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人民政府市长 郝建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丹东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按照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以超常规举措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经济运行保持向上向好态势,实现了首战告捷。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一)狠抓项目投资,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项目建设成绩突出。坚持“项目为王”,开复工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713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01个、开复工率121.5%,建设项目个数、亿元以上项目个数分别增长22%、19.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全省前列。抢抓政策机遇,新谋划重点项目545个、总投资5070亿元;争取上级资金175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坚持“一把手”招商工程,开展“商协会走进丹东”活动,借助京津冀、长三角、辽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内资项目639个,到位资金392.9亿元、增长16.5%。落实外资服务员制度,日邦纳米、沃源农业等8家外资企业持续进资,推动韩瑞汽车零部件、成友服装等5家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央地合作成果丰硕。积极开展“央企进丹东”和“与央企敲门对接”活动,吸引中国航发、中国华电等一批央企来丹布局,投资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658亿元,其中已签约东港大鹿岛海洋牧场、宽甸抽水蓄能电站等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50亿元,央地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狠抓创新赋能,实体经济迸发新活力
工业振兴蓄势聚能。聚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实施“百企百亿技改行动”项目103个,克隆集团数字化工厂、东深新材料基地等35个项目当年竣工投产。新开工建设大森服饰、中智精工等33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新增“小升规”企业69户、“规升巨”企业10户,规上企业突破500户,东方测控等3户企业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实施园区高质量发展“五项工程”,前阳精细化工园通过省级园区C级认定,打造了现代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江湾智慧工业园、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中园”,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10.9%、10.6%,新建工业项目入园率超过85%。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三星示范基地,我市获评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240户,总量突破1300户;11户企业共获得2583万元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支持,6户企业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4户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新增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平台8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190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4.5%,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1%,占规上工业比重居全省首位。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户,实现“零”的突破;企业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7项,均填补国内行业空白。奥龙射线获评全国X荧光光谱仪链主企业;新东方晶体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华日理学突破行业“卡脖子”问题;丰能股份创造国产碾环机新纪录。边境经济合作区入选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示范名单,东港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人才引育“质”“量”齐升。深化“鸭绿江英才计划”,出台配套政策,将普惠性人才政策覆盖至大专毕业生,“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最佳案例奖。遴选“带土移植”团队19个,揭牌实质性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柔性引进专家教授32人,引育拔尖创新人才16人、高层次人才25人。开展“万名学子留丹来丹”“名校优生”等行动,举办“双一流”高校专场招聘9场、“携企入校”专场招聘47场,引进青年人才9000余人,引才聚才“强磁场”效应初显。
(三)狠抓扩大消费,服务业实现新提升
消费市场全面回暖。聚焦消费新风口,开展大型促销活动116场,发放惠民消费券和购车补贴1400万元,拉动消费超7亿元。开展“电商嗨购节”等3000余场直播带货活动。举办首届“丹东味道”饮食消费文化节,发布“丹东美食地图”。培育夜经济消费新场景,推出“夜游鸭绿江”项目,打造安东老街、月亮岛美食网红打卡地。举办春夏季房交会和“金秋购房月”活动,出台购房补贴政策,推动商品房销售市场回暖。
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文旅+”工程,设立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展。以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创演诗画音乐剧《不朽》等红色文化精品,发行《铭记—抗美援朝口述史》,叫响“抗美援朝出征地”品牌。成功举办鸭绿江马拉松赛,女排超级联赛辽宁主场落户东港,省“十四运”丹东位列金牌榜第三名、创历史最好成绩。虎山长城、叆阳城、赫甸城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丹东段)项目顺利实施,东港、凤城、宽甸获评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东港入选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凤凰山、天桥沟获评省级智慧景区,抗美援朝纪念馆获评首批省级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新安步行街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高新区满药园获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承办省“高端峰会”文旅专题活动、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年接待游客1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亿元,实现双倍增。
供应链条支撑有力。畅通资金流,成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组织政银企专题对接活动10场,精准对接300余户企业,实现融资17亿元;全市新增贷款110亿元、增长8%,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5%、5.7%。畅通物流,规上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增长37%,邮政业务量增长46%。畅通信息流,支持银河电子科技、翰道智慧科技等企业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4%。
(四)狠抓农业产业,乡村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
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67.6万亩,良种覆盖率98.5%,粮食产量12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加快种业振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5个,“良玉99”入选国家推介的玉米主导品种。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新增养殖用海90万亩,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处;新增特色经济林2500亩、林下经济2000亩、家庭林场10个;水产品、果蔬、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3.9万吨、119.2万吨、73.7万吨。做强特色农业,“三莓”种植面积18.4万亩,东港草莓品牌价值居全省农业区域品牌第3位,东港杂色蛤、凤城板栗等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衔接资金2.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65个,打造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村5个、示范户966户。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户,3个县域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东港国家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十大案例,凤城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市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3个,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3个。
(五)狠抓营商环境,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开展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公布《办事不找关系指南》,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31项,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办结率100%。“一脑两中心”建成投用,“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上线35个,“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99.8%,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增长21.3%。创新建设“政务优”集成式服务窗口,建成便民服务驿站527个,获评“清风辽宁政务窗口”212个,政务服务好评率95%,12345热线满意率97.2%。开展“双进双促”专项行动,解决企业诉求1200余个,创新“伴随式”执法模式,有效整治行政机关未履行法院生效判决和拖欠企业账款行为,营造起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浓厚氛围。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提升行动,优化整合国投集团和城投公司,组建粮食集团;智慧国资在线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基本实现市本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增长10.5%、营业收入增长74.7%。完成振安区全国二轮土地延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滩涂使用权、集体林权纳入农村产权流转。宽甸入选中央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
(六)狠抓“以港兴市”,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港产城加快融合发展。强力推进“以港兴市”,破解港口历史遗留问题13项,新大桥口岸联检设施具备验收条件,丹东港南1#、南2#泊位正式开放启用,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粮食、客滚等8个泊位竣工验收,完成大东港区公用航道疏浚,加快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壮大海洋经济,规划布局粮食深加工、风电装备、精细化工、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临港集团与九三集团完成股权投资战略合作,实现产能与贸易额双提升。狠抓港城建设,完成东港旧城改造、环城燃气管网、体育场(馆)等城市更新项目;贯通连接201和228国道的春雨路,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
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公路口岸复通,增加铁路货运班列。建成丹东港互市贸易区,互市贸易大数据平台试运行;协调海关确定41种入境落地加工互贸商品清单,备案落地加工企业及合作社83家、边民突破1万人。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首批辽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拓展外贸新业态,抢抓政策机遇,实现首批二手车出口。举办首届中国(丹东)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交流会,组团赴欧洲、日韩、港澳开展经贸活动,组织百余家企业参加51场国际性展会,海外仓数量增长30.8%,推动外贸出口逆势上扬,实现两位数增长。
区域合作深入发展。与吉林通化、江苏扬州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拓展文化旅游、职业教育、交通物流等领域合作,开通丹东—扬州—广州航线,复通丹东—通化普客列车,携手通化共建陆港。落实“黄渤两岸潮”文旅合作协议,实现沿海六市景区门票互惠。成功承办辽宁沿海经济带论坛、中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年会和深化东北东部区域合作会议,区域互动更加紧密。加大人才柔性援疆力度,全面完成援助任务。
(七)狠抓城乡建设,人居环境展现新风貌
生态底色更加靓丽。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502.8平方公里。按时完成第二轮中央及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集中整治8条省控入海河流及排污口。完成矿山复绿5594亩,建成绿色矿山13个。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和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辽东重要水源地保护治理项目落户宽甸,全市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率、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达标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全省第一,主要生态环境指标继续领跑全省。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坚持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扎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等6个专项整治行动。改造完成老旧小区59个、地下管网537公里,完成北部山区、山上街清污分流工程。改造升级城市出入口景观4个、道路31条、口袋公园15个,灯塔山公园、国门湾体育公园成为热点打卡地。投入2.6亿元,完成738项供热“冬病夏治”任务。投入2.2亿元改造元宝山、珍珠山净水厂,解决了长期困扰北部山区1.8万户居民的“吃水难”问题。
乡村环境更加宜居。全域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完成22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整治,清理农村垃圾43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基本实现“三线”清、“四边”净,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82个。维修养护农村饮水工程116处,完成水库移民项目88个。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70公里、桥梁52座,东港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八)狠抓社会事业,民生福祉交出新答卷
就业形势稳定向好。智慧化人力资源短零工市场建成投用,“丹东就业”抖音号为2462户企业直播带岗4.2万个,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41场,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试点,建成充分就业社区282个,超额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任务。我市获评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
教育医疗提质扩容。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现全覆盖。新改扩建38所公办幼儿园,改善93所城乡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新增学位5600个。丹东一中、十九中学、实验小学搬迁扩容,新区实验中学、六纬路小学分校如期开学,丹东市航海运动学校和体育运动学校入选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市中心医院综合楼、第六人民医院竣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落实职工医保门诊共济和慢特病待遇,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至640元,全面取消住院生育门槛费,加快生育保险待遇城乡一体化,异地就医实现“免申即享”“两城一家”。
特殊群体保障有力。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高龄津贴标准翻倍提升,建成困难老人家庭养老床位500张,认定21家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床位1084张,建成“长者食堂”22个,我市入选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推出二孩三孩家庭阶段性购房补贴政策,市妇幼保健院、凤城妇幼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托育服务机构达到212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3.3%、10.4%,社会救助绩效评价、农民工欠薪案件办结率全省第一。
(九)狠抓风险防范,边境安全得到新巩固
金融风险妥善化解。深化金融改革化险,超额完成不良资产清收挽损任务,完成丹东银行专项债资本补充,推进3家涉改农信机构并入省农商行。坚持“房住不炒”,全面完成保交楼任务,交付商品房5357套,盘活烂尾楼盘6个,其中新都汇项目开盘销售。坚持“新官理旧账”,积极稳妥化解地方债务,加快建设诚信政府。
安全生产平稳向好。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强力推进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投入1.4亿元为14万户市民免费安装智能燃气表,覆盖7.1万户弱势群体。扎实开展防汛工作,有效应对6场强降雨。持续推进渔船“木改钢”,中型以上渔船全部安装电子船牌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推广,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巩固。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完成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开展“查隐患、补漏洞”“平安护航”专项行动,严打涉边涉海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实施“清源断流”“清风2023”等专项行动,严打黄赌毒、电诈、醉驾等违法犯罪,社会大局保持平稳。严格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及各项任务,推动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组建退役军人医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强化社会治理,大幅提高2075名城市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构建“四所一庭一部门”基层矛盾纠纷联动化解综合体系,向874个村(社区)派驻警力;开展信访问题专项整治,“万件化访”化解率达到99%。凤城市岔路村、元宝区金山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践行一线工作法,全面兑现10件重点民生实事。坚决落实市委决策部署,主动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52件、政协委员提案172件,连续四年满意率达到100%。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保密工作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和财政资金监管,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回顾走过的路,我们深刻认识到:政治坚定才能方向正确,只有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只有始终坚持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才能真正干好人民满意的事业。只有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加速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只有始终坚持对标一流、敢闯敢干,才能更好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序。
各位代表!奋斗充满艰辛,成绩令人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为丹东振兴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丹东振兴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增长基础还不牢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需加快;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基层“三保”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主体数量偏少;安全生产基础还不牢固,民生领域存在短板;边境安全支撑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营商环境建设仍有差距,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个别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斗争本领不高。对此,我们将坚持系统观念、结果导向,一件一件加以解决,更好地适应时代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打造新时代辽宁“六地”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当前,我市正迎来全面振兴新一轮发展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赋予了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最大底气、最大机遇。我市正处于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发展动能的加快集聚期、产业升级的转型关键期、振兴突破的重要窗口期,战略通道、开放枢纽、能源基地、生态屏障、固边兴边的功能地位更为重要,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优势潜力更加凸显。我们要以战略眼光看待“时”与“势”,从“时”与“势”有机结合中巩固发展态势,加快把重大机遇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中打开新天地、再创新辉煌。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统筹发展和安全,找准找实打造新时代辽宁“六地”着力点,锚定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目标定位,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以落实省“八大攻坚”任务为主抓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向上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创造性实践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努力把中国式现代化丹东愿景变成美好现实。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7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三驾马车稳增长,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建设。持续落实“项目年”制度性安排,以项目集聚资源要素、推进产品迭代、带动产业升级。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389个、总投资1200亿元。强力推进央地合作,开工建设投资100亿元的海上风电、投资52亿元的大鹿岛海洋牧场、投资41亿元的风电装备制造、投资38亿元的金山热电二期、投资20亿元的海底电缆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本钢不锈钢硅钢生产线、五一八大型墩锻曲轴等工业项目,本桓宽高速、兴边沿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安东老街大街区、万物象冷链物流等商贸流通项目。围绕上级利好政策,谋划包装丹通高铁、抽水蓄能电站等500个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的大项目、好项目。坚持“一把手”带头招商,紧盯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地区,主攻央企国企、百强民企、头部企业,突出链式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主题招商,靶向招引龙头型、支撑型、链环型项目,确保内资到位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
活跃消费市场。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发放惠民消费补贴1000万元,开展150场以上促消费活动,确保“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稳步扩大大宗消费,办好汽车嘉年华和房交会,支持新能源汽车、商品房、智能家电、成品油等消费。巩固提升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果,鼓励电商、物流、供销、快递进农村,共享共建共配物流渠道、设施和网点资源,推动农村快递末端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加快建设电商抖音小镇,举办电商直播节,拓展小浆果、水产品和服装等特色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和销售规模。开展餐饮消费专项活动,举办“丹东味道”饮食文化节,评选丹东名菜、名厨,推出丹东地标美食,打造美食之都。
做大外贸出口。实施外贸提质专项行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服务覆盖面,支持哈曼科技、九三大豆等102户重点企业进出口,做大二手车出口业务,优化国际营销体系布局,加大海外仓建设和补贴力度,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组织外贸企业参加拉斯维加斯纺织服装展、俄罗斯汽配展和辽宁出口商品大阪展等国际展会,办好第二届中国(丹东)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强化出口转型基地引领作用,推动纺织服装基地晋升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申创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抢抓向北开放机遇,扩大对俄汽车零配件、仪器仪表、新能源汽车、水产品等领域贸易,提高市场份额,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
(二)聚焦新型工业化调结构,构建具有丹东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科技创新赋能。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积极融入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75户。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实施育成中心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辽宁仪器仪表重点实验室、机电学院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丹东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凤城经开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强化人才引育,深入开展“鸭绿江英才计划”和“万名学子留丹来丹”专项行动,引进“带土移植”团队10个、高层次人才10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400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优势产业建设仪器仪表、生态环保功能纱线、高端智能制造等中试基地,新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0个,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百企百亿技改行动”为抓手,用好技改投资税收优惠和专项再贷款政策,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海合谷智能化生产线、金光辉鸿精密制造等技改项目105个。抓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丹炭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国通电子PTC电阻数字化生产线等41个重点项目。抓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研发智能传感器、智慧交通感知等26种关键产品,打造全国仪器仪表传感器产业基地。投入1000万元支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个和典型应用场景100个,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建设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市。抢抓全省建设万亿级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基地机遇,支持孔雀手表、凤城老窖、光华酿造等老品牌焕发新生机,提质升级柞蚕丝绸产业,推动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和医药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力争消费品工业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优化矿权设置和采选工艺,发展精细加工,推动硼、镁、金等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鸭绿江敏感元器件、大东线圈等电子信息企业与央企合作。加强与中国核电、中广核合作,打造综合防护材料生产基地和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园。引进中国华电、中国中车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积极引进中国航发,整合忠世高新、莲盛钛业等企业,发展新材料产业,打造钛金属材料产业链。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实施鑫精合金属3D打印项目,培育增材制造材料供应、综合服务和设备制造基地。
加快园区高质量发展。树牢“抓园区就是抓工业、就是抓工业强市”理念,实施园区创新发展工程,深化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实施开发区强基工程,开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盘活闲置厂房10万平方米;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破解园区和企业融资难题。实施开发区空间布局优化工程,推动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发展,提升先进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科技等园区承载力,新建工业项目入园率保持在85%以上。实施主导产业倍增工程,拉长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50亿元。实施产业集聚工程,培育建强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等5个50亿级和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三)聚焦特色农业扬优势,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区
扛牢粮食安全地方责任。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保护利用黑土地50万亩,集成推广水稻、玉米高产高效项目34.7万亩,严格保护313.9万亩基本农田,守住358万亩耕地红线,力争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市民“菜篮子”“果盘子”,升级改造设施农业2万亩,提升蔬菜水果生产水平;加快畜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抓好生猪产能调控,扩大家禽、牛羊养殖规模,肉蛋奶总产量达到76.6万吨;统筹“蓝色粮仓”建设,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推广浅海滩涂养殖、海水港湾立体养殖,建设海洋牧场,发展远洋渔业,提升渔业生产能力。深化种业振兴行动,提高草莓脱毒种苗、玉米良种和中药材种苗生产能力,推进辽丹黑猪良种繁育和草莓育苗中心项目,繁育海马、松江鲈鱼、刀鲚鱼等名优品种,全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协同推进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统筹抓好粮油、畜禽、水产、果蔬、饲料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加快建设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推进东港中心渔港建设,更新改造远洋渔船12艘,实施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设备提升行动,打造百亿级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申创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推进东港、凤城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国家数字设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鼓励凤城建设省级现代农业(柞蚕)产业园,持续拉长畜禽、小浆果、水产品3个百亿级产业链,做大做强3个县域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100户,打造食品产业大市。
做强特色农业品牌。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聚焦稳产保供和消费升级,建设“三莓”、肉鸡、贝类、食用菌、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力推行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强化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建设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推广蓝莓、梭子蟹、板栗等名优特色农产品,狠抓草莓、黄蚬、大米等品牌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将名优特色农产品打造成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
(四)聚焦彰文健体兴旅求突破,全力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深度开发边境和红色资源。争创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升级改造抗馆、断桥、丹东舰、虎山长城等红色景区,建成331和228国道“零起点”打卡地,提升“抗美援朝出征地”标志性景区影响力。坚持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实施“1950”红色文旅精品工程,加快推进浪头港文旅综合开发、鸭绿江浮桥遗址保护利用等项目,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丹东段)建设任务,新图书馆和群众文化艺术馆投入使用。筹划全国U系列青少年公路自行车赛,办好最美边境线鸭绿江马拉松赛、击剑公开赛、体育舞蹈大赛等赛事,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