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起点在上海,终点是新疆霍尔果斯,312国道全程4967千米,经过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九省区,是贯穿东西的一条经济大动脉,也是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纽带。
这条路上,有小桥流水、中原沃野,也有大漠孤烟;有边城异域风情,有深厚文化底蕴,也有现代都市时尚……当312国道把如此多样化的区域连通后,沿途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实现了更自由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
今年7-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踏上312国道,试图寻找这条联动东中西道路沿线的发展密码。
张看制图“到了新疆,除了走312国道,你们也要去果子沟大桥转转,去清伊、赛果高速公路开一圈,也可以去坐乌鲁木齐到伊宁的复兴号城际列车……”说起新疆伊犁辖区内的“路”,76岁的张国梁镜片里圆溜溜的眼睛闪着光。
无论是高速公路、铁路还是航线,对于这位在新疆生活54年、在伊犁州当了近13年“父母官”的上海人来说,都是从312国道延伸开去的新故事。而他正是这段曲折历史的推动者。
张国梁是解放日报记者在312国道上的老朋友。1995年10月,解放日报“312国道行”报道接近尾声,3位特派记者在霍尔果斯见到了时任伊犁地委书记的张国梁,当时是这位上海人来新疆的第25年。
实际上张国梁也是“长在312国道上的人”:他出生于上海市区一个基层干部家庭;青年时去安徽歙县插队落户,两年后他再出发,到国家最西部新疆寻找“广阔天地”,至此扎根这片土壤。张国梁为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寻求最优解的足迹,每一步都稳稳踏在这条全长近5000公里的国道上。
如今,312国道已不再是进入伊犁河谷的唯一通道,但国道所指向的资源要素流通、人口迁移方向,依旧塑造改变着当下新疆的发展格局。
时隔近30年,我们再次找到这位新疆上海人,他在新疆老科协担任会长,而他的话题中心并未离开“312国道”。
张国梁在讲述伊犁交通的变革。 张玮 摄张国梁的“伊犁交通账本”
张国梁和报道组约在周日下午碰头,地点就在他工作的新疆老科协会议室。当天上午,他还在忙着敲定中国老科协来参观的种种细节。
现在的张国梁和年轻时一样,身形笔挺清瘦,思路敏捷清晰,说普通话带着浓烈的沪语乡音。尽管已经76岁,但他依然保持着几乎每个月调研的工作节奏。来来往往,他对312国道再熟悉不过。
1993年10月,45岁的张国梁经312国道踏上从乌鲁木齐赴伊犁履职之路。这是他第一次仔细审视这条只有双车道的二级公路。“这是一条年久失修的公路,从乌鲁木齐到伊宁市690公里,由于路况差,小汽车要开12个小时。小车一路颠簸地行驶在路上,人被晃得昏昏入睡……”
伊犁河谷三面环山,一到冬季,国道312线上狭长而弯曲的果子沟,成了漫长冬季连接伊犁河谷和外部世界唯一的陆路通道。但就这唯一通道,一遇大风雪,也经常会中断。
在312国道果子沟段,张国梁亲眼目睹了几次惨烈的意外——一个下雪天,他看到开在他前头的大车忽然“嘣”一下发出巨响翻车了。1993年底果子沟附近发生了一次大雪崩,一辆载着7个人的小面包车在雪地里“失联了”,直到7天后雪化了,救援的人才发现,车上只有一个老人生还。
张国梁意识到,交通是卡着伊犁脖子的发展痛点。其实312国道在上世纪90年代也经历了多次修补和扩建改造,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张国梁主张,尽快开辟除国道以外进伊犁河谷的第二条通道,也就是高速公路。
张国梁这个提案,并非自治区内官员的“主流”想法——对于当时的伊犁来说,花大量经费投入兴建高速公路、铁路,会让本不富裕的地方财政愈发捉襟见肘,而且短期内很难看到经济效益。
2004年自治区交通部门专家来做修建清伊(清水河—伊宁市)高速公路的前期可行性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可以不建高速公路,沿北山坡再建一条二级公路,两条二级公路分上行与下行,可节约大量资金。
听到这个消息后,张国梁坐不住了。他邀请自治区行业内专家前来座谈。座谈会上,张国梁明确阐释了修建清伊高速公路的必要性:现有二级公路最高负载已无法满足车辆通行需求,且离农民住房太近,提速困难。另外,每年伊犁牧民要赶着大约40万头牲畜经由公路转场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会进一步增加公路拥堵。好在清伊高速公路最终顺利推进。2005年8月,清伊高速公路开工建设,2009年4月清伊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架设在28公里的果子沟之上的果子沟大桥也于2011年建成通车,大桥横跨在霍连高速公路之上,是国内首座双塔双索钢桁梁公路斜拉桥,也是新疆最大最长的公路大桥,实现了伊犁河谷与赛里木湖之间的高速路连接。
“你们走312国道,一定要去趟果子沟大桥。”张国梁再次建议。
果子沟大桥架设在伊犁河谷之上。 杨书源 摄张国梁极力推进的另一重大交通工程就是精伊霍铁路。这个工程被张国梁称为“百年圆梦”,因为孙中山先生早在1903年就提出了要将铁路修到伊犁的构想。而伊犁的干部,当时为了这条铁路奔走了近11年。期间由于资金限制,建设方案被一改再改。最终,国务院在2004年7月批准精伊霍铁路立项。
2006年1月,张国梁离开伊犁赴乌鲁木齐履新。离开伊犁前一天,他放心不下精伊霍铁路工程,顶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又去查看了一遍工程进度。那天的探访,被张国梁视为“和伊犁最好的告别”。
回头再看312国道,张国梁也意识到,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人们对于312国道的依赖在减弱。他列举着:“去年我路过国道两三次,今年还没机会路过……”不过,这一变化在张国梁看来是必然趋势,也是他乐意看到的。
慢不下来的“铺路人”
伊犁的路一条条修通了,但张国梁从未将伊犁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归为自己的政绩。在采访时,他多次重申:“在说这些交通工程时,不要提我的名字。”
这不仅是出于谦逊,在这位兼具务实和敏捷思维的领导看来:“路通了才是第一步,312国道盘活了整个伊犁河谷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了铁路建设,铁路发展带动了口岸繁荣,口岸经济又带动了312国道新疆段沿线整个经济带的发展。”这才是修路的意义所在。
312国道不仅是一条通道,更是经济大动脉。沿着国道线补齐民生工程短板,提升伊犁整体基建水平,才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