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讯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
罗霄山脉延绵300公里,交界于湖南、江西两省,是长江两大支流湘江和赣江的分水岭。
2021年4月下旬,春夏之交,山脉中段苍山翠岭之中,井冈山这个红色地标,吸引着万千游人前来缅怀感悟。
北山之上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与长埋四万八千忠骨的群山默默相对。
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开辟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由此探寻出一条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之路。
“星火相传”火炬雕塑位于井冈山市红色旅游景区茨坪南山公园。以革命传承为主题,灵感来源于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刘斌摄于4月25日
一尊巨型灯盏为证:两篇光辉著作指明中国革命道路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井冈山歌谣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用好红色资源,成为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基地。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刘斌摄于4月25日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厅,立有一尊青铜铸造的巨型灯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2021年4月24日上午,长江日报“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采访团来到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八角楼,景区里游人如织。
身着红军军服的讲解员,带着一批又一批游客,身临其境,回溯到90多年前。
八角楼上,有一盏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巨型灯盏造型相仿的油灯。在临窗的桌子上,摆放着两本油印小册子:一本《井冈山的斗争》,一本《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位于井冈山茅坪革命旧址群的八角楼,曾是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处。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刘斌摄于4月24日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主任饶道良说,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就是在这里点着这盏油灯,借助那一束灯光,写下了这两部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
饶道良对井冈山革命历史有着30多年的研究。他说,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全国100多次“以城市为中心”的起义相继失败或受挫。
中国革命,路在何方?
1927年初,毛泽东曾历时30多天、徒步700公里,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5县的农民运动,随后在武汉写成了2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当时的中国,总人口四亿五千万,其中三亿九千万是农民。毛泽东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提出“以农村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前无古人的道路设想。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饶道良在他与李春祥合著的纪实文学《血泊罗霄》中,提到了两个关键地标:武汉和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
1927年,毛泽东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上,谢绝了瞿秋白让他去上海工作的邀请,表示要“上山去找我的农民朋友”,并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第一次与“上山”联系起来。
此前两个月,毛泽东在武汉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时,首次提出“上山”,号召大家“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
这一年8月,毛泽东在写给中央的信中,清醒地提出中国革命要打共产党旗帜:“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血泊罗霄》记载了1927年9月19日晚发生在浏阳市文家市镇的一场争议。针对师长余洒度“取浏阳、攻长沙”的观点,毛泽东“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地图”,指着罗霄山脉的位置说:“我们要找敌人统治最薄弱的地方。”
第二天,毛泽东带着1500人的队伍离开文家市,经萍乡向湘南转移,引兵上井冈山。在进军途中的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了改编。中国革命由此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处于敌人重重围困、不断进攻和经济封锁之中,一些人产生“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思想。针对这一思想,毛泽东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旗帜鲜明指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
饶道良对长江日报采访团介绍说,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篇文章,阐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就是敢闯新路”。
后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考察,他对干部群众们说:“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后山17棵苍松为证:华屋转身变“华屋”
“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井冈山歌谣
4月25日,长江日报采访团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看到一张张土黄色的文书,虽字迹不清、印章模糊,却见证着井冈山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历史:永丰县严东乡苏维埃政府发给范三官的分房证;永丰县严东乡苏维埃政府发给曹明忠、范桂财二代人分鱼塘证;永丰县严东乡苏维埃政府发给刘德焺的耕山证……
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毛泽东实地调查发现,湘赣边界的土地60%以上掌握在少数地主手里,井冈山地区80%以上的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因为没有土地,贫苦农民饱受剥削和欺凌。
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能改变这种不公平、不平等,才能“获得80%以上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根据地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1927年10月,土地革命在井冈山拉开序幕。这也是中国土地革命的开始。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的农民,也一同走上了中国革命道路。
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正式实施。
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土地法》,各根据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其核心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这把开启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钥匙,被毛泽东带领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
“1928年,土地革命之后的宁冈县,粮食增产超过20%。宁冈农民积极交纳公粮,也就是土地税,用来支援红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许微微说。
“最早喊出‘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是井冈山农民。”博物馆内一处展台前,许微微向参观者介绍着一张土地税清单:“每次讲解它时,我似乎能看到贫苦农民分得土地时脸上的笑容,听到农民抱着分田牌激动地喊着‘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也让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未改变。”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87岁的华从祁常常会转到村子的后山去,那里有他父亲华钦材种下的一棵松树。这位老人向长江日报采访团讲述了17棵松树的故事。
拥有土地的华屋农民,拥戴中国共产党、支持革命的热情高涨。在当时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1934年,长征出发前,华钦材等17名参加红军的青壮年,相约来到后山,每人种下一棵松树。他们约定,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要为他照顾好父母,而且要照看好这些松树。
17棵青松葱葱郁郁,17位勇士没有回来。
黄沙村党支部书记华盛是红军烈士后代。他介绍,2016年华屋成功脱贫摘帽,种油茶、毛竹、果蔬,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电商基地,华屋现在成了真正的“华屋”。
为见证变迁,华屋在新建起一排排白墙青瓦新居的同时,仍保留着当年的一片土墙老宅。
此时此景,仿佛是在向逝去的那17位红军战士、华屋的先辈们,展示着一条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道路。而这条路的开始,正起自于当年他们的脚下。
“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这段讲话,阐明了这条伟大复兴之路来自哪里,走到哪里,走向何处。
屋前一排兰花为证:“有女莫嫁神山郎”成历史
“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井冈山歌谣
井冈山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下,横卧着一块被载入军史的“雷打石”。4月25日,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这块石头背后的故事。
1927年10月,工农革命军在遂川遭到地主武装袭击。突出重围的战士们又累又饿,经过一块红薯地时,大家一拥而上,拔出红薯擦一擦泥巴就往嘴里塞。
“我们就要到井冈山了,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难以立足,也难以开展工作。”10月24日,毛泽东站在“雷打石”上,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第二年3月,在湖南桂东沙田,毛泽东向工农革命军正式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长江日报采访团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群众”一词出现了23次: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切行动以为群众谋取利益……
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中国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赢得了广泛的民心支持,中国革命其实是从这里走向了胜利。
2019年有部名叫《八子》的电影在全国公映。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一位母亲,将8个儿子先后送上战场的故事。
故事的原型是瑞金一位名叫杨荣显的老人。2021年4月26日下午,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讲解员刘曦向长江日报采访团还原了这个故事。
杨荣显是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有8个儿子。土地革命前,杨荣显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杨荣显家分得了土地、山林,过上了好日子。1933年,50万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人数仅有敌人的五分之一,“扩红”成了当时的重要任务。杨荣显先后将8个儿子送去参军,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当时瑞金县人口24万,参加红军的有11.3万,其中5万多人牺牲。整个苏区大地到处是妻送郎、母送子、兄弟相争上战场的情景。”人民的党,人民的军队,人民支持。在向长江日报采访团讲述这段历史时,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讲解员胡雅文的眼中,泪光闪闪。
位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侧的于都河畔,立有一块巨石,“长征渡口”四个大字,鲜红如血。如今,这里已成为于都县的一处景点。
位于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刘斌摄于4月28日
2021年4月28日晚间,散步经过此处的78岁红军后代钟文雄告诉长江日报采访团,87年前,他父亲的叔叔跟随着红军的队伍从这里出发。
1934年10月,反“围剿”失利后,8.6万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从8个渡口渡过600米宽的于都河,踏上长征路。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示了“一块木板”的故事:当年于都一位曾姓大爷和红军战士“吵”了起来,原来老人非要将自己准备多年的寿材,捐给红军搭浮桥。
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把一首“十送红军”的歌曲用作自己的手机铃声,每每有电话进来,仿佛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一幅悲怆感人的画面:为了支持红军渡河,于都数以万计的老百姓汇集了800多条船,有的用作架浮桥,有的用作摆渡。架浮桥需要板材,于都沿河家家户户拆下了门板、床板、店铺板。
黄洋界是红军反“会剿”的地标,毛泽东曾写下著名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词。在黄洋界战斗中,井冈山人民配合红军,不分昼夜地挖壕沟、运石块、制檑木、修工事,军民团结如一人,最终取得第二次反“会剿”的胜利。
2021年4月24日,长江日报采访团来到黄洋界山脚下的神山村。下午2点钟,“成德农家宴”的女主人彭夏英正忙着为当天的第二批食客做午餐。
神山村曾是有名的穷地方,当地有“有女莫嫁神山郎”的俗话。2015年,村里54户231人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1户50人。如今,全村脱贫。
早年间,彭夏英的丈夫外出打工受伤致残,她也因摔伤做了一个大手术,一家五口生活艰难。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乘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神山村,了解精准扶贫情况,走进彭夏英家里一间屋子一间屋子察看,鼓励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之后,这位自立自强的山村妇女在村里帮助下开办了神山村第一家农家乐。在她的带动下,如今村里农家乐发展到了16家。
“成德农家宴”的屋前,摆着一排兰花,彭夏英的女儿彭张芬说,这些都是这几年日子过好了种上的,“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好政策”。
2017年2月,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井冈山市民中心门前,“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标语,展现井冈山人民紧跟时代步伐、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刘斌摄于4月24日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井冈山的历史和现实,处处写满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解。
长江日报“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采访团在一处处的实地采访中,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专访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主任饶道良:
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就是敢闯新路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4月25日,长江日报“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采访团采访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主任饶道良。
长江日报记者:当初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
饶道良: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处于湘赣两省交界处,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二是党和群众的条件较好,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且有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三是地势险要,幅员广大,有开展游击战的回旋空间;四是物产丰富,地方农业经济自给自足,可为红军初期发展提供给养;五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可以影响湘赣两省乃至湖北。
毛泽东曾经说过,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
长江日报记者:“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
饶道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
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长江日报记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饶道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的源头。它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从当年的井冈山道路到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道路才是最根本的。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考察时说,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所以说,井冈山的最大贡献是解决了道路的问题。
长江日报记者: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饶道良: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并提出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28字井冈山精神。
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此后22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直至取得革命胜利。
“海归”讲解员毛浩夫:
“我要接过爷爷的接力棒”
2021年4月25日,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
带着一群游客的毛浩夫,穿梭于一排排黄色土坯房之间。
游客中没有人知道,这个带领他们参观的32岁讲解员,是毕业于英国赫尔大学的一名“海归”。
“我要让井冈山的精神火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接受我们采访时,毛浩夫说,他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受了爷爷和父亲的影响。
毛浩夫的爷爷毛秉华曾担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21年,被称为“井冈山精神第一宣传员”。他的父亲毛汝亭也是一名党史工作者,一直坚持在一线宣讲井冈山精神。
毛浩夫经常会引用爷爷的一句话:“宣传别人与改造自己相结合,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对井冈山精神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2016年11月,毛浩夫辞去南昌的工作,开始跟着爷爷和父亲在井冈山学习党史,并于2017年8月入职江西干部学院,成为一名宣讲井冈山精神的现场教学教师。
为了让外国游客更加直接地感受井冈山精神,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翻译井冈山各景点的解说词,用英语向外国游客介绍井冈山的革命历史和脱贫攻坚故事。
“中国共产党真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外国游客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总能让毛浩夫感到欣慰,“自己的努力值了!”
2016年,毛秉华因病去世。“爷爷一辈子都在守望井冈山精神,我要接过他的接力棒,把井冈山精神的火种传下去。”毛浩夫说,在向游客的讲解过程中,他收获的是信仰和热爱。
【手记】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4月28日,我和同学华健跟随长江日报“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采访团一行,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县进行采访,接受了一次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
在长征第一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我们了解到,赣南参军的有近100万人,占当时赣南总人口的1/3,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万人。
在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一茬茬蔬菜长势喜人。在330号大棚内,正在为丝瓜套网、装筐的岗脑村村民郭月华,向我们展示了她“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以前在这里做工,每小时赚10元钱,现在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管理3个大棚,每月收入2700元,年底还有分红。
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外青山历历,村里杨柳依依。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赣南古村,呈现着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曾因妻子患病欠下20万元债务的红军后代孙观发,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2017年脱贫。如今,他家不仅开了特产超市,还和几兄弟一起开起了餐馆和民宿,家庭年收入突破20万元。
抚今思昔,我们深深认识到,没有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不移,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这次难忘的采访经历,坚定了我的理想和信念。我们将努力成为合格的媒体人,在这片热土上,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大学生记者 傅强)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蒋立青 陈永权 金文兵 通讯员黄肖萍 曾鹏涛 赣州师范高专大学生记者傅强 华健)
【编辑:朱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