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其中的多数门楼都已经湮没在时光之海里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也已经是后来的重建。新的时期里,它们所具备的功能是前人所想象不到的,但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却并未被后人完全淡忘。一个名字,至今都变成了一份珍藏。
相对来说,当地人和游客更熟悉的还是其中的空心敌台、瓮城和马面。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城墙上修建了13座双层空心敌台抵御倭寇。这种敌台跨越城墙内外两边,内部空间大,可常驻大量兵力,且能避雨御寒,非常便于瞭望、防守、传达信息。这种双层空心敌台,随着戚继光等人调驻北疆而极大影响了北方明长城的建设,不仅提升了防御能力,也创造了标志性的城墙景观。戚继光创建空心敌台,是其军事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对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是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
马面是指城墙突出部分的城台,供守城士兵三面御敌。其间距根据弓箭的有效射程来设计,一般都在100至120米之间。台州府城墙上设置了大量敌台,仅临江面就有9个,可以更好地防御从东部海边登陆和灵江突入的倭寇突袭。其马面形制大都和其他城市类似,唯有滨江段城墙由于常受灵江水冲刷,因此,有6个马面设计为弧面或者斜面,有的甚至为半方半弧形,以减弱江水的冲击,强化防洪能力。
而设置瓮城却是为了围剿攻向城门的敌军。台州府城墙的4座临江主城门(兴善门、镇宁门、靖越门、朝天门)都设有单瓮城,其形状大都为半圆形。只有镇宁门为半圆与方形之间,且瓮城内的西面加筑三道护城以防洪,并开设二门,门洞结构内大外小,内高外低,这与其它3座城门相似。
江南长城之行结束,紫阳古街的游历才刚刚开始。“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临海紫阳街,从北到南,全长1080米,街上古迹,信步可数,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有纪念宋代南宗道教始祖张伯端(紫阳真人)的石碑、紫阳桥和紫阳坊。有紫阳故里和紫阳宫遗址,原紫阳宫南大门牌坊基石保存完好。明历十九年(1591)由举人吴执御、彭世焕、王如春、章应科、徐子瑜五人立的“五凤坊”,遗址尚在。
紫阳街两旁的水井是紫阳街古迹的一大特色。
经修复的千佛井(即双眼井),在紫阳街的群井中,名声最大,传说最多,相传在巾山建了一座千佛塔后,为了阴阳相对,才建千佛井,井壁有千尊佛,巾山上建双塔后,尚有“火神”不断出现,为镇住“火神”,在千佛井上加圈,成为“双眼井”,达到“以水克火”,保一方平安。
在紫阳街,使人难以忘怀的就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坊”,每相隔百丈就有大块青砖砌成的一堵坊墙,坊墙高三余丈,宽五六丈,拱门高丈余。坊名即地名,坊墙又称“防火墙”,有“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这5座坊。前人用心良苦,设计出别具一格建筑特色,既是人行道,通马车,又是防火墙,还代替地名的多重作用,当今已成为街区的一道风景线。
1994年1月4日,临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识志士将解放街的历史,作了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和改街名的依据和理由。市委、市政府于1998年冠名为紫阳街。改名紫阳街也是为了纪念南宗始祖张伯端,他号紫阳,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卒于元丰五年(1082),寿99岁,居住临海城关樱珠巷。张伯端著作《悟真篇》一书中,倡导以道教内丹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说,与魏伯阳《参同契》并居道家正宗。特别是他晚年,以非凡的毅力,为探索延年益寿秘密,历尽艰辛,倾其毕生精力,为人类健康与生存作出贡献。
《西游记》六十九回至七十一回,还讲述紫阳真人救朱紫国金圣皇后的故事,说的是麒麟山有一妖怪大王赛太岁,得知朱紫国金圣皇后“貌美姿娇”,使用妖法将其摄入洞府,当作夫人。为不使皇后受辱,紫阳真人张伯端驾临麒麟山,把身上穿的一件“旧棕衣”变为“五彩仙衣”送给大王,作为“新妆”,妖王十分欢喜,送给皇后,皇后穿上此衣,妖王无法接近,一近身便如“毒刺”刺人,全身疼痛难忍,故皇后身居妖洞,仍安全无事,后来孙悟空救出金圣皇后,夫妻得以团圆,但团圆不能近身,紫阳真人得知,从天而降,收回“仙衣”,就没有“毒刺”,终于使国王与金圣皇后仍复天伦之乐。紫阳名声大增,在中国道教史上有极高位置,是一位杰出人物。在当今人们中流传尽广,紫阳街的街名就由此而来。
今日的紫阳街历经沧桑,一座座木结构、砖头墙,顶上铺木椽盖泥瓦的江南古代建筑与街面石板路,一起发出清香,如一首诗,一幅画,古色古香,向人们展示着无限的魅力。它是临海千年古城的文化血脉,是古城遗制的缩影,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岁月沧桑和小城故事遗留在老屋起翘蜕皮的墙面上,遗留在高高挑起的飞檐上,处处充溢着它的原始魅力。这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铭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百年老店、名人旧居、街巷格局、传统习俗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
编辑:杨凯
监制:牟再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