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乌鲁木齐的秋天,城市、街角处处是风景,周边南山、石人沟、哈熊沟也处处迷人。在作家笔下,秋意更是直抒胸臆的最美时光。每到此时,与丰收、果实、风物、风景相关的话题,在他们的描摹中,愈发迷人。本期“跟着作家游乌鲁木齐”,继续推出作家龚培德、艾贝保・热合曼和段蓉萍的美文,旅行者在作家们的指引下,可以按图索骥,找到一条条探寻乌鲁木齐之美的通道,体验这座“山水人文之城”的独特风情。让我们跟随作家笔下的文字,一起走进那些身边既熟悉又陌生的未达之境吧。两个甘沟一个在东山,一个在南山一条深沟,两边都是大山,沟里先是密不透风的榆树林,遮天蔽日,凉爽宜人,一条小河时而在眼前潺潺流淌,时而潜入细碎的沙石,不见踪影。除去清脆的鸟鸣,沟谷静得出奇,尤其到了“八层大楼”那里,放开嗓子喊一声,整个山谷都是一片回声。――摘自作家艾贝保・热合曼散文《两个甘沟,一个在东山,一个在南山》大部分乌鲁木齐人,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到山里避暑或晒秋。东山和南山的甘沟,对于常去这两处的人来说,熟悉到不会把它们单拎出来当做一处景区。过往游客,也往往将这里当做一处路边风景,轻轻路过。艾贝保・热合曼这位老乌鲁木齐人,对于身边风景,有着不同常人的感知和情怀。他专门写了一篇美文《两个甘沟,一个在东山,一个在南山》,用以将这里的人文之美、情怀之美,展示给读者。“乌鲁木齐地处天山脚下,不少地名都带一个‘沟’字,以乡为单位,就有板房沟、水西沟和铁厂沟等,缩小至一个村,则有庙尔沟、葛家沟和灯草沟等。有的沟还重名,譬如白杨沟,一样的名字就有三个,即柴窝堡白杨沟、东白杨沟和西白杨沟。甘沟也是两个相同的名字,一个在东山,一个在南山。”开篇他这样写道。东山是一个大概念,泛指乌鲁木齐东南沿天山一带,有工业,有农业,也有相当一部分牧业。甘沟地处一个狭长沟谷,向东和阜康接壤,朝北直达米东,往西翻过一道梁,就是芦草沟,南边走到头,就是巍峨耸立的天山。东山的甘沟,于艾贝保・热合曼而言,更是一种青春记忆。从小学到高中,艾贝保・热合曼和小伙伴们都是在东山甘沟里摸爬滚打,在山涧喝凉水、打水仗、拾麦穗、捡野草莓长大的,当地人在东山甘沟的美景里,给一处悬崖峭壁起了美称“八层大楼”。“那处峭壁,是我们捡野草莓必经之地,高得让人望不到顶,仿佛一块块巨石堆砌而成,却又层次分明,就像一幢高楼大厦,所以起名‘八层大楼’。”艾贝保・热合曼回忆道。还有一处月亮台子,也让人倍感充满诗情画意,产生无边的遐想。“每到深秋的夜晚,有一轮明月从天山之巅冉冉升起,万里晴空,宛如一面银色的镜子高悬头顶,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他说。南山的甘沟,属于乌鲁木齐县的一个乡,距乌鲁木齐市50余公里,东邻永丰乡,南接后山和畜牧厅种羊场,西与昌吉硫磺沟及南山林场毗邻,北同西山104团和萨尔达坂乡草场接壤,以牧业为主,兼有一部分农业。很久以来,甘沟以旖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以前或许不少人对甘沟这个称谓有点陌生,但只要提及“西白杨沟”和“菊花台”这两个地名,赞美之词就脱口而出。西白杨沟和菊花台的美,自不必说,这两处是游客最常去的地方。实际上,南山的甘沟还有一处美景鲜有人知,那就是乌拉斯台。乌拉斯台居于西白杨沟和菊花台之间,有一条简易道路相互连通,先上坡到台地,再下坡到沟谷,台地大而草深,是牧民打草的最佳场所,中间一条道,两边则用围栏保护,到了打草的时候,就看见牧民挥动偌大的钐镰,“刷刷”吃力地打草,不一会工夫,身后就是一大片倒地的草料,犹如绿色的带子伸向远处。“乌拉斯台草最旺的时候,可以达到人的胸际,淘气的孩子钻进去,看不见头顶。有时候只听见草丛深处有动静,却不知何物在其中,忽然一阵风吹动,有几只羊露出犄角,再一次印证了那句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艾贝保・热合曼在文中这样写道。去常去的地方,找到不常见的风景,是旅游中最幸福的事之一了吧。西戈壁对风景美学的重启由于春夏秋三季大渠基本上都不断水,因此大渠两边的芦苇、甘草、扯拉秧、苦豆子、薄荷、羊奶角子等长势茂密,铺满了渠埂,人走在渠埂也可以说是在这些密密的野草丛里穿行。花朵采撷回来后,先到井台边用清水洗净,因为西戈壁风沙大,那嫩嫩的花蕊里少不得沾上灰尘,被井水清洗之后,更显得鲜亮水灵。――摘自市作协主席、作家龚培德散文《西戈壁记事》距离乌鲁木齐市区58公里处,准噶尔盆地南缘,有一座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这座农场,是作家龚培德的出生之地,也是他写作灵感的源泉。西戈壁,是这里的民间代称。在龚培德多年间先后推出的长篇小说《西域谜案》、散文集《邓家沟记事》《父亲母亲》及报告文学集《准噶尔的黄丝带》等作品中,西戈壁,都是故事发生地,而散文集《西戈壁记事》,续其“西戈壁系列”书写,以西戈壁人事景物为脚本,既写铃铛刺、杨树蘑菇、梭梭柴等地域自然物象,又不乏对地方琐事、精神理念的观照,以地域风景和精神沃野为“容器”,解读新疆地域景观的丰富体验,召唤出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