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头伏当天下雨了,那么当年的大豆或因缺水干旱,而出现死苗。“漏”指的是下雨,“豆”可以指豆类作物,也可以指其它的夏播作物。
这句农谚的言外之意,如果头伏当天下雨了,那么整个三伏天期间,以及立秋过后的一段时间,降雨都比较少。再加上高温天气,田间很容易形成干旱,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至于是否会因干旱而死苗,实际上也不一定,这里有夸张的说法,是为了加重头伏下雨的严重性。
以大豆来举例,大豆在进入到生长中后期后,尤其是鼓粒期,需水量较大。如果此时缺水,会导致大豆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出现生长停滞的现象。
对于大豆叶片来说,也会呈现老绿状态,并伴随萎蔫现象,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干旱缺水会直接影响大豆的结实率和粒重,大豆籽粒发育不良,形成秕粒和秕荚,从而降低产量。
因此,单从这句农谚的意思来看,入伏当天下雨也是不好的,和第一句相同。
“雨打伏头,晒死牯牛”这句农谚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如果在入伏当天下雨了,那么后续的天气,公牛都能被“晒死”。
这里的“牯牛”指的是公牛,它是古时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劳动力,也是相对耐热的动物, “晒死牯牛”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旨在形容后续天气将会异常炎热,甚至到了连公牛都难以承受的地步。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在进入末伏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已进入中后期。以玉米举例,在此期间,适当的高温晴天,有利于光合作用,以及灌浆,促进干物质的积累。
但是,如果前期就持续高温干旱,在三伏天期间,还是高温少雨,到了生长中后期,可能会因长时间的干旱,而造成农作物因缺少水分,导致籽粒不饱满,秕粒增多,进而降低产量。
通过上述3句农谚,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这3句农谚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入伏当天下雨,或预示着后续降雨较少,田间出现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则是不利的。
但是,这个结论有些朋友可能会反驳,因为“头伏有雨,伏伏有雨”这句农谚,也在不少地方流传,不少朋友都听过,所表达的意思则完全相反,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大家咋看?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