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断桥被炸毁后,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各部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保护上游不远处的上河口铁路桥之中。
上河口铁路桥始建于1938年,桥长673米,桥高20.8米,共29孔。“上河口铁路桥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才真正建成投入使用的。”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馆长解本胜说,铁路桥最初没有与国内铁路连接在一起。随着鸭绿江上的桥不断被美军破坏,为了保证前线供应,修筑国内铁路线迫在眉睫。
“国内铁路线有74公里,当时东北军区组织几千名铁路员工,加上当地上万名民工,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国内铁路线建好了。这座铁路桥成为丹东地区继鸭绿江大桥、断桥之后的第三条‘铁血大动脉’。”解本胜说,敌军当然不会允许我方如此轻易就搭建起运兵运物资的线路,桥被炸断过两次,炸伤次数更是不计其数。1950年11月9日起,美军连续六天对上河口铁路桥狂轰滥炸,铁路桥12号桥墩被炸损毁。经十余天抢修,解决了运输过江的难题;后来又加固了桥墩,用机车牵引车厢过江。1951年3月30日,美机将桥南段炸断,但很快被修好。
“整个抗美援朝期间,这座桥基本保持畅通。”解本胜说,面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被破坏问题,敌炸我修、随炸随修、白天炸晚上修;对于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则是汽车不够就人畜同上,人挑肩扛马驮,硬是在各种复杂地形上完成了现代化工具难以完成的保障任务。
资料显示,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后方战场修复铁路路基640公里,修复桥梁2294座次,加宽公路8100多公里,新修公路2510公里。
世代发扬抗美援朝精神
“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伟业,做英雄传人。”记者走进河口村与朝鲜隔江而望的毛岸英学校,只听得书声琅琅。这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建成于2003年,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校园内,粉刷成淡黄色的校舍令人眼前一亮,教学楼宽敞明亮,操场平坦开阔,一派新气象。“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校,是因为当年毛岸英就是从校址斜对面的一座浮桥上走向朝鲜的。”毛岸英学校校长谭家华说。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对学校来说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谭家华说。为此,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收集整理了200余幅有关毛岸英的珍贵图片,建成毛岸英纪念馆。
“在校生每年都要到纪念馆参观学习一次。”谭家华说,每年的志愿军渡江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毛岸英牺牲纪念日等日子,学校都会组织全体师生开展相关纪念活动。“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到毛岸英纪念馆聆听革命先烈的事迹,纪念馆讲解员由在校师生担任。”
虽然当年毛岸英走过的那座浮桥已难寻踪影,但在这所学校师生的讲述下,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在河口村,像这样已经“看不见的”浮桥还有多座。“听家里老人讲,桥上主要走运物资的汽车、火车,很多志愿军战士则从浮桥上通过。”郎显坤说,“当时江面上有些地方没有冻结实,为了快速通过,部队在结冰处搭上木板,所有战士取下背包,然后一人抱一把枪滚动过江。一个营1000多号人,滚了一夜才完全过江。”
郎显坤说:“战争爆发后,很多伤病员和牺牲的战士被运回河口。当年,村里很多人流泪参与了迎回伤员和牺牲的战士遗体的任务。山脚下埋葬了许多牺牲的战士,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乡!”
“景美民富”是最好的纪念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和平的暖风轻抚着河口这片英雄的土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河口村开始培育种植优质品种艳红桃。2005年、2008年村里先后成立艳红桃协会、合作社,十几年间,艳红桃单价从几毛钱上升到十几元一斤,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河口村有艳红桃树约20000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河口村不少居民还在自家桃园中建起农家院,数量从最初的17个增长到现在的200多个。“自从发展边境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后,村里乱丢垃圾、污染河道的情况再也看不见了,村容村貌也得到大幅改善。”郎显坤说。
70多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的河口村,春赏桃花,夏游江,秋品鲜桃,冬捕鱼,变成歌曲里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景美民富”,也成为当地新的宣传语。
站在河口断桥桥头,郎显坤指着周围的绿水青山说:“河口村凭借万亩桃园和发展旅游成为全县最富的山村,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刊于《参考消息》10月26日第8版
来源:新华社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