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马鞍岛与陆地之间,横跨横门西水道,有一片“世外桃源”——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为625.6公顷。
在湿地公园上有着一片,长5.4公里、集中连片、林相完整的红树林群落,孕育着滨海湿地自然景观,这片红树林群落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创造了栖息之地,我们的白鹭、灰鹭等候鸟在此迁徙。
那么为了更进一步的更近距离的了解这一片珍稀红树林群落,6月8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从湿地公园外的“三千亩度”出发,划船穿梭进入这连片的800亩红树林中。可见,水岸两边一字排开,热带滩涂上特有的植被就是红树林群落。
04:07记者发现,细看水中,滩涂上全是纷繁缠绕的红树林树根,这些树根都扎根在水里,生长非常的紧密,形成了一整片无缝连接的红树林群落,仿佛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
退潮时,滩涂上,常见的弹涂鱼在攒动,时不时能看到一些飞过的白鹭,在红树下落脚,啄食冒头的鱼虾,那么,这样一片完整、集中连片的珍惜红树林群落是怎么样形成的,跟随南方+记者一起来探秘吧!
南方日报记者:这片红树林是怎么样形成的,背后有怎么样的故事?
中山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高工蒋谦才 :中山在历史上从横门到珠海有近万亩的红树林,但是由于在上世纪50年代围垦造田,造成大批量的红树林被砍伐,红树林的面积锐减。到本世纪初,中山市的红树林面积大概只有100亩。
为了强化海岸线的保护,从2005年开始,中山市实施沿海湿地保护计划,4年用发了1400万,人工种植红树林4000多亩,那么我们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的这一片红树林就是在此时人工营造的。
我们一开始也不懂得如何种植红树林。通过专家指导,我们开始有了规划和方向。最初的时候,由于这个区域相对红树林的生长来讲,它的水位太深,所以我们一开始的工作是“抓泥”,以填高种植红树的那片滩涂。填高后,我们精心挑选了红树的苗子,抓住退潮淤泥露出水面的时候进行抢种。
但起初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刚种完树苗的第二天或者过几天,这些所种的苗木就被海浪卷走了,我们只能再补种,这样反复补种多次后才成功。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现在这片红树林已经生长非常紧密,营造了非常良好的湿地环境,我们也觉得非常欣慰。
南方日报记者:这片红树林有哪些不同种类的树种?
中山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高工蒋谦才 :这片红树林的主要树种为无瓣海桑,此外里面秋茄、白骨壤、拉关木、桐花树等红树林树种。这些植株的特性主要是耐盐性高,抗逆性强,所以这些特征让植株长期适应在海水中生长。
南方日报记者:为什么我们这些红树林在水中扎根滩涂生存?
中山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高工蒋谦才 :红树林能长期生长在海水里、滩涂上,这是一个长期进化的一种结果,通过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红树植株也形成了一套非常科学的生理、生态特性,它主要有几个特点。
第一,红树植株一种支柱根,这些支柱根是支撑植株生长的树根,为植株生长提供营养支持,保持植株生长稳定。
第二,红树林拥有呼吸根,它的根部生长出很多的“气生根”,我们能看到一条一条的根须插在滩涂上,像手指一样。白色的一根根气生根,每到退潮时,呼吸根裸露在空气中,辅助红树林呼吸的,它起的就是这个作用。
事实上,气生根的内渗透压很高,红树植物里的细胞内渗透压非常高,这样有利于它在海水中吸收水分,来保持水分的平衡。红树植物有一种泌盐现象,一些红树植物的叶片比较薄,叶片的泌盐细胞可以将体内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达到体内水分平衡的作用。没有泌盐细胞的红树植物,它的植物的叶片变成肥厚,这样的叶片减少水分的蒸发,也从而也达到水分的平衡。这些生理特征或特性能帮助红树植物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
南方日报记者:在您看来,红树林群落有怎样的生态效益?
中山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高工蒋谦才 :一方面,它就对生物的多样性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红树林是一个生物的理想家园,因为红树林可以吸引大量的海洋生物,包括水禽、候鸟来栖息、觅食。
另一方面,它对这种海岸的保护层修复作用也非常大,是海岸的保护屏障,因为红树林拥有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以及它有高大茂密的枝体,可以有效的防风、保护堤岸、保护农田,减少盐害的侵袭,是内陆的一个天然屏障。
第三个方面,它有净化海水、降解污染物的作用,红树林植物可以有效的将岸上流入海洋里面的有毒有害的有机物质或重金属等污染物降解,净化海水。它可以促进科研、科普教育发展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因为红树林水上生态特色显著,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在生态保护教育和旅游业发展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