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刘佳 田程晨
本月,四川首个市州流域保护协同立法——凉山州、攀枝花市安宁河流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四川与贵州、云南的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为我们提供了联合调研、集中统稿、互通信息等经验作法,推动了我们两市州协同立法工作的顺利开展。”谈及开展协同立法的主要体会,凉山州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徐合军道出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2021年,云贵川三地省级人大常委会围绕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联动立法,以“共同决定”+“条例”的方式求解跨域环保治理难题,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样本。
两年多来,这个共同立法样本带来了什么?
三省共创 为流域立法开辟新路子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杨筠至今还记得赤水河流域保护三省共同立法的那些点点滴滴:“在拟定内容时,有很多细节的确认,都伴随着长时间的商议过程,直到最后达成一致。”杨筠告诉记者:“2021年5月,全国人大和云贵川三省人大的同志们在泸州市古蔺县拟定共同决定的最后一稿,大家通力协作,一直干到凌晨4点。”
这一“开先河”的立法项目,在2022年全国人代会上,被写入全国人大工作报告, ——“指导云贵川三省开展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又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协同立法。
正是从赤水河流域保护云贵川三省共同立法开始,四川的协同立法走上“开挂”之路。
今年10月1日,陕甘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和《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同时施行,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由此正式进入三省协同法治保障的新阶段。
就在12月1日,《云南省泸沽湖保护条例》《四川省泸沽湖保护条例》将同步施行。川滇此次协同立法,将依法助力泸沽湖保护实现从一湖“两治”到“共治”、从“分治”到“合治”的跃升,推动泸沽湖保护治理达到最佳效果。
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大背景下,川渝两地的协同立法更跑出了“加速度”。从“首秀”优化营商环境,到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再到正在推进的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川剧保护传承、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法律援助等协同立法事项,一批具有川渝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小快灵”法规正在加速推进。
三省共护 全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首部共同立法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则是三省跨区域协同保护和联合执法日益完善,起到了“1+1+1>3”的效果。
今年9月,川滇黔三省生态环境部门再一次在赤水河流域开展联合交叉执法检查。“此次联合交叉执法,有利于强化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重点流域协同监管,切实保障三省交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强化三省交界重点流域协同监管,此次联合交叉执法检查,滇川黔三省三级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分三个检查组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情況开展“回头看” ,重点针对排污口、重点排污企业、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问题在昭通市、泸水市、毕节市开展执法检查。为提升检查成效,强化结果运用,现场检查坚持问题导向,滇川黔三省、市、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对跨省执法检查交办的问题,主动认领,积极跟踪整改到位。
未来,联合执法如何更好开展,让赤水河流域水长清、岸常绿?
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巩固滇川黔联合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机制,完善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各自的特色和长处,在各自精通的行业监管上互通有无,协同发力,进一步开展交流学习。贵州省环境监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将持续深化与各省间执法协作联动,继续聚焦污染防治攻坚,健全执法体制机制,落实好“双随机”“网格化”等工作方法,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