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邮轮枢纽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邮轮旅游目的地和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亚太区域邮轮经济中心”,上海定下新的目标。
为推进上海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亚太邮轮市场加快恢复重振,主动参与全球邮轮经济竞争合作,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推进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行动方案(2023-2025年)》(简称《行动方案》),聚焦做大邮轮总部经济、做强邮轮制造体系、做实港口枢纽功能、做精邮轮配套服务、做优邮轮产业生态等5个方面,提出20项工作举措。
据介绍,上海港自2002年开启邮轮母港运营以来,始终占据全国邮轮市场份额的首位。目前,上海港已形成以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为母港的邮轮经济发展格局,拥有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此挂靠。在邮轮建造、运营、服务等方面实现全产业链覆盖的同时,上海积极推动国际邮轮复航试点。此前,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MSC地中海邮轮宣布2024年回归上海开启母港运营,目前销售情况良好。
“我们坚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持续深耕这一邮轮业蓬勃发展的热土,不断升级本土部署及投资、提升服务和体验,并且协同政府部门、港口、旅业及邮轮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共同推动上海及中国邮轮市场高质量发展。”MSC地中海邮轮中国区总裁黄瑞玲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作为唯一一家将区域总部“落户”宝山、辐射亚洲的国际邮轮公司,一直视中国、视上海为重要战略市场并持续加码部署。
“2024年,我们将回归中国市场,于3月16日携亚洲旗舰MSC荣耀号率先开启国际邮轮公司从上海出发前往周边国家的国际邮轮航线。”黄瑞玲介绍称,“将MSC荣耀号的中国大陆首航季部署在上海母港,是MSC对上海邮轮市场的支持,也是兑现我们疫情前就宣布的把亚洲旗舰部署到上海的承诺。今年末,MSC荣耀号将先行进入位于上海的华润大东船厂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为明年的复航展开积极准备。”
“在邮轮行业复苏期,一些新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国内邮轮旅游市场中供给端持续发力,逐渐完善邮轮旅游产品体系;在国际邮轮旅游市场中,一些头部邮轮公司正跟进更新硬件,支撑邮轮旅游发展。
目前,邮轮经济的综合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据统计,试点复航以来,邮轮产业已实现船票销售收入超3亿元,船供物资消费约1亿元,带动邮轮港口出入境免税店消费约350万元,整体新增就业岗位超4000个,预计到2024年将新增就业岗位约2万个。
毫无疑问,政策推动是我国邮轮旅游市场重启脚步不断加快的重要推动力。从地方层面看,上海、青岛、天津等地接连发布产业支持政策,其中上海对发展邮轮经济提出较为详细的三年行动方案,青岛、天津等地则围绕常态化邮轮运营、客源招徕、购买邮轮运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奖励扶持措施。
上海各区也立足自身优势,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例如,宝山区政府发布《推进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宝山实施方案(2023—2025 年)》,着力打造“一区一港两高地”,即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亚洲最大邮轮母港以及邮轮产业集聚高地和中国邮轮生态创新高地;虹口区政府发布《虹口区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着力打造高端邮轮枢纽港、邮轮企业总部基地、邮轮高端服务环境和国际级消费集聚区;浦东新区政府发布《外高桥地区邮轮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一基地三片区”,即外高桥邮轮制造基地和邮轮贸易服务片区、邮轮商务服务片区、邮轮研发服务片区。
吴若山强调,在邮轮旅游重启阶段,除各地要从政策端帮助行业铺设可落地、操作性强的发展航道并做好顶层设计外,邮轮公司也要积极探索邮轮航线创新,加快完善邮轮发展配套体系,丰富邮轮产品供给,以满足游客个性化、主体多元化等出行需求。
“在行业复苏时期,一些头部邮轮集团更加贴近核心消费群体,提升完善产品服务品质,同时在硬件设施方面顺应船舶产业电气化发展动向、绿色船舶与自动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趋势,朝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创新。”吴若山说。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