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是通往大西南的咽喉要道。全县辖13个镇,3个乡,1个国有林场和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503个行政村,6个社区,38个居民委员会。土地总面积2219平方公里。境内居有汉、瑶、壮、满等14个民族。南北最大长度83.86公里,东西最大宽度59.42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土地格局为七山半水两份田,半份道路和庄园。
东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我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著名景区。东安交通便利,湘桂铁路、洛湛铁路、207国道、217省道穿境而过,距衡昆高速公路18公里。东安县2002年底总人口数为58.7万人。
行政区划
东安县辖13个镇、3个乡:
镇:白牙市镇、大庙口镇、紫溪市镇、横塘镇、石期市镇、井头圩镇、端桥铺镇、鹿马桥镇、芦洪市镇、新圩江镇、花桥镇、大盛镇、南桥镇
乡:大江口乡、川岩乡、水岭乡
历史沿革
西晋永熙元年(290)置应阳县,因县城(今东安芦洪市镇)位于应水之北而得名,是为东。隋代,县。宋雍熙元年(984)复置,取东方安宁之意,定县名为东安,县名沿用至今。
民国3年(1914),属衡阳道。民国29年(1940)至县境解放,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属永州专区(后改零陵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属衡阳专署。1962年12月,属零陵地区。1968年属永州市至今。
地理环境
东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东南及东分别连永州市零陵区和永州市冷水滩区,西南界广西桂林全州县,西靠邵阳新宁县,北临邵阳邵阳县与衡阳祁东县。 地理坐标:东经110°59′-111°34′,北纬26°07′-26°52′。
东安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土地格局为"七山半水两份田,半份道路和庄园。"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较平坦。
气候特征
东安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水充沛,热量丰富,光照充分,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低温度-7.4℃,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每年只有2.6天,极端最高温度39.8℃;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1330毫米。
自然资源
东安县农产品主要有稻谷、黄豆、花生、油菜、红薯;主要矿藏有锰、铁、石灰石、尤以石灰石分布最广,全县石灰石分面面积达1327.31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60%。其中30%直接裸露于地表。
东安县县内水力资源丰富,有大小溪河191,全县水能蕴藏量达13.5万千瓦,可供发电为7.41万千瓦。
生物资源以杉木、楠竹、油茶为主,总面积达115万亩。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东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农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瘦肉型猪和柑桔、楠竹基地县;工业已形成以建材、冶金、焊剂、轻纺、电力、机械制造为主的发展格局,其中以精锑、新型焊剂、硅酸盐水泥为主的三大系列产品,分别获得了国家和部、省优质奖,畅销国内外;全县外资企业已发展到10多家,出口创汇产品38个;与国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4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县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天然佳境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正以崭新的姿态喜迎宾朋,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各项社会事业竞相发展。
2003年东安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合同引资8.45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3亿元,比上年增长32.1%。东安县已经成为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县区之一。据测算,2005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8.42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9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9.01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16.22亿元,增长11.5%。人均地方生产总值6497元,增长18.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方生产总值7374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34.3:23.5:42.2,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1个百分点。
东安境内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稻谷、柑橘、杉木、楠竹、油茶、白果、大蒜、烤烟、花生及生猪、菜牛、灰鹅、山羊等,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瘦肉型猪、柑橘、楠竹基地县和全国银杏之乡。东安鸡、紫皮大蒜驰名省内外。近年来,东安县大力发展东安鸡、银杏、柑橘、楠竹四大特色产业,东安鸡是东安的特产,系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其制品是国,名首。现选育出2个纯品系的东安鸡种,创办东安鸡原种场1个,在芦洪市镇、端桥铺和井头圩镇创办3个扩繁场,东安鸡已成为富的一大植银杏7.6万亩,今年投产面积达2.5万亩,年产银杏籽300多吨,产叶5000多吨。银杏保健茶厂、天健银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已开发出银杏保健茶、银杏保健枕芯、银杏果脯、银杏酒等系列产品。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16.1万亩,常年产量5万吨左右。全县利用楠竹种植多的优势,全力打造楠竹产业新链条。现创办年加工楠竹40万根、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竹胶板厂一家,发展竹筷厂、竹席厂、竹砧板厂等中小规模楠竹加工企业20余家。四大特色产业已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支柱。
旅游资源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天然佳境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人间仙境舜皇岩;有南宋礼部尚书邓三凤墓、汉朝大将邓禹、爱国将领唐生智故居等名人古迹和文化遗产;有塘夫广利桥、紫溪蜈蚣塔、石期市文塔等古代名建筑及张飞岭、孔明点将台等历史古迹。
东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我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舜帝南巡流连忘返,而在此驻跸。春秋战国时为楚南境,汉属零陵郡,置东安驿。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09年)正式置应阳县,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改称东安县,沿用至今。东安曾孕育过南宋礼部尚书邓三凤、太平天国将领朱洪音、近代机械工业“火车头”宾步程、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等杰出人才;发生过张献忠激战明三王、石达开四进四战东安等重要兵家战事。历史名家寇准、周敦颐、王颧等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足迹和墨宝。
风土人情
东安拳源于南少林。据传,清嘉庆年间福游到湖拳给东安县拳师王已成,后几经继承、发展。1959年后,东安县体委李德植深入民间与拳师文明华等人,结合武术—各种流派的特点,取其精华,吸取和发展了跳跃、奔跑等动作,不断改进而成当代东安拳。东安拳讲究“气、神、力”,即气势、表情、力量。头正颈直,沉肘卸膊,收腹敛臀,眼神做到静时注视双手,动时手眼相随,精神贯注,神态严肃,做到全力合一,以气催力。对“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有严格要求。功法有童子功和点穴功。徒手套路有简易拳、猛虎下山等9个套路。
1984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东安县“武术之乡”称号。东安古为“远恶军州”亮兵征西屯兵东安紫溪,带来古老的西蜀峨眉拳;明清之际,少林拳、黑虎拳传入东安;太平天国举义时,又有武当拳、岳家拳、蔡家洪拳在东安流传;加上历代武林侠士迁潜避难,使各武术流派荟萃于东安。众拳师技艺交流,为“东安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安县发挥本地优势,以武术为“龙头”带动其他体育活动的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以武术为重点的业余训练网,培养人才,提高技术。1957年、1958年举行的一、二届全县民间武术比赛,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当时全县有40余名拳师开馆授徒。
1959年东安县李德植、唐守琨、蒋理斌、周海泉、文芳顺等集各家之长,创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安拳》,已收入《湖南省武术拳械录》;1987年,李德植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1998年,获国际武术贡献奖。1973年东安县业余体校增设武术班,1978年全县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到县业余体校武术班的业余训练网。80年代以来,东安各乡镇成立了武术辅导站,区设武术社,县有武术馆,90%的小。学成立了武术队,80%的中学建成为“武术之校”,武术列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全县100多名老拳师先后办起了私人拳社。1983年成立的县武术馆到1988年已开馆24期,培养拳师和武术骨干540人。东安县在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搜集到武术器械300余件,古老兵器21种,文献资料33篇,拳械81套。县体委主编、唐守才与周海泉执笔的《武术》一书,介绍了东安武术,1977年、1983年先后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94.5万册。湖南省电视台还拍摄了电视片《东安武术遍山乡》,李德植等创编《东安拳》中的拳、棍、刀术已列为学校体育的乡土教材。1988年统计,全县52万多人中会武术的达16.3万人,占总人口的31.2%;全县武术运动员参加全省武术比赛获金牌104枚,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金牌10枚;先后向省运动队和其他部门输送武术、柔道运动员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