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旅游爱好者,谈起域内的古建和山水,自然会想到秦皇古道上的井陉,这些年多次探访,可谓对那里人文古建,山水风光了解不少,唯独没去过的天长古镇,这次也如愿以偿。
2022年5月2日的清晨,跟随老友户外,我们一行13人,乘上小旅巴,奔向石黄高速,开始了井陉探古镇之行。在疫情还受管控的当下,沿途还好,一路放行。
天长镇,地处井陉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是秦皇古道上的军事和商贸重镇。相传战国时这里就有人居,宋(1075年)至公元(1958)年迁居微水前,一直是历代井陉县治之所,素有“燕晋通衢”、“中华文化名镇”之美誉。
来到古镇广场,天长城廓进入了眼帘,绵河从城前流经,一个U型转弯,使古城三面环水,奔流向东。古城坐落在U字之中,这里的古城墙,虽已残破,部分坍塌,但经修复的三处城门,依旧保留着山城的建筑特色。
走进南城门,如同进入了天井,仰望城高,约有十三四米,宽达十几米,厚度也得6米多;面积不大的瓮城,四周城墙直上直下,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顶部射箭和防御城垛,是典型的城防布局建筑。
在冷兵器时代,假如敌军进入瓮城,上面射箭如雨,下面高墙绝壁,定会插翅难飞,全军覆灭。瓮城内的西侧,建有三间小巧玲珑,古香古色的龙王庙,这是我所见到过的瓮城,绝无仅有的。
据村民介绍:“因城外地势平坦,又紧临绵河,十年九涝。所以在瓮城内修建了龙王庙,希望东海龙王护佑古城百姓不受水灾之苦。”同时,为保证城池安全,建城时将城内垫高,内外有落差三米多,以阻洪水入城。
出瓮城,顺着主路前行不远,就看到了一扇气派的大门,上悬“王宅”两个大字的牌匾,原来和山西王家大院并列的井陉王家就在这里,进门费10元,经领队沟通,每人只收了5元的参观垃圾处理费。
听把门人讲:井陉王家大院原是郝家的,后因郝家的主人吸食鸦片,败了光景,在清朝转卖给了王家,成了眼前的王家大院。
在民国初年,王家经发展,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井陉县一带的首富,大院后经陆续修缮和重建,至建国初期,形成了占地15亩,房屋162间,8个古院落,一处花园,一座小礼堂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
走进大院,我们先来到了礼堂院,它建于1952年,青砖砌墙,红瓦盖顶,古门花窗,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的建筑,是政府召开大型会议的地方。现辟为休闲娱乐场所。
依次对各个小院的参观看到,王氏大院的建造,在构思上是十分新颖的,每个院子都是相通的,即使我们走到了感觉是死胡同的地方,也总有一条小通道让我们能走到另一个院子里去,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在恰当不过了。
大院里的砖雕很多,给我的感受是个个精美,大都是以福禄寿的形式表现的,之前我参观过的许多大院,都有精美的砖雕,并且都以砖雕的形式寄托着主人的美好愿望和憧憬。这也是北方大院的一个特点。
王家大院里的砖雕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那幅百寿图,用不同字体书写出来的寿字,在搭配上两侧松鹤延年的雕刻,寓意深厚,让人过目不忘。
王家大院现存有明、清、民国、新中国四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最早的古建筑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穿堂院和高堂院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清康熙年间,康熙西巡来到天长,住的就是这两个院子。
民国院顾名思义就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了,中西合壁式的风格在所有的院子里别具一格,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大院中,有一个院子是比较特别的,那就是一进二道门的那个北院,这里是曾经日伪时期,县长王景岳居住的院子,院内有一条密道直通县衙,是专为县长安全上班而挖掘的,大家如果来这里,可以仔细寻找一下。
纵观大院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双“喜”字的典型图案,不愧被誉为一座建筑城迷宫,我们走在迷宫,让人也乐在了其中。
看过“王宅”继续前行,街巷基本保持原有格局,明清传统建筑及民居比比皆是。街道两旁民居古香古色,栉比鳞次,独具特色。行走在古镇街道上,让人真有种穿越时空的幻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