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安东城分成两个部分:清末闯关东移民以沙河镇为中心居住,形成安东县;日本侨民以火车站和七经街为中心居住,形成满铁附属地。这两个区域今天大体上分别是元宝区和振兴区。在逛完了满铁附属地街区之后,我继续向北,来到安东县辖区内。
大清国一度将辽东划为禁区,禁止随意开垦定居,导致这里人烟稀少。同治时期(1862—1875),大批难民从山东渡海来到辽东,这是闯关东的海上通道,从山东坐船到营口,经辽河北上,或者到大连走陆路北上。有更远经海参崴到黑龙江或者远东滨海地区的,到安东的就会进入鸭绿江流域去吉林。也有留在安东本地的,在沙河镇聚居形成村子。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东边地带开禁,安东人口逐渐增加,形成一条街道,称为招牌街,也就是现在的聚宝街,这是安东最老的街道。1876年安东建县,经历1888年洪水后重新规划,在今天的县前街修建新的县衙署,以衙署为中心建起街区。1921年市政公所成立,专管商埠事务,开辟粮市、鱼市、菜市、柴草市等市场,之后这座城繁荣了起来。
清真寺
丹东曾经是一座九沟五桥之城,城区建在鸭绿江和两座山之间的滩涂地带,城区内遍布支流河沟,因此洪水频发,城区内交通也不便。
据《安东县志》记载,从大清国光绪十三年(1887年)到伪满洲国康德三年(1936年),五十年里安东发生大洪灾12次,其中,1888年的洪水冲毁了县衙,1934年的洪水在元宝山引发泥石流。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修建沿江堤坝,填平城内河沟,丹东才不再受洪水破坏。
我从曾经的满铁附属地街区走到安东县街区,街道结构也从整齐的棋盘格变成自由随意的形态,两片街区交界的地方一直都是商业地带,现在也是丹东几个重要的商场所在地,在两片街区之间有一条坝岗路,就是曾经的分界线。
丹东市区,从西南向东北曾有九条水沟,其中最著名的是七道沟。在日俄战争后日本与大清国的协议中,七道沟成了中国人居住区和日本人居住区的分界线,日本占据高地,沿着河沟修筑了水泥坝。建国后,出于交通和防疫方面的原因,丹东政府将七道沟改造成暗渠,1986年拆除水泥坝铺路,命名为坝岗路。曾经有五座桥架在七道沟上,今天,这些桥已经全部消失,只留下坝岗路上的一些地名。
现在的坝岗路沿线是繁荣的商业街。我越过坝岗路,沿着锦山大道往北,找到了官电街上的清真寺。虽然是疫情期间,清真寺依然开放礼拜,但需要复杂繁琐的登记许可才能进入。
2021年10月,辽宁丹东,官电街上的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