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珠江润泽了岭南文脉,也滋养出务实创新的商都精神。海丝之路漫漫,广州被认为是长期不衰的港口。特别是到了清初,中国历史上首部海关税则便是以“粤海关”为名;“一口通商”谕令更使得这颗“南国明珠”成为当时中国连通世界的唯一窗口。中西文化融通绘就别样风景,将商贸史推向了又一座高峰。
帆起海港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开放海禁,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彼时,清政府指定了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广州十三行。
“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形容直白生动,令人惊叹。依托这一枢纽,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等物品销往全球,中国文化也由此向世界各地输出。由此可知,十三行并非一个字面数字,从当年身为清廷在广州设立的特区,到后来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通过传世文物,人们不但能了解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变迁,还能感受中西文化的精彩对话与融合。果然,岁月不败风情。
打卡文物
它是珠江版“清明上河图”
广东省博物馆的官方微博曾发起过一次投票,提问《广州港全景图》是哪位外销画家绘制的?而选项也颇显新奇——林呱、煜呱、新呱、庭呱。面对这一“呱”系列艺术家名字,不少网友惊呼“得靠蒙”,正确答案是煜呱。
19世纪中期广州港全景图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玩乐归玩乐,千万不能小觑广东省博物馆藏的这幅19世纪中期《广州港全景图》,它有着珠江版“清明上河图”的美誉。其长达2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外销画。回首当年,像这般尺幅的油画作品可是极其罕见的!
它也是一件海外回流文物,由专家从欧洲征集而归。其画面描绘了从沙面、十三行商馆区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一带珠江北岸的广阔图景。图中所绘各类船只初步统计有311艘:从事远洋贸易的广东红头船,载客的客船,卖花、卖米、卖盐的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