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村内的古木
西山之村名盖因其位于西山之下而得名。西山是卧旗山的余脉,东北面有山坑,山上有岭。据清代郑凤梧的《游五指山记》载,西山岭上有横天坡、五指峰、鹅冠田等地名,曾经有羊肠小道,可以通永康七保、八保;又东北折,可达上坪、郭坦,亦可至磐安境内。另,清代康熙、乾隆之后,仙居由于人口增长,土地拓殖,山林破坏严重,民人采樵多需远登高山。尓时,田市一带的夏历垟、垟墺等村落村民日常所需柴火,多需经西山村,远至张阜山一带采伐。
◆村内的房子和巷道
西山村在明代时出了一位布政使应良。应良,字元忠,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广东布政(民间敬称“应布政”),因晚年自号南洲,故世称“南洲先生”。西山应氏俗称“西山应“,其派分自下各应氏一族。据《乐安应氏宗谱》记录,东晋时期,韩公有子孙应元定居永康,传二十五世后,有应傅岩自永康迁居仙居下各西桥,是为仙居应氏第一世祖。又传四世至应禹介迁居城内东巷,后又分迁清口园等数十地。西山应氏为应禹介之后,始迁祖为应翁之,传至应良已历数代。
◆日常用具缸、瓮、瓶、甏、刁、罂及村民养的猪
历史上的应良其学承当比官绩更有名。应良是王阳明的学生。明正德六年,应良进士中举,被授予庶吉士之职时,即开始受业于王阳明门下。王阳明对应良非常看重,曾以“识得仁体“的具体路径相告,开导应良通过破除“私意习气”以求得圣人之心,并提醒其应在求证体仁的工夫实践中,切勿“好易恶难”以流入禅释。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应良也一直与王阳明保持着较好的交往,且与其他的阳明门人,诸如黄绾、郑善夫、应典、周莹都保持有良好的关系。而终应良一生,其至始至终都是王学思想的所阐发和实践者。特别是在三台地区,应良在阳明学上地位应不亚于黄岩的黄绾。
◆老宅门窗上的雕花
应良还是明代仙居有名的乡贤。据史料记载,应良在致仕后还曾“立祠宇,辑家谱,以孝弟为子姓先。朔望宴享,轩轩成一家规。尤不忘民瘼,遇旱,躬历岩崄,祈祷多应;岁凶,力言郡邑奏荒赈恤,乡人赖之,而无或干以私。待宗族有恩,以进士坊价买田三十亩,分佃族之贫者,而不收其税”;编纂和校注有《孝经正误》、《颜氏家训》、《海道经》、《闻善录》、《阐微录》、《旌忠录》、《订正鲁斋遗书》、《逊志斋集》、《西山应氏家乘》,并力主修葺“双忠祠”,以化民风,为仙居的民生和教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村内老宅的院落及墙画
西山村亦因应良而不朽于历史。应良去世后,后人曾在村内建有“文宗坊”以褒扬其所作出的贡献,而村民们也一直恪守着其耕读传家的传统。特别是在清代中晚期,仙居凭借永安溪便利的水运和桐油、木材、食盐的运输,进入经济兴盛时期。西山村作为位于永安溪北岸的一个村落,村人在耕作之余,亦有从事油、盐、木材等贸易者,财富的积累也与日剧增。现今村落内仍有苍天古木、石桥流水、画栋庭院之胜,多为尓时所留之风景。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