,或农庄的各个角落。集装箱建筑的第二层通过两座天桥与办公区相连,这部分建筑被保留的厂房建筑覆盖着。厂房的东立面已经移除,所以新增加的集装箱办公室位于现有厂房屋面的下方,并在面对生产区的位置形成了新的内立面。
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集装箱建筑需满足防渗、防漏、保温、隔热等各项要求,为了保证集装箱的纯净外表,设计中发展了大量的特殊节点。这些精巧的节点与相对粗犷的集装箱构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比如在室内可看到的集装箱框架组合梁。此外,由于集装箱不规则的布置方式,其模数化的系统甚至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集装箱的结构逻辑是一个框架盒子,其六个方向上的面都可以打开或保持封闭。针对不同的空间形态,这个特征被灵活应用,并最终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中。在入口部分,辅助的支撑结构被优化到最小尺寸,以突显集装箱“悬浮”的状态。为了消减盒子的封闭感,三层高的垂直空间分别向三个方向打开。在内院部分,二层的平台即成为下方开敞空间的屋顶,并在设计中引入了一些类似连廊的中式庭院形态。
项目的另一个目标是减少隐藏在建筑材料中的能耗,所谓的“灰色”能量。所以可回收的、生态可持续的、速生的或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得到广泛应用。货运集装箱被合理使用,首先因其结构能独立支撑,其次也隐喻“可再利用的空间”。尤其是轻量化的集装箱结构使对原有基础承台的再利用成为可能。速生的本地材料竹子被应用到室内和室外的地坪,以及固定家具。以上所列举的措施使项目成为了一座真正的具有可持续性的集装箱建筑。
为了实现业主对于环境保护的强烈愿望,项目中采用了一些针对性的策略以减少建筑能耗。整个集装箱建筑体都采取了保温隔热措施,即使这样,集装箱仍呈现了装配式住宅它初始的状态。集装箱的门扇在打孔之后安装于朝阳的立面,作为集装箱建筑外遮阳减少太阳辐射热,有一台地源热泵设备为空调和地暖提供能量。可控的排风系统帮助优化空气交换的比率,减少能量的损失,LED光源设备的广泛应用也减少了电量消耗。
(欢迎各大媒体转载,全面宣传推广装配式建筑!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xuebim关注建筑行业BIM发展、研究建筑新技术,汇集建筑前沿信息!←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