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回望铁血征程,体悟历史意蕴,有着特别的意义。
82年前的1935年7月起,著名记者范长江走进西南、西北地区,真实还原了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进程,后将沿途发表的通讯结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成为中国通讯史上的重要事件。
湖南这片红色土地,在党史、军史上留下了诸多波澜壮阔的篇章。建军90周年前后,湘声报记者奔赴湖南版图上的四个角,探访军史重要事件发生地,从那响彻长空的呼啸枪声、曲折蜿蜒的艰难足迹、席卷神州的革命洪流之中,与历史对话,再现峥嵘岁月。
赓续传统,续写荣光,让我们一道从伟大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90年前,秋收暴动失利的革命军三路人马,集结于浏阳边陲一个名为文家市的小镇会师,并作出“兵发罗霄,进军井冈”的转兵决策。从此,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先有文家市,后有井冈山;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秋收起义在文家市播下的这一颗革命种子,促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浏阳市政协委员、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副馆长陈英说,文家市转兵,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先有文家市,后有井冈山;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文家市:秋收起义播下革命种子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文家市的三天两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陈列馆玻璃墙上,毛泽东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很是醒目。
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曾经面临过一次危及存亡的考验与选择。面对残酷屠杀的白色恐怖,中共中央紧急在汉口召开了有名的“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真刀真枪拉起了一支工农革命武装。9月9日,声势浩大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秋收起义计划兵分三路,会攻长沙。由于敌多我少,敌强我弱,不久起义部队便各路受挫。
面对3万多敌人,只剩1500余人的队伍,是继续攻打长沙,还是转上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
万分危急时刻,毛泽东当机立断作出放弃攻打长沙的决定,并以前线委员会书记的名义,命令各路起义部队尽快到浏阳文家市会合。
9月1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各部赶到浏阳文家市会师。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的成德堂主持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确立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个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的重大决策,挽救了当时我党军队。
9月20日,初升的朝阳照耀着文家市,工农革命军1500余人集合在里仁学校的操坪,举行会师大会。战士们围拥着一身老蓝布衣衫、一双草鞋的毛泽东,听他作出发前的讲话。
“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我们的力量是伟大的。反动派并不可怕,只要大家团结起来,继续勇敢战斗,终能用小石头打烂蒋介石的大水缸。”毛泽东用最明白、最铿锵有力的语言,激励着大家的革命决心。
9月21日清晨,毛泽东率领部队向江西萍乡进军,转战井冈山,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被革命影响的少年
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里,有一张胡耀邦与表兄杨勇在里仁学校的高小毕业照。这张泛黄的照片摄于1929年前后。
据考证,这是目前所发现的胡耀邦与杨勇照片中时间最早的一张。当时,少年胡耀邦尚不满14岁。就读于里仁学校的他,正是因为在这里,开始接触革命的思想。
毛泽东在里仁学校里慷慨激昂演说着要用“小石子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时,墙头上的少年胡耀邦、杨勇听得热血沸腾。
里仁学校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文家市的贤明乡绅捐资建起了浏阳南区最大的一所学府——文华书院,后来更名为里仁学校。
步入里仁学校,古樟沧桑、绿草茵茵。虽然经过了170多年的风雨,但染上了革命印记的这个徽派院落,仍不失庄重巍峨。
院落两边墙上“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政权”等红字标语斑驳色褪。在一堵壁框内,镶嵌着一面缀有五星镰刀锤子图案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的红旗。这是秋收起义部队的第一面旗帜。这面弹痕累累、功勋硕硕的战旗,被作为重要的革命文物收藏。
沿庭院拾级上阶,简陋的桌凳,原始的桐油灯盏,暗旧的镂花门窗,都是红军战士的住地。其中,有一间标明是毛泽东当年的住房,屋内一把椅子、一张旧床,陈设极为简单。
文家市会师当晚,毛泽东与各路革命军就是在这里,召开了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会议。
后来,胡耀邦和杨勇,一个崇文,一个尚武;一个担任了中共中央的总书记,一个成为了共和国的开国上将,成为了文家市的红色传奇。
红色文化继续升腾
来火枪、红缨枪、大刀长矛、猪屎炮……陈列馆的旧物,每一件都经历过炮火的淬炼,是历史最好的见证。
陈列馆外,会师操场、文家市大捷的战斗遗址、杨勇将军故居、积谷仓、河口大屋革命漫画、刘家祠堂标语、铁炉冲毛泽东栽种的板栗树,都在诉说一段段红色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文家市可是全国乃至国外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学习、膜拜寻迹的红色圣地。”陈英说,那时文家市镇的小街上,每天都是人潮涌动。
如今,红色文化在文家市继续升腾。
今年9月,占地近80亩、总投资近1.82亿元的秋收起义纪念园一期基本竣工,将成为秋收起义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主要主办地。陈英介绍,秋收起义纪念园以秋收起义纪念馆为中心,未来的规划建设中,还有军事训练营、果园采摘基地等项目。
“我们已经在山岭中清理出分散的红军战壕200多米,结合已有的红军遗迹,再规划建设一个‘真人CS军事实战对抗体验基地’。”陈英说,将来市民在参观完秋收起义纪念馆后,既可到军事基地打几发子弹,体验“枪林弹雨”,也可赏赏花、摘摘果、尝尝特产,在红色记忆中品味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
毛泽东与文家市的“三面之缘”
文家市镇位于距湖南省会长沙往东百余公里的湘赣边界。这个叫做“市”的小镇,相传明代开始于此,逐步形成墟场集市,文家市由此得名。自古以来,它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吴楚边界的交通咽喉。
1917年、1927年、1930年,毛泽东曾3次到文家市进行革命活动。作为浏阳南区的红色革命中心,里仁学校见证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因母亲姓文,曾3次来过文家市的青年毛泽东,把这个地方,称为自己的外婆家。
为考证这些史料,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研究室主任马海鹰曾先后多次在当地进行走访。
1917年,即将从湖南一师毕业的毛泽东,应文家市铁炉冲的同窗好友陈绍休之邀,来到文家市进行了10多天的社会调查。那一次,毛泽东不仅走遍了铁炉冲周边的乡村,还走进里仁学校传播进步思想。
临走的时候,毛泽东在陈家的后山种上了两棵板栗树。现在,这两棵树依然是郁郁葱葱,每年硕果累累。1958年前后,这里发生了村民多次寄板栗给毛泽东,而毛泽东又退板栗的感人故事。
1930年8月的文家市大捷,是毛泽东第3次来文家市,也是他率领红一军团取得近乎全歼一个旅的辉煌战役。
毛泽东来文家市3次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还是要数第2次的文家市会师。
重走毛泽东张坊遇险之路
口述:彭晓玲(浏阳市政协主任科员、中国作协会员)
“当我正组织军队,奔走于汉阳矿工和农民赤卫队之间的时候,我被一些同国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了。”这是《红星照耀中国》引述的一段毛泽东的原话。该书作者斯诺在书中记述了毛泽东戎马一生中唯一一次落入敌手。
秋收起义前3天,毛泽东在时任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掩护下,前往江西铜鼓第三团驻地。就是这次出行,差点让毛泽东身陷囹圄。
由安源张家湾经上栗市,在湘赣边界,由文家市之西,沿小溪河南岸逆流而上,进入陈家坊地界,再到临近铜鼓县城的排埠镇地界,这是毛泽东从安源到铜鼓的大致路径。今年初春,我来到浏阳市张坊镇,沿着当年路线,寻访毛泽东遇险之地的历史现场和细节。
沿着张小公路车行不到10分钟,在一个小斜坡上停下,这个叫杨湾的地方,便是当年毛泽东沿小溪河走来,在此歇脚吃饭时,被当地团防局团丁发现并抓押之地。之后他被关在河对岸的陈家祠堂,后来趁天黑逃跑出来的。
继续沿着毛泽东逃离时走的路线,来到对岸的枫树坳,越过不宽的山坳,豁然一条长长的山冲,山冲里满是连绵的田垅,田垅一侧蜿蜒着一条小河。下了坳,左拐上一条铺着块块小青石的上山路,当年毛泽东走的就是这条古道。
往里走,经过黄沙坑,再往黄石洞,经黄泥漕、梅洞,一直通往排埠。如今,上山的古道走不通了。我只能绕道张坊镇,沿着一条乡村水泥路,驶往黄石洞。过双江口没多远,就不得不弃车往前走,一条长长的山冲往纵深铺展。
在路边一邱姓人家歇脚时获知,他屋前坎下那条路,再往前走,就到了黄泥漕,再往前就到了梅洞,到排埠至少得走25里路以上,一路上都没几户人家。这里的村民去排埠赶集,一个青壮年至少都得走一上午时间。
想当初,毛泽东脱离虎口后,还得拖着伤脚,提心吊胆地在山岭间穿行,天又下着雨,真是件痛苦的事情,但他却想着如何尽快地赶到铜鼓县城率领部队发动秋收起义。作为文史工作者,只有还原历史现场,探求历史细节,才不会让真相被历史所掩盖。
(感谢浏阳市政协、浏阳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提供支持)
(本版稿件均由湘声报记者寻晓燕采写和整理,图片由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