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想得太远,我国就是如此。如今香港回归快30年,当地人民手里用着的,仍旧是殖民时期就已存在的港币。
侵略者必须赶走,国土必须统一,为何货币却任其分裂?难道港币有什么特殊意义?
港币发展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手中的货币,也在不断减着肥,从原本沉甸甸的银两,到轻飘飘的纸币,最后成了现在手机上的一串数字。
当我们用久了移动支付,某日念旧地掏出一张纸币时,原本熟视无睹的内容,久别重逢仔细一看,人民币的单位“元”,怎么写的是“圆圈”的“圆”?
这并不是错别字,而是以前人们使用的大洋,是用银做成的圆形硬币,被形象地叫做“银圆”。
那时,银元的主要流通地是我国内陆,但最先用“圆”来表示货币单位的,却是香港。
香港刚被英国殖民的时候,使用的都是英镑,之后与大陆贸易往来频繁,银元使用变得更为广泛,其它如墨西哥等国的银元也会流入,渐渐的香港货币繁杂起来。
为了规范货币的使用,香港政府将原本为名词的“银圆”,改变为量词,从此成为货币的基本单位。
1866年,香港成立了铸币厂,其中印制的一元银币,上面就刻有“香港壹圆”的字样,以此类推,其他面值也有类似的字样。
以“圆”代替“银”的货币单位传入内陆后,被人们接受被普遍使用,沿用至今,成了保留在纸币上的小小“错误”。
香港成立的这家铸币厂没经营多久,便倒闭歇业。就这样,官铸货币被淘汰,其它银元成功上位,成为香港新的法定货币。
1935年,一波银价上涨的潮流从欧美席卷而来,这时仍用银圆当钱使,难免显得阔绰。
香港政府为避免白银大量外流,颁布新的法令,减少银元的使用,以“港元”作为货币单位。
1937年8月1日,银元的流通彻底被阻断,港元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法定货币。
港元的发展历程,同样一波三折。
因为在英国殖民时期出现,所以港元一开始时与英镑挂钩。
二战爆发后,强暴的日军不仅在香港烧杀抢掠,还强行用日本军用手票替代港元,夺走了香港的财政大权。
二战结束,日本灰溜溜地离开,港元虽然再次恢复原本的作用,但元气大伤,原因除了日本的破坏,还与战后英国的经济衰退有关。
英国经济发展下滑,英镑价值降低,与之挂钩的港元也跟着贬值。
为减少负面影响,香港政府舍弃挂靠的英镑,在1972年推行港元与美元进行挂钩的政策。
随后的1983年,香港建立起了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之后香港回归,这样的制度依然存在。
到2009年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对中国内地与香港的货币相关支付业务,逐一做了详细的规定,形成了一套规范合理,高效流通的货币体系。
保留港币的原因一个国家要统一,不仅是在政治上统一,经济、文化上也应该步调一致,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就已经悟了。
当年秦灭六国,秦始皇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并统一将黄金定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币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国内却多种货币并存,这不是做了某种违祖宗的决定,而是特殊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港元虽然是一种年轻的货币,但仗着与美元挂钩,在国际上混得风生水起,香港也因此获得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回归后,如果贸然将港币废除,那么其国际地位一触即破,得不偿失的。
因此,为了稳定香港的发展地位,在当年颁布的《基本法》中,明确了港币的在香港的法定地位,保持50年不动摇。
与港币相比,当时内陆普遍使用的人民币,地位有着天壤之别。
当时中国外贸正在起步阶段,人民币在国际上更是寸步难行,进行外币兑换时,往往被许多苛刻的条件阻拦,给对外贸易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