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浪潮工作室的全新策划《超级公路》:深入荒野。
从9月底开始,我们将从阿尔山沿着G331国道一路向北,穿越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带你看中国最美秋天。
草原是什么样?呼伦贝尔又是什么样?
实际上,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呼伦贝尔,永远处于所有人的想象之外。比如位于内蒙古的它,说东北话、吃酸菜炖粉条。
想要给呼伦贝尔下一个定义,可能是一件太难的事。
骑马射箭的呼伦贝尔,
通用语言是东北话
中国最大的草原有多大?差不多是一个浙江省,或者两个海南省那么大吧。
呼伦贝尔市似乎比我们更清楚这一点,1999年制定的《呼伦贝尔盟旅游总体规划》中,呼伦贝尔市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是这样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口岸、大冰雪、大火山、大民俗、大畜牧、大氧吧[1]。”
这种简单直接的形容对呼伦贝尔大草原来说没有任何出入,十万平方公里的茫茫原野上,牧草丰美、牛羊遍野,居住其中的人们骑马射箭、放牧而居,完美符合远方的游客对这里的想象,你会伸出双臂感叹:“啊,这就是我梦中的内蒙古!”
满眼绿色,一望无际 / 视觉中国
直到这里的人们一开口,撂下几句东北话:“你杵那儿嘎哈,别挡路。”
这不是你听错了,也不是你来错了地方,而是因为,东北话是呼伦贝尔人的基本语言之一。
作为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份,内蒙古从西向东,各有各的风土人情,呼伦贝尔也不例外。
呼伦贝尔地幅辽阔,有丰富的植被和地貌 / 图虫创意
无边无际的草原、湿地与森林并没有将呼伦贝尔与世隔绝,正相反,地图上的呼伦贝尔市位置特殊,正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最东端,坐落于我国东北部,与黑龙江省相毗邻,外接蒙古与俄罗斯,是几大文化的交界处。
于是你会发现在呼伦贝尔,旅游的现状是这样的:来到了内蒙古高原,遇见了一群说东北话的热情居民,一起在俄罗斯人开的店里开怀畅饮。
呼伦贝尔室韦的俄式建筑 / 图虫创意
游客来到呼伦贝尔的第一站,大多是热闹繁华的海拉尔区,海拉尔的美食可以说是整个呼伦贝尔美食文化的浓缩。所谓的浓缩,意思就是你既可以在这里喝到最正宗的奶茶,也可以吃到最正宗的酸菜炖粉条。
蒙古族特色饮食:奶茶 / 图虫创意
食客们来到这里的首选,往往是魂牵梦萦已久的蒙族食物。的确,号称中国最完美的草原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所产的牛羊比起其他地方的牛羊肉多了许多鲜美,少了许多腥膻,可谓是肉食爱好者的天堂,即便是不习惯吃羊的人,呼伦贝尔也会用鲜嫩入味的烤羊腿为你“咣咣”砸开新世界的大门。
除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烤羊腿,蒙古族吃食往往重视肉类的本味,比如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手扒肉,没有过多的香料,蒙语为“乌兰伊德”,选用膘肥肉嫩的小口羯羊,使用较为特殊的宰杀方法,放入白水锅内蒸煮,肉质呈粉红色,比清炖羊肉更加鲜美。你可以选择用手撕着吃,也可以用蒙古刀自己片下一块块鲜香的羊肉。
在这你可以吃到正宗的手扒肉 / 视觉中国
占据海拉尔饭店另外半壁江山的,则是正经东北菜,据说这里的锅包肉正宗到能让任何一个黑吉辽老乡体会到回家的感觉。翻开菜单,还有黄瓜、苦菊、干豆腐三搭的清爽蘸酱菜,酸菜、粉条、五花肉三搭的汆白肉,香菇、松茸、仔鸡三搭的小鸡炖蘑菇,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在呼伦贝尔,你还会遇见无数俄餐厅,卢布里、尼基金,欧罗巴、彼得堡……雪白嫩滑的酸奶油,放进汤头浓郁、颜色鲜亮的红菜汤,满满一勺入口,你就会明白这大概是你不出国能吃到的最靠谱的俄餐。
俄式罗宋汤 / 图虫创意
甚至在草原北端中俄边境上的恩和小镇,还留下了曾经越过额尔古纳河在中国定居、放牧、淘金的俄罗斯人的后代,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占有小镇50%左右的人口。林草覆盖率80%以上的恩和,点缀着一座座圆顶方边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俄式木屋“木刻楞”[2][3]。
呼伦贝尔边塞村庄俄式木刻楞建筑 / 图虫创意
这里的生活和牛羊、白云、古老的额尔古纳河一起,安静温柔地流淌,诉说着草原的历史。
草原有多大,
呼伦贝尔就能包容多少文化
呼伦贝尔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包容?答案是一向如此。
“呼伦贝尔”这个名字,缘起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在东经115°—126°、北纬47°—53°之间的广袤土地上,刮起一阵横跨数千年的北地之风。依靠策马奔驰一天一夜跑不到边线的广度,呼伦贝尔容下了林区与草原、丘陵与河谷,容下了区域内的3000多条河流与500多个湖泊[4]。
辽阔的草原浩瀚无边 / 视觉中国
东北的两大水系孕育自呼伦贝尔。源于大兴安岭西麓森林的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成为黑龙江的源头;源于大兴安岭东麓森林的甘河—阿里河则是嫩江、松花江水系的源头[5]。
不仅如此,从公元前200年至今,你从教科书上能读到的那些民族,东胡、鲜卑、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均起源于呼伦贝尔,他们在这里游牧、狩猎、互相交融[4]。
草原上的蒙古包 / 图虫创意
好比额尔古纳河与甘河最终都汇入黑龙江、流向鄂霍次克海的鞑靼海峡,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人民一起在呼伦贝尔的草原上生活、庆祝节日,敖包信仰与萨满信仰在欧亚大陆的这片土地上重合、叠加、碰撞,并一起在节日时赛马、摔跤,觥筹交错、载歌载舞[6]。
如果你赶上他们庆祝节日的这天,或许还能听到一首朴素真诚、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的祝颂歌:
“巴音乌拉敖包,
这里是我美丽的故乡。
守望着古老的城池,就像忠实的护卫。
辉河为你装扮,吉祥祝福的圣山[5]。”
呼伦贝尔草原牧场上的牧民 / 视觉中国
呼伦贝尔草原是太多民族的母亲,当你在天色朦胧时抵达呼伦贝尔,或许就能感受到它身上最温柔、最包容的时刻。
那时曙光刚刚泛白,你停车站在黑山头远望,无垠的旷野上坐落着一个个小小的蒙古包,门前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火光,火撑子旁坐着一个打瞌睡的小孩、和他正在熬奶茶的母亲,天光照亮莫尔格勒河。
草原上的河流静静流淌 / 图虫创意
而你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凌晨的这个时刻,曾经走过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队,走过恰克图贸易中的蒙汉各族商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商人,贩运着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和中国的纺织品,以及中国的烟草。各种文化在这个边境区交融整合,组成一个热闹的呼伦贝尔[7]。
贸然闯进这里,已经迎接了太多访客的呼伦贝尔并不会怪罪,它只会邀请你,坐下来一起听听草原的风中呢喃的历史记忆,不论是东北话、俄语,还是其他各民族语言,都只是这风中响动的不同音色之一。
北地的风,
吹来想象之外的大草原
呼伦贝尔的胸襟,使它成为存在于大多数人想象之外的北境草原。
只说草原可能有点冒犯,毕竟呼伦贝尔的地形实际上复杂多变,在这里自驾能看到的景致每天都有所不同。
呼伦贝尔高原核心区,大体上以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以及贝尔湖的湖盆为中心,以克鲁伦河、哈拉哈河、乌尔逊河为边,形成了一个三角状结构。这里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是整个草原的原点[7]。
草原上的羊群 / 图虫创意
再往东走,海拉尔水系的辉河、伊敏河流域,江水、植被条件更要好于呼伦贝尔高原的核心区,白练一般的河流蜿蜒起伏,将草原划出一块块平整的画布[7]。
微风拂过长长的牧草,露出散落在其中的呼伦贝尔辽金时代的古代军事城址。目力所及的广阔草原似乎和天际线融为了一体,唯一能遮挡一点视线的,是第四纪冰川运动造就的一望无际的低矮而平滑的“馒头山”,让整个大地仿佛掀起一阵阵绿色的海浪,波澜壮阔[7]。
自辉河上游地带向东南,完整的准平原被大兴安岭山区中破碎的谷地所替代。而海拉尔河以北的额尔古纳谷地,气候相对冷湿,形成漫流沼泽,沿岸地形渐渐崎岖,形成和平整草甸不一样的景致[7]。
额尔古纳湿地风光 / 图虫创意
而这些,可能只是夏天呼伦贝尔的一角。
早一点来到这里,比如春天的五月,冰雪消融之时,呼伦贝尔漫山遍野开放着杜鹃花,湖中栖息着成群的灰鹤与天鹅,带来即将延续一年的生命力。
如果你来得晚了一些,也没有关系,呼伦贝尔茫茫的雪原,是这里难以发现、却容易爱上的景色之一。
北纬50°线上的冬天,是冷湿的伦敦、沿海的温哥华,也是厚厚积雪覆盖的呼伦贝尔。这里的冬天并不冷清,白天,午后冬日泛红的阳光落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晚上抬头,朦胧的月光里划过几片零星的雪花,世界如此安静。
呼伦贝尔冬季森林河水 / 视觉中国
你可以在牙克石的天然滑雪场上感受在自然中滑雪的魅力,也可以去根河湿地看看冬天的河流,有的升腾起一片片雾气,有的结出发蓝的冰,路边湿地、白桦林、落叶针叶林纵横交错,通向远方望着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
如果你看过一个叫做《呼伦贝尔大雪原》的舞剧,你会突然想起舞台上蔚蓝的背景,和伴随着舞蹈空灵深邃的巴尔虎长调。
呼伦贝尔雪原 / 图虫创意
而如今的时间刚刚好,此时的呼伦贝尔的北风尚不寒冷,秋天像永不停息的金色列车,从林区与草原中飞快驶过,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记。
林区是金黄或火红的火焰,是整个呼伦贝尔最热烈的表达,落叶松与白桦林像边境守卫,守望着秋天与冬天的交界。
相比林区,农垦区的秋天是孤独的、安静的,满目黄色的田野,略带起伏的、空旷无边的麦田里,一棵红色的树在风中摇摆,金色的落日在背后缓缓落下,仿佛对这片土地古老而永恒的许诺。
天幕中拉起秋日的星,太阳完成了它对这个世界的告别,留下一个圆满的秋天。
呼伦贝尔垦区的金色田间 / 图虫创意
呼伦贝尔就这样活在从南向北、从春到冬、从古到今的庞大跨度中,远远走过了旅游宣传语、电影电视中那个符号化的草原。
那些绿色的牧草、红色的杜鹃、金色的田野、蓝色的冰河,也只是贫瘠语言所能描述的广大土地的微小缩影。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属于呼伦贝尔,这里有中国最大的草原。
不管你现在正在工位上烦躁地猛敲键盘,还是在教室里面焦头烂额地盯着课本,明天中午,不如一起停下来,打开手机,看看呼伦贝尔纯净而深邃的天空。
[1]蒋玉华 & 杜卫红. (2010). 呼伦贝尔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03), 135-140.
[2]呼伦贝尔日报. (2020).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传承民族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3]呼伦贝尔日报. (2021). 记者@您丨恩和:特色名片乡村样板
[4]赵月梅. (2018).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呼伦贝尔地区的实践与启示. 民族研究(04), 13-24+123-124.
[5]呼伦贝尔日报. (2021). 追根溯源记来路 中华民族一家亲
[6]苗金海. (2021). 民间“敖包节”仪式音乐的民族化建构——以呼伦贝尔草原鄂温克族家族敖包祭祀为例. 中国音乐(01), 28-38+84.
[7]孔源. (2021). 近代草原丝绸之路东北端的文化景观、经济网络和文化认同——19世纪呼伦贝尔的社会商业网络和认同变迁. 社会科学(07), 167-174.
撰文 | 阿钊
原标题:《中国最大最美的草原,怎么一股东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