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0月6日电(记者吴梦 吴帅帅)在浙江省玉环市漩门湾边,75岁的刘时金近日最后一次踏上漩门大坝,这是45年前自己和一众玉环乡亲亲手筑起的大坝。
随着不远处挖掘机轰鸣着铲下第一铲土,这座20世纪70年代玉环岛与内陆的重要通路正式启动拆除。逐步恢复形态的海岸线,将被规划为城市的“生态会客厅”。
2020年8月6日拍摄的浙江省玉环市鸡山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当年建坝是为了完善交通,如今经济取得了发展,撤坝是顺应生态保护的需要。”身为昔日漩门工程测量技术人员,刘时金明白夹在几座跨海大桥中间的短小堤坝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77年以前,身处玉环岛的居民外出必须要依靠摆渡,但漩涡暗伏的水文条件,让这段不过百余米的航程充满了危险。
刘时金回忆,当时的玉环人口多、淡水缺、耕地少。在不具备建设跨海大桥技术的前提下,建坝能够连贯交通、围垦造田、蓄建水库,是解决玉环发展诉求的有利选择。
1974年10月,漩门工程成立筹备班子。三年后,一座几乎完全靠着玉环百姓人力建成的大坝正式通车。
2020年8月6日在浙江省玉环市清港镇拍摄的改造后的同善河风貌。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改革开放以来,这条12米宽的大坝,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通道。这个海岛小县后来成为全国百强县,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
经过40余载,大坝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据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监测,由于大坝阻隔了从玉环向乐清湾注入的洋流,导致乐清湾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湾内浮游植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下降明显,鱼类资源萎缩。
撤坝势在必行。2017年,玉环市委、市政府提出建桥撤坝方案;2021年6月,与大坝平行建起的漩门湾大桥正式通车,双向六车道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
玉环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吴华安说,为了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次撤坝不采用快捷省力的控制爆破方式,而是计划用3个半月时间逐步拆除。
目前大坝西侧已建成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撤坝后,漩门湾沿岸生态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玉环市已经制定了撤坝后的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包括水质提升、水岸环境美化、水生生物培育等多方面。”玉环市副市长奚圣懂说。
空中俯瞰浙江南麂岛环岛“彩虹公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调要着力构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恢复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央财政还对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重点城市给予补助。
政策引领下,酌情拆除影响海洋生态的基础设施正成为东部沿海多个地区的共识。
2019年,大连市在普兰店湾、复州湾附近海域开始拆除围海养殖堤坝,恢复自然岸线与湿地;2020年,温州市洞头区开始拆除灵霓大堤坝头,打通鱼虾类洄游通道,提升海域生物多样性……
2017年7月20日航拍的夕阳下的南麂列岛马祖岙港湾景色。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近年来,沿海地区海湾综合整治和生态岛礁建设逐步显露成效。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数据,2021年中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面积比例为81.3%,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
从“向海要土地”到“还海护生态”,背后是发展观念的转变。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全社会共识。
【纠错】【责任编辑: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