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深处,千余座吊脚楼依山而建,白水河穿寨而过,初夏时节的西江千户苗寨草木葱郁,游人行走其间,无不感叹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北麓,小满节气刚过,西江的寨老、农活社、活路头、鼓藏头便聚在一起商讨“开秧门”,这是西江苗寨农业生产重要的仪式,由“活路头”先来到自家田边祭拜、祷告,祈求风调雨顺,接着他下田,插上几蔸根大叶茂的稻苗,随后寨上农户便陆续开始水稻移栽。
今年的“开秧门”定在5月25日这天,50天后的7月14日为吉日定为“吃新节”。5月25日,一场朴素的仪式过后,在活路头的带领下,苗家农户带着对收获的期盼,在梯田栽种秧苗。
这样的生活方式自西江祖先迁居至此传承至今。
“西江”的由来
“西江”是何意,在这里生活的苗族先民又是从何时何地迁徙而来?
“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 ”据苗族古歌的唱词中记载,逐鹿之战后的苗族先民开始一路向西迁徙,找寻山那边的美好之地。
西江本土学者,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李天翼介绍说,“西江”是当地苗语“Dlib Jangl”的音译,Dlib是苗族古代氏族名称,Jangl是弯、湾(河水弯曲的地方)的意思,Dlib Jangl意为居住在河湾的西氏族,清代汉文献写作“鸡讲”,民国时改为“西江”。
李天翼介绍,苗族最早定居西江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迁入说,西江博物馆中收录的乾隆时期苗族人顾永生《苗族传记》记述,西江苗族父子连名的谱系有285代,其中第69代祖先引虎、莫虎、条虎三兄弟迁徙至西江定居,由收录的《耶(寅、卯)公西迁路线图》等3份族谱中显示,最早迁入西江定居的苗族是明朝洪武年间。西江人普遍认为,羊排村的蒋、唐、杨、侯姓氏的苗族最早前来西江定居,后来是平寨的侯、陆、李姓,再后则是东引的杨姓、宋姓,欧嘎的梁姓,也薅的毛、李两姓等。按此说,苗族定居西江的时间已有600多年。
从汉文献记载的苗族历史地理分布以及《苗族古歌》看,苗族先民唐宋以后进入黔东南地区。乾隆三年(1738年),清廷在西江设鸡讲司,土司职衔为土千总,负责管理西江地区苗族事务,西江正式纳入国家行政系列管理。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后,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保留。
民国五年(1916年),西江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当地乡绅提议,经寨老和鼓藏头讨论决定,更名为“西江”。“西江”这一名称更接近于苗语“Dlib Jangl”的发音,也映照了穿寨而过的白水河,“西江”之名也由此而来。
文化景观丰富
从西江千户苗寨北门进入,便能看到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们,站在寨门前的台阶上,手捧米酒,高唱苗歌,在苗族小伙欢腾的芦笙乐中,村民摆起12道拦门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步入苗寨,一路绿树环绕过后,一排排穿斗式歇山顶结构的吊脚楼映入眼帘,依山而建颇为壮观,建筑外侧的“美人靠”前,常有苗族女子端坐于此,或休憩纳凉,或刺绣嫁衣。
穿寨而过的白水河波光粼粼,苗家阿妹浣洗河边,九座风雨桥横跨河上,这里每天都能吸引众多游客身着苗族服饰旅拍打卡,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嘎歌古巷,可以探寻苗族神秘文化与传统技艺,这里有银饰,刺绣、蜡染、苗药、茶叶酿酒、鱼酱制作、腊肉制作等苗家传统工艺展示,有盛装迎宾、苗族情歌、古歌、芦笙吹奏、木叶吹奏等苗族歌舞的展演,还有斗鸟、打糍粑等苗族传统活动。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西江可谓民俗节日众多,其中当属苗年、鼓藏节最为隆重。苗年主要集中在11月左右,主要活动有踩鼓、跳芦笙、斗牛、游方、对歌等。节日前期,每家每户都备有丰盛的酒肉菜肴,缝制新衣,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
鼓藏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每13年过一次,鼓藏头是这一活动的核心人物。顺着苗寨羊排山上走去,最高处的吊脚楼便是鼓藏头家,唐守成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鼓藏头。鼓藏头是世袭,由西江羊排村唐姓家族的人来世袭,传幼不传长。1992年,作为家里小儿子的唐守成接替父亲当上鼓藏头,那年他22岁。鼓藏头只有遇到重大民俗活动和苗族13年一次的“鼓藏节”时,鼓藏头才会出面召集各村的寨老们聚集议事。
用美丽回答一切
千百年来,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歌舞及其遗风古俗在这里世代相传。苗家人世代传承的银饰锻造、苗族刺绣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每天走进西江春花苗族服饰刺绣博物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馆长邰春花告诉记者,体验刺绣技艺的游客日均达到上千人次。
西江千户苗寨现居住6000多名苗族同胞,共1432户,苗族人口占总人数的99.5%,被誉为“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多重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混合让这里成为一座露天博物馆,展示着苗族的文化和历史。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来到西江后盛赞,西江“用美丽回答一切”。
“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让西江名扬四海。”在李天翼看来,源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受雷公山区域文化的影响,西江千户苗寨不管是建筑、农耕、服饰,还是歌舞、工艺、习俗在这里得以世代相传,远古遗风千年未改。
近年来,西江千户苗寨在保护好、传承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出“高山流水”“长桌宴”等苗族文化旅游产品,举办“姑妈篮球赛”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赛事,备受游客欢迎。
据统计,2023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接待游客464.89万人次,同比增长286.5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72亿元,同比增长328.02%。今年“五一”假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5.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亿元。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目前已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民族文化景区。当下,景区正不断挖掘特色文化,适时开展农耕文化、吃新节、游方之旅、苗年等特色鲜明主题活动,推出男女游方、歌舞表演、夜间旅拍等夜游苗寨、夜间演艺系列活动,充分展示西江独特苗族文化,推动传统节日、非遗项目与表演艺术融合发展。
贵州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