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由于历史的原因或机遇,黔东南正处于《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长征“红色”主线主题形象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重要中段的开端,区域“红色旅游”是全国、全省主题性旅游活动的重要一环,是自治州“旅游活州”发展战略整体旅游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施开发与保护,促进区域红色旅游发展,能够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旅游活州”发展战略的实施。
蕴藏于黔东南苗侗少数民族聚居特定区域内宝贵、丰富、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区域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基础,它主要由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红色历史事件和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构成。
据初步调查,全州有较为著名的红色旅游重要载体——革命遗址85处,其中,黎平县17处,镇远、天柱县各10处,凯里市7处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4月至1936年1月,红七军、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二军团先后五次进入黔东南,转战12个县境。红军传播革命真理,建立革命政权,实践党的民族政策,播撒革命火种,在苗侗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其活动长达两个多月,留下了众多红色历史、革命遗址遗迹。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党和红军开始实现战略转移,会后作出的《中央军委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对红军在黔东南、黔北的行动路线和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革命形势为之一新。挽救中国革命、实现毛泽东正确主张的黎平会议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黔东南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实践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地区之一。红军在黔东南实践《关于对苗徭(瑶)民的口号》、作出《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针对少数民族的实际,开展民族工作、实践民族政策,并获得成功,为建国后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制定、实施、完善积累了经验。主要革命遗址有:黎平会议会址、中央红军总司令部驻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行居、八舟河“红军桥”;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榕江战斗遗址;三穗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剑河大广坳战斗遗址;施秉黑冲战斗遗址; 锦屏铜鼓、河口战斗遗址、龙大道故居(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远古城战斗遗址、红军桥、周达文故居、镇远党支部活动遗址(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岑巩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冠壁山战斗遗址;黄平战斗遗址、旧州系列红军旧址;以及众多红军纪念碑、红军烈士陵园等。
自1929年2月黔东南有中共党的活动开始到1949年11月黔东南解放,凯里党小组、镇远党支部及在各地活动的共产党人,宣传进步思想,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运动,胡仲毓、肖次瞻、李光庭、李长青、王定一、田伯萍、杨光文等先后在黔东南各地开展革命活动。凯里、麻江、台江、雷山、黄平等地有中共贵州省工委军事小组、凯里党小组活动遗址--金泉湖李家祠堂、李长青故居、大良田酒精厂、李记客栈、文昌阁、加巴小学等。镇远县有中共镇远党支部活动遗址--周达文故居、镇远师范等。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黔东南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党员、黔东南各级国民政府组织发动各界进步人士、爱国人士积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红军传播革命真理,实践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反帝抗日主张,使各族人民深受影响,为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各县成立抗日组织,组建民众抗日武装,各族青年应征入伍,社会各界大力募捐,抢修旧州飞机场、三穗飞机场、天柱飞机场和榕江飞机场,修建桂穗公路、黔桂公路、铁路等,开展了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抗日救亡活动。王泽龙等组织侗苗子弟兵开赴上海抗日前线,数千将士屡创日军,浴血“八一三”淞沪会战。8年中黔东南16个县的征兵入伍或自愿参军者为91747人,阵亡将士1156人,黄平县在抗战前线为国捐躯官兵达百人。国共合作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团体及其坚持反战活动,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38年12月至1944年8月,国民政府军政部镇远第二俘虏收容所(和平村)先后关押日本战俘500人,其中部分日本人被发展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会”盟员,在和平村管理人员康天顺(中共地下工作者)、朱宗熹等人组织下,将“日本八路”反战同盟队伍扩大至137人,开展了一系列反战活动,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州内黄平县有为抗战作过重要贡献的盟军“飞虎队”旧州机场旧址;镇远县有“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和平村训练班”旧址;丹寨县有“黔南事变”、“九·一三”事件遗址;天柱县有抗日名将吴绍周故居、高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六军、十七军挺进黔东南,突破“黔东第一关”瓮洞,于11月4日解放贵州第一座县城——天柱,11月8日解放黔东重镇—镇远城。11月4日至1950年2月,16个县先后解放,黔东南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1950年1月至1951年3月,各族人民和剿匪、接管部队紧密团结,不畏艰险,开展了誓死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剿匪斗争,共消灭土匪53400多名,缴获各种枪支23900多支。解放和剿匪战斗中,470余名解放军指战员干部民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州内各县、各乡镇大多都发生过解放战争、剿匪斗争中的较大红色历史事件,留下了一些重要战斗遗址、遗迹,如三穗战斗、青溪战斗、鹅翅膀战斗、九潮坳战斗、一碗水战斗、梨树坳战斗遗址,石岑镇施合围、雷公山合围、盘山合围、剑朗合围、黎从榕合围、雪凉合围“六大合围”,以及天柱、锦屏围歼,旧州、凯里、下司剿匪保卫战,天柱、麻江、台江、施秉县城保卫战等重要战斗遗址、遗迹。
区域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其特点可归纳为三点:一、鲜明的时代性。它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为主线,以影响深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及其体现的实事求是精神为代表,其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政党的革命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永恒的生命力。二、独特的民族性。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特定的苗侗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中国共产党在黔东南开展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早期实践,红军各部针对苗侗少数民族实际开展了系列民族工作;其红色文化遗承与清水江、都柳江“两江”流域分水岭的自然生态、苗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已相伴相融为一体,已融为以和谐为核心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内涵的一个重要成分。三、内容多彩纷呈。一是区域承载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的遗址、遗迹和精神内涵分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各历史时期,表现丰富多彩。二是红色文化遗承分布广泛,虽主要集中于红军长征主线及周边的革命老区黎平、榕江县及东北中南部,但16个县均有分布,相对集中连线成片。“黎平会议”作为党和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折的开始,具有中国革命史承上启下的重要衔接作用,镇远“和平村”较完好地承载着“日本八路”反战同盟反战活动内容,属全国唯一尚存。“黎平会议”的精神和成果,党和红军在黔东南形成或实践的军事理论、民族政策,以及区内众多红色题材史料、研究成果、文学影视戏剧作品等都表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各历史时期、各地积淀的红色文化丰富厚重,再由于融入苗侗民族特殊人文地域环境的原因,使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表现得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具有重要开发价值。
(莫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