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朝鲜已经拒绝外国游客进入长达4年时间了。2019年冬季,我从丹东进入朝鲜,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旅行。一直以来,很少有外国人进入朝鲜参观、旅行,而且,去朝鲜的大多是“夕阳团”,以中老年人居多。能以年轻人视角观察朝鲜者,少之又少,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走进平壤
到了辽宁丹东,很容易实现中朝边境游,隔着鸭绿江,对面就是朝鲜的新义州,但有机会一路南下,深入观察朝鲜首都平壤的机会却不多。
过去,从北京还有直飞平壤的航班,可以体验神秘的高丽航空。但航班日期时常不定,最稳妥的去平壤的办法,还是从丹东坐跨国火车K27,穿过新义州,晃晃悠悠,走走停停,五六个小时就能到平壤。
去朝鲜旅行,无法自由行,必须要跟团。不论是一个人去,还是一群人,朝方都会安排至少一名司机加两名导游的“标配”。司机一般都是经验丰富的中年大叔,导游则不分性别,有可能是一脸严肃的男导游,也可能是刚从旅游学院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至于能遇到什么风格的导游,基本上只能看“缘分”了。
搞定去朝鲜的签证,比我想象中的要容易很多。我提前在网上找到可以帮忙“另纸签”的旅行社,根据其安排,只要提供护照,就会有机构帮忙搞定赴朝旅行的流程问题。所谓的“另纸签”,就是不在护照上体现去过朝鲜的信息,以防将来没办法去欧美国家。
但据我了解,目前还没听说过谁去过朝鲜、再去欧美国家而被拒签的。毕竟,对朝鲜好奇和喜欢朝鲜,是两码事。我在平壤见到一些来自欧洲和东南亚的游客,他们距离朝鲜,比国人更加遥远,朝鲜带给他们的神秘感更强,自然游客的好奇心也更强。至于因为旅行而希望定居在朝鲜的游客,我至今还未遇到。
坐上火车,正式开启朝鲜之行。起初,我还有些紧张,在窗外萧索的冬日风景的映衬下,新义州安检士兵脸上的神色更加严肃了。几个大兵走进车厢,收走了所有人的手机,并分别登记各自手机的品牌。他们讲着不熟练的汉语,一边念叨着,一边记下手机的品牌,“苹果,小米,华为……”
丹东至平壤的火车
此前听说,进入和离开朝鲜时,会有人检查手机上的信息,会删除那些有“问题”的照片。但是,如今大家的手机上,基本都设置了锁屏密码,检查员只是反复看了看手机的外观,并不能真的打开手机。果然,没过一会,穿着制服的朝鲜男人走入车厢,告诉大家,检查之后,没有问题,可以继续前行了。
车厢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按照规定,我们还需要把大包小包都拿下火车,排队依次过安检。在寒风里折腾了一两个小时,终于完成了这个繁琐的流程,火车继续开动,总算是驶出新义州的地界了。
窗外的风景缓缓向后退去,眼前的景象让我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如今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很难见到黄土飞扬的马路,几乎清一色都是黑色、深灰色衣服的行人,还有低矮、拥挤的筒子楼。熟悉的是,在三四十年前的老电影和老照片里,经常见到这些场景。
火车穿过几个小城镇的时候,时常有一些居民围在火车道口,好奇地盯着缓缓驶来的列车。他们三五成群,有人推着自行车,有人拖着行李,静悄悄地目送我们前行。偶尔能遇到路边的大巴车,一些乘客蹲坐在路边,不只有等下一辆车的人,还有下车休息的人。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直到彻底陷入寂静与黑暗,耳边只有火车碾压铁轨时发出的声响。不知过了多久,火车在一个城市的车站停了下来,站台和整座城市都几乎没有光亮,只有金日成、金正日两人的巨幅画像被充足的灯光照亮着。之前就听闻朝鲜经常遇到电力不足的情况,从一些小城市的情况来看,确实如此。
经过一路颠簸,列车终于停靠在平壤站。打开车门,一股寒风迎面涌来,车站大喇叭的声响落入耳朵,似乎无数人在旁边说话,硕大的横幅和标语悬挂在上面,下车者和接站者混在一起,一时间乱得不行。
我站在车厢旁,等了不到半分钟,只见两位朝鲜女孩缓缓走来。她们已经知道了我所在的车厢,根据位置,很容易就能接到我。两位女孩都身材瘦高,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挎着文件包。她们确认了我的身份,便带着我走出火车站。一位身形笔直、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已经等候多时,他就是我们此番朝鲜之行的巴士司机。
两位女导游,一位是金导,一位是李导,同属于一家旅行社。金导扎着单马尾,面容清冷,白皙削瘦,声音温柔,汉语十分流利。李导也是一副大学生的模样,裹着猩红色的围巾,很有老派知识分子的气质。她们有年轻女孩的灵动之美,神色、行为举止却十分端正,这种端正,与我在朝鲜电视节目上看到的女性有些像,但并没有那么严肃。
平壤的夜晚要比其他城市亮得多,但路灯和楼房里的灯光还是比较微弱,街上的车辆和行人不多,但也没有丝毫萧索的感觉——在一些繁华的街区,特别是地铁口,也有不少市民围在一起,等待公交车,甚至还有一些招手就停的出租车,随时准备为有经济实力的市民服务。这些出租车的价格,对当地人来说非常昂贵,起步价大概2美元,一公里0.6美元——在平壤,不少东西是用美元来计价的。人民币和美元在平壤都能使用,相比本地货币朝鲜圆,两者购买力明显更加稳定。
很快,我便来到高丽酒店,这是一家位于平壤市中心的特级酒店,专门用来招待外宾,像我这样自费的游客,也能住在这里。
酒店大堂明亮,服务人员非常热情,大都会讲简单的汉语,穿着工作服的年轻男士,会主动帮客人提行李。乘坐电梯进入房间,屋内基本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浴缸。从居住性价比来看,大概等同于中国的老式四星级酒店。不过,朝鲜酒店房间里没有地漏,若想冲澡,人只能站在浴缸里,还要拉好浴帘,以防洗澡水弄湿地面。
在平壤的晚餐
酒店安排的晚餐是统一菜单,我和其他几位游客拼成一桌,热菜有明太鱼火锅、鸭肉、大酱汤等,凉菜有打年糕、泡菜、米肠等,还有大同江啤酒,入口还算美味。奇怪的是,导游坚决不跟游客一起吃饭,起码不能在一桌上吃饭,他们有自己的餐食,有时只能吃到简单的盒饭。
当时,一个奇妙的想法在我脑中出现:想戒网瘾和减肥的朋友,真的可以到朝鲜玩一段时间。朝鲜餐馆的饭量很小,肉很少,估计也很贵,而且口味清淡,很难有大油大肉的体验。普通人没法登上朝鲜之外的网站,朝鲜也有国内的网站,不过网站数量很少,互联网产品也不丰富。
瞥见平壤日常
睡了一觉,打开窗户,终于看清了平壤的市容。四周望去,这座酒店算是周围少有的高层建筑,在一众低矮建筑中鹤立鸡群,我在房间在十层以上,目之所及一片开阔。
极目远眺,五彩斑斓的住宅楼错落有致,以五六层高的居多,有的蓝绿,有的粉红,马路宽阔笔直,却时常空荡荡的,寥寥无几的人影远看星星点点,商业气息几乎没有。到了晚上,街上行人更少,从高处俯视,更像一座积木玩具堆成的“城市模型”,给人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甚至有种身处奇幻世界的感觉。
但是,凛冽的寒风和不时传来的鸣笛声,以及高音喇叭播放的音乐,又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无比真实的世界,只是迥异于我们熟悉的城市形象。
平壤街头的公交车
漫步在平壤街头,我很想随便找个路人聊聊天,但这似乎是不被允许的。按照规矩,外国游客不能去预定路线之外的地方,也不能深入平壤之外的地方,更不能自由行。即便如此,我还是通过与导游、酒店和景区人员的交流,了解到不少当代朝鲜年轻人的生活。
在平壤,我观察到年轻人们大都用触屏的智能手机,出自朝鲜本地手机品牌“阿里郎”。手机是安卓系统,界面与我们日常用的手机并无太大差异,打电话、发短信、拍照、录视频、存储资料、听音乐、玩游戏等功能一应俱全。
“阿里郎”手机上的各种软件也吸引了我的注意:“朝鲜大百科全书”APP、电子地图、翻译软件、计算器......在游戏里,有很多“朝鲜版”的知名游戏,比如“愤怒的小鸟”“纪念碑谷”“我的猫”等等。手机里也有专门用来学习主体思想的APP,其中包括金日成文集等电子版书籍。
来平壤之前,我在互联网上看到过一些传言,比如“不允许女人穿裙子,只能穿裤子”,“只允许男性留一种发型”,“青年无法自由恋爱,婚姻要听国家安排”等。
站在平壤街头,我发现这些传言与实际并不相符。
我从二位女导游那里了解到,朝鲜很多女性都会穿裙子,但我去的时候正是冬季,多数女性为了保暖,选择了裤装。不过她们不能穿牛仔裤,因为朝鲜人认为,牛仔裤是美国文化的象征。至于很显身材的紧身牛仔裤,更是不被允许,裙摆在膝盖以上的短裙,也是当地人无法接受的“奇装异服”。至于理发问题,我在平壤理发店的橱窗里,看到有供男女顾客选择的多种发型。
在婚恋问题上,朝鲜青年当然有自由选择婚恋的权利,只是相对保守一些。另外,因为结婚后涉及国家分配住房的问题,也很少有离婚现象。
我了解到,朝鲜女人择偶的标准被称为“三裤”——优先选择上过大学、当过兵以及身为党员的男人。在朝鲜风俗中,丈夫被称为“裤子”,结婚被称为“吃冷面”,能够成为女性“吃冷面”时首选的人,应该满足“三裤”的标准。
我曾问起两位导游终身大事的问题,她们只是笑而不语。不止一个导游告诉我,大男子主义在朝鲜很流行,很多女性在结婚之后,就不再工作了,就当全职家庭主妇。女性想要彰显个性,甚至不结婚,显然要面对更大的舆论压力。
平壤街头的出租车
我还注意到,朝鲜年轻人喜欢逛商场,在一些商场里能看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商场的货品当中,化妆品备受青睐,不论是朝鲜本地的春香牌,还是外国的进口产品,都受到当地女性的喜爱。平壤有的商场风格陈旧,很像中国过去的百货大楼,但一些新开业的商场,设施条件很不错,看上去与中国的超市、商城相差无几。人们可以推着购物车,在商场里随意逛,结账的时候,工作人员也会用电子设备扫一下商品的二维码。当然,在平壤很少有电子支付,直接用美元现金结账就行。
平壤的“大城百货”开业不久,这个外表橘红色的多层建筑,是朝鲜新装修的最高档的商场。百货商场一楼是超市,货物相对廉价,但楼上售卖的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价格不菲,甚至有近千元人民币的衣服。朝鲜不少人的月收入也就四五百元人民币,显然,一些高档衣服和电子产品不是普通人能买得起的。其他去过平壤的研究者也记录下了类似场景,商场呈现出的昂贵消费现状是真实存在的。
平壤街头的路边摊很少,偶尔看到小卖铺似的凉亭,也是国家开的。金导告诉我,即便是路边那些卖花的,也不是私人经营。
在朝鲜,一切都是公有的,计划经济和统一分配,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了。朝鲜的三大免费政策——住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也是真实存在的。
就很多人关心的住房问题,我也专门问了导游,也观察了平壤路边的居民区。朝鲜确实是免费分房的,但房屋所在的地段和质量是有差异的。比如,在平壤的未来科学家大街,就不是一条普通的街道,而是专门提供给朝鲜高级知识分子居住的地方,尤其是专注科学研究的大学老师,更有机会入住这些朝鲜的高端社区。
未来科学家大街夜景
未来科学家大街,已经成为平壤的样板街道。在这里,我丝毫感受不到闭塞、贫困的氛围,高高矗立的、极具科幻感的大楼,并非写字楼,而是专门给朝鲜高级知识分子提供的住宅。楼下也没有商业区,只有笔直的马路和偶尔飞速穿过的车辆。我很想进去看看,但很显然,这同样是不被允许的,正如我无法随意选择任何场所参观。
在平壤消费,整体感觉是不贵的,物价与国内二线城市差不多。而且,由于平壤处处有限制,游客只能按照导游规定的路线去参观,我很难真正接触到朝鲜人真实的消费情况。有些商场和餐厅,是专门用来招待外宾的,价格应该比当地人的消费贵很多。我没法儿进入平壤本地人的消费场所,这也成为本次旅行的一大遗憾。
在一家烤肉店吃晚饭的时候,我看到有穿着整洁、神色紧张的年轻女性直接闯入店内,服务员十分熟悉地指了指方向,她便直奔店内厕所而去,过了一会,才一脸舒缓地走出来。似乎路人借用餐厅厕所,在当地人来看并非稀罕事。
在平壤街头,寻找公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处可见的是威严的大楼和标语,还有宽阔、干净的马路,却不容易让人解决内急问题。走出烤肉店,绕过街角,我才看到一处公厕,很难称得上干净和方便,为数不多的蹲位,也没有足够遮住个人隐私的隔断门。对女性来说,就更加不方便了。
平壤的一些城市现代化设施,也让我很感兴趣,比如地铁。平壤地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通了,但至今仍然只有两条线:革新线和千里马线。地铁深埋地下,进出地铁都要走很长的路。好在,车站都有扶梯,可以极大地节省时间和体力。
平壤地铁不以数字命名线路,车站名字也基本与所在地段的名字无关,而是被赋予了符号意义,如战友站、凯旋站、建国站、胜利站、红星站、烽火站、复兴站、荣光站……
平壤地铁
从复兴站坐到荣光站,虽然距离很短,但我还是有“穿越”的感觉,平壤地铁站内的样子,很像我之前看到的老照片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地铁的样子。古朴的深绿色涂漆、手动的推拉门、没有安全屏蔽门……甚至在人流密集的时候,车厢里也没有空调,冬天拥挤着,可能还暖和点,很难想象到了炎热的夏天,乘客们会是何种感受。
在候车区,没有任何广告,却有阅报栏,可以在这里看到当天的朝鲜报纸。虽然朝鲜人也用上了智能手机,可以电子阅读,但传统报刊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很多人了解资讯的渠道依旧是报纸。
另一种生活
在朝鲜旅行,白天跟随导游参观,晚上就得回酒店休息,一般情况下,游客是不允许晚上在外面随便逛的。如果非要出去逛逛,两位导游也会全程陪同。
朝鲜女导游大多具有大学文凭,金导和李导,分别毕业于平壤观光大学和平壤外国语大学,一位是中文专业,一位是英文专业。李导因为近年欧美游客不多,英文导游市场变小,有时候就会与中文导游一起来上班,时间久了,也会讲简单的中文。
在与导游的交流中,我才发现,原来朝鲜高中生考大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都是考本地的学校。平壤本地的高中生,就有了绝对优势,平壤的大学只给平壤之外的考生留出不多的名额。而且,朝鲜的大学都是包分配的,毕业生不用找工作,也没法靠自己找工作,一切都只能听从分配。能够分到涉外旅行社的,还算不错的工作,起码能跟着游客吃吃喝喝,到处逛逛,也能借此了解外面的世界。
虽然在同一家单位工作,但不同的家庭背景,也影响着不同人的命运。金导和李导虽然都来自平壤,也做着同样的工作,但工人家庭和干部家庭的成长环境还是让她们的气质有些差异。金导总是显得谨小慎微,内向低调,而李导则显得更自信开朗,也更加健谈。
金日成广场
我们先是参观了朝鲜最重要的地标式建筑之一——主体思想塔。这是到平壤的必选项,导游会“要求”去看,似乎是在完成某种任务。走到塔下,我发现它比想象中的还要高。这是一座170米高的高塔(包括顶端火炬状的建筑高20米),导游告诉我,这象征着金日成提倡的主体思想在朝鲜有不容置疑的指导地位。
在平壤次日,金导带着我参观了平壤南郊的拱门状建筑——祖国统一三大宪章纪念塔,“塔身为身着朝鲜传统服装的北方和南方的两位女人擎着三大宪章徽标”。因承载的象征意义,祖国统一三大宪章纪念塔成为平壤的地标式建筑之一。遗憾的是,这座建筑在2024年1月被拆除了。
在旅行过程中,导游会不断寻找机会,讲解朝鲜的制度与政策。不论朝鲜女导游性格多么活泼,外貌多么迷人,一提起这些,便立刻严肃起来。
我特别想知道,朝鲜人平时都看什么书,以及能看到什么样的书,便让金导带我去参观了人民大学习堂。
人民大学习堂位于平壤市中心,其实就是朝鲜的国家图书馆,据说藏书3000万册,可以容纳上万人前来阅读,它还是平壤的成人教育中心,很多工作后的市民都可以在这里学习,尤其是汉语、英语等外语培训班颇受欢迎。
人民大学习堂
我在书架之间来回穿梭,试图找到一些“离经叛道”的书籍。不过,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大多都是关于主体思想的。能体现多样化知识的书籍,则集中在应用领域,比如大量关于农业技术、工业制造的书。有关中国文学的书,也只有四大名著和鲁迅、郭沫若著作等少数“幸存者”。
我问了导游相关的问题,她们对朝鲜之外的文学、历史也知之甚少,或者说,知道的只是教育系统传递给她们的知识。比如,他们熟知的中国当代文学,是《青春之歌》之类的“十七年文学”,而不是莫言、余华等人的作品。
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电视里播放的牡丹峰乐团的表演,牡丹峰音乐是朝鲜“音乐政治”的代表,宏大叙事在平壤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金导告诉我,近年来,朝鲜的“音乐政治”增加了不少流行元素。《走向白头山》《奔向未来》《铁岭脚下的苹果之海》《学习吧》《新年的雪尽情地下吧》《火热的人生才是我们所爱的》等牡丹峰新歌,或热情激昂,或旋律柔美,或曲调浪漫……在平壤的几日,我时常听到这些旋律,而且它们的辨识度很高,让人一听,就知道是朝鲜音乐。
十分壮观的《辉煌的祖国》演出,是朝鲜大型团体操表演“阿里郎”在近年的新名字。根据朝鲜官方规定,只要《辉煌的祖国》演出没有停止,外国游客在朝鲜就必须付费观看,而且门票最低800元人民币。
在演出现场,外国游客不分国籍,都坐在一起,似乎与朝鲜人都隔开了。表演的氛围非常热闹,真人组成的各种“背景板”和巨幅图像来回变换,让人眼花缭乱。“人海战术”里的表演者,似乎是巨型流水线上的零件。现场的观众连声喝彩,导游和现场工作人员一起,帮忙维持着现场秩序,似乎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到了回国的日子,金导和李导亲自送我上了火车。上午从平壤出发,下午到新义州,又是经过漫长的检查和等待才能过境。与我邻座的都是外国游客,大多是中国人,也有个别白人面孔。攀谈起来,似乎大家都对朝鲜之行意犹未尽,好像看到了很多东西,却感到更加困惑了。轻轻揭开平壤的神秘面纱,竟有更复杂的面具藏在下面,至于最真实的样子,则很难看清。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火车缓缓驶过鸭绿江铁桥,南岸和北岸的风景形成鲜明对比。南边的新义州只有几座低矮的小楼,几乎没有一丝亮光。北岸的丹东则高楼林立,灯火璀璨,不少市民在江边散步,小贩的叫卖声与汽车的鸣笛声混在一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走在丹东的街头,回顾四天三夜的朝鲜之行,恍如隔世。三千多元人民币的花费,就让我体验了一次平壤旅行,它的风景或许不是最美的,却是最独特的。那些场景和故事不会随风而逝,已经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