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我国已和海外--些国家有贸易往来,当时,对外贸易有陆海两路、陆路主要:是西北部的丝绸之路,海路贸易的都会主要是广州,进口货物也多集散于此,唐朝时,广州对外贸易有更大发展,广州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我国重要海外航线是从广州出航,称“通海夷道”。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至印度洋与阿拉伯。
中国在汉代时已是航海大国,唐代时海航线走得更远,贸易范围扩展到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地区各国。而海外各国商船云集广州也很多,广州对外贸易占全国大部份。公元770年前后,每年来广州的外国船只共有四千多艘.为了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还在广州专设“市舶司”,总管对外贸易与收税是为海关的起源,也是我国第一个海关。为了管理外国商人,还指定在今光塔路一带设“蕃坊”,建房供外商长期居住,并特设“判官”一职,管理侨务与接待工作。当时居住广州外国人很多,据阿拉伯人记载说: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攻破广州时,杀胡商十二万至二十万人,可见当时在广州外国人数之众。
从五代与宋代,广州继续为我国最大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继续获得发展。宋朝对海外贸易非常重视,各通商口岸设立市舶司管理与收税,抽取十分之一入口商税作为国家重要税收,北宋时对外贸易税收约占国家总收入2-3%,南宋时则达20%,末代三百多年广州设市舶司最早,又继承唐代的基础,对外贸易最盛。当时国最主要进口货物乳香(一种药材),由广州进口的乳香约占全中口的98%,故乳香又称为“广东香”, 而由广州进口的外国药则称为"海药"或"广药"。当时出口货物是金、铅、锡、什色帛、瓷器、铜钱等,宋代外商侨居广州似较唐代尤盛。外商除光塔路附近“蕃坊”居住外,常有与中国人什居城中,政府在现北京南路、 高第街附近地区建市舶亭和海山楼为管理海舶和宴请商的地方。
明朝时,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宁波与广州三处,设市舶司。到了明朝中叶,由于沿海地区常遭日本倭寇骚扰,至公元1522年,封闭泉州与宁波二港口,仅留广州,并设“怀远驿”于现西关十八甫路,建屋120间以居外侨。
清初,由于郑成功据守台湾抵抗清朝,曾一度实行海禁。公元1684年台湾平定后,乃于广州、漳州、定海、云台山(镇江)四处对外贸易港口,至1757年又封闭漳州、定海、云台山三港,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港口广州对外贸易更为繁盛, 成为我国对外贸中心。 当时政府还指定一些商行专门和外国进行贸易,称为公行,也称为“十三行”(观十三行街与上下九甫一带), 并设“夷馆”。招待外商,外贸与商业系中心转移到西关一带。当时对外贸易额相当巨大,且都是出超,出口货物以茶叶、绸缎为主。据“海国图志”记载:1837年统计,出口货物贸易额为3509.5万元,入口贸易额为2014.9万元,出超达1494.5万元。自1924年后,出口逐渐减少,1930年后便成为入超城市。
广州对外贸易的历史,二千多年来虽然一直保持对外贸易城市的地位,但随着各个朝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而时兴时衰。汉、唐、宋、明几个朝代广州对外贸易发展比较兴盛,直至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以后,帝国主义入侵,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而广州地变成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外贸城市。
地理位置
广州港地处珠江入海口和我国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地带,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东江、西江、北江在此汇流入海。通过珠江三角洲水网,广州港与珠三角各大城市以及与香港、澳门相通,由西江联系我国西南地区,经伶仃洋出海航道与我国沿海及世界诸港相联。
广州港港区分布在广州、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的珠江沿岸或水域,从珠江口进港,依次为虎门港区、新沙港区、黄埔港区和广州内港港区。广州港与沿海及长江的港口海运相通,国际海运通达世界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个港口,是我国与东南亚、中印半岛、中东、非洲、澳洲和欧洲各国运距最近的大型口岸。
步入21世纪,在腹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撑下,广州港快速发展,从2004年开始连续3年,港口货物吞量保持每年以5000万吨的速度增长;200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居中国沿海港口第三位,世界港口第五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66万标准箱,居全国第五。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黄埔新港和新沙港位于广州东部、珠江的出海口,均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莲花山港、南沙港、广州开发区穗港码头和增城新塘港已开通往返香港的客、货轮,花都区开通往返香港的货轮。 内河可沿东、西、北江航道沟通广东省各地和广西,与100多条河道相连接。
广州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主要从事石油、煤炭、粮食、化肥、钢材、矿石、集装箱等货物装卸 ( 包括码头、锚地过驳 ) 和仓储、货物保税业务以及国内外货物代理和船舶代理;代办中转、代理客运;国内外船舶进出港引航、水路货物和旅客运输、物流服务。兼营业务有: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自营和代理除国家组织统一联合经营的出口商品和国家实行核定公司经营进出口商品以外的其他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船舶加水、船舶供应;港口劳务服务、通讯服务;港口机械制造、加工、修理;船舶、汽车修理等业务。
基础设施
广州港港区划分为内港、黄埔、新沙和南沙等4大港区和珠江口锚地组成。拥有一批设施先进的大型集装箱、煤炭、粮食、石油和化工等专业化深水码头,以及华南地区最大的滚装船码头。截至2016年底,广州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807个,锚地88个,浮筒2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76个,最大靠泊能力30万吨。
南沙港区
南沙港区水路距广州港新沙港区21海里,距深圳西部港区21海里,距桂山锚地35海里,距香港36海里,距广州市38海里;公路距广州市中心70公里。
新沙港区
新沙港区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内陆港口,现已建成3.5万吨级泊位10个,最大可停泊11万吨级轮船,设备先进,装卸、仓储、疏运快捷便利,年吞吐量达3600万吨以上,珠江三角洲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发展速度为世人瞩目。新沙港是广州港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新港区,码头水深-12.5米,五万吨船舶可全天候靠泊,年货物吞吐量超过3600万吨。新沙借助珠江水系发达的江河网络和华南最大的铁路和公路运输枢纽,以高效率和规范合理的运价为客户服务,推动腹地的经济浪潮,为华南蓬勃发展的制造业、服务业、商贸业和其它产业提供最便捷最合理的运输途径。
新沙港区濒临南海,座落在狮子洋畔,地处东莞,紧靠广州,西望莲花山,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一衣带水。新沙一期工程已建成10个3.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为迎合华南经济加速发展之需求,新沙港区预留超过30个深水泊位的发展空间。目前10个泊位包括煤矿泊位三个,集装箱泊位三个,散粮泊位一个,汽车滚装码头一个,杂物和通用泊位共两个,采用的机械设备为目前国内、国际最先进。
黄埔港区
黄埔港位于南海珠江河口内,广州市东南侧,距市中心15公里,距香港88海里,航道水深9米,港区内设有铁路专用线,与京广、广深铁路相联,通往全国各地。内河航道与珠江三角洲河网及珠江水系相通,陆路直通105国道、广深、京珠高速公司等主要干道。经济腹地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区,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经济腹地辽阔,通关环境优越,是南中国和地区对外、对内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公司员工队伍业务熟练、技术精湛、勤劳敬业,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装卸服务。
现有作业泊位岸线2858米,码头泊位10个,港池水深9米(其中洪圣沙的三个泊位已经浚深到10.5米),港内万吨级作业锚地4个。现有生产用库场面积44.2万平方米,容量达55万吨。有装卸机械近400台,最大负荷45吨,及各种种类比较齐全的工属具,适用于散货、件杂货及集装箱的装卸运输作业。主要从事国内外进出口货物装卸、仓储、代办中转、船舶汽车运输业务。年吞吐能力达40万吨以上,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38万TEU。
广州内港港区
广州港是华南地区综合性主枢纽港。在腹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广州港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1999年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中国大陆第二个跨入世界亿吨大港的港口。之后,港口发展一年一大步,到2006年吞吐量达到3亿吨,全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665万标准箱,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3位,居世界十大港第八位。其中,2006年广州港集团货物吞吐量2.0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77.4万标准箱。广州港现有万吨级以上泊位46个;万吨级以上装卸作业浮筒13个;万吨级装卸锚地23个(其中最大锚泊能力30万吨)。
航线分布
广州港与沿海及长江的港口海运相通,国际海运通达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港口、与国内100多个港口通航,是我国与东南亚、中印半岛、中东、非洲、澳洲和欧洲各国运距最近的大型贸易口岸,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
远洋国际航线主要有:红海线、欧洲线、东南亚线、美西线、美加线、地中海线、西非线、非洲线、美洲线、日本线、韩国线等。
沿海货运航线主要有:广州港至沿海主要港口间的集装箱内支线和内贸集装箱航线;广州黄埔至日照港、天津港、秦皇岛等港的煤炭运输航线;广州至大连、天津、上海、广西等港的杂货运输航线;广州至大连、福建、浙江南通等港的原油和成品油运输航线。
内河航线:可通往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内各大小港口,通过珠江水系可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港口。
客运航线主要是:广州至海南客滚船航线、广州至香港高速客轮航线,以及短途旅游、观光旅客运输。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