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战的一方是
沙俄
,另一方先是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后是
英法
两国加入,再后是
撒丁王国
(笔者注:在其基础上在1861年实现意大利统一)加入。也就是说,
沙俄是以一敌四
。
战争的结果是,沙俄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沙俄
割让
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
归还
高加索的卡尔斯,
放弃
战前对摩尔达维亚等地区所声索的宗主权、保护权,
禁止沙俄在黑海拥有舰队、基地和兵工厂,禁止沙俄在波罗的海阿兰群岛设防
。
也是在这场战争中,
英法舰队在北太平洋攻击了沙俄在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直接导致沙俄向美国贱卖阿拉斯加
。
沙俄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是想扩大其在东欧和近东、中东的势力范围,并打开地中海出海口。英法介入,是担心沙俄南下,威胁其在环地中海到中东一线的利益。
这场战争对沙俄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导致沙皇尼古拉一世猝死,更是牢牢遏制了沙俄向中东欧、黑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外高加索等诸多方向的扩张
。
正是这种遏制,使得沙俄憋了一肚子怒火,全都撒向了远东,要拿中国来弥补损失。
而对于英法这两个胜利者,对此想必是心照不宣,刻意放纵,以此来“安慰”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落”。
笔者甚至认为,英法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对接下来向中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三者是签订了“黑屋补偿协议”的
。
二、西伯利亚大铁路计划出炉
克里米亚战争在欧洲
刚刚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就在东亚
急急上演
。结合战后英法俄美所获得的利益,尤其是沙俄所获得的土地,说克里米亚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直接关系,实在不敢相信!
第二次鸦片战争交战的一方是
清王朝
,另一方是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者
英法
,还有两个以“调停者”身份自居的
俄美
两国,实为帮凶。也可以说,
清王朝也是以一敌四
,其结果比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更惨。
战争的结果是,清王朝战败,还被人家一把火烧了园子,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
清王朝与沙俄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
(1858年5月)、
《天津条约》
(1858年6月)、
《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
《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1864年10月)。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另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该条约在1860年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沙俄取得了海路和陆路通商权利,并嵌入勘界内容,将勘查取得的相关结果作为条约的一部分补入该条约,为下步割占领土埋下伏笔。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将《瑷珲条约》中的共管区域割占,即沙俄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
1864年《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该条约是对《北京条约》中的中俄西部边界划分的延续,沙俄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44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依据这些条约,沙俄在我国外东北获得了
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
的土地,在我国外西北获得了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44多万平方公里
的土地。也就是说,
沙俄共获土地150多万平方公里
,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赢家
。
沙俄占了中国这么大的领土,加之此前所占领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与欧洲本部太过遥远。
怎么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是摆在沙俄面前的一大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相比欧洲,从中国获取土地太容易了,这进一步扩大了其贪婪的胃口。那么下一步,目标就是
更加富饶的内东北,也可以包括朝鲜半岛,乃至于外蒙古
。倘若如此,就更加需要一种开发和管理手段,以及军事、装备和后勤的投放方式。
于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计划出炉。
三、借道中国内东北,还缺一个理由
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取了大片的中国领土后,就开始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地质勘探和方案论证。
1890年,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正式颁发诏令,启动了从
圣彼得堡
穿越
乌拉尔山
经
贝加尔湖
到
海参崴
的欧亚铁路浩大工程。同时,成立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特别管理委员会”,皇储尼古拉(即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出任主席。
西伯利亚大铁路从1891年动工,
到1894年时,已经从圣彼得堡修到了贝加尔湖西岸。
按预定计划,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到了
贝加尔湖
再往东至
赤塔
后,走
外东北路线
,即沿着
石勒喀河
和
黑龙江北岸
一直向东,至
伯力
(哈巴罗夫斯克)再向南,沿着
乌苏里江东岸
抵达
海参崴
。
看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走外东北路线属于“弓背路”,如果走捷径,就需要横穿我国的东北地区。
深悉沙皇心思的沙俄财政部长提议,把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段截弯取直,向清王朝“借道”,可缩短里程,避开复杂地段。
沙俄原本就有入主内东北之心,“借道方案”是其上策,但需要一个理由。
理由说来就来了,这就是1894-1895年度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直接影响了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的历史进程和线路走向。
四、岛国包藏祸心,沙俄中途截胡
我们把目光投向东边的那个岛国。
这时候的岛国,
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
(19世纪60-90年代),并
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
。
该政策分为五步:
第一步是占领朝鲜半岛,第二步是占领满蒙,第三步是占领中国关内,第四步是占领东亚-东南亚-南亚,第五步是征服世界。
从岛国“大陆政策”侵华路线图来看,其第一、第二步与沙俄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觊觎我国内东北、朝鲜半岛和外蒙古,
存在直接的战略冲突
(笔者注:日俄当时早已经在库页岛、千岛群岛角逐多年了,1875年日俄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
为了抢先沙俄一步,
日本在1894-1895年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是:
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权;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属各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并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对条约中的割让辽东半岛一项,沙俄显得比清政府还要暴躁和不满,这阻碍了其向东北扩张的计划。
很显然,沙俄此时已经视我国内东北为其囊中之物了。
于是,沙俄联合法国和德国向日本施压,最终使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这就是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
该事件使得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二步暂时受挫,为十年后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五、中东铁路与“三国干涉还辽”和“胶州湾事件”
作为“干涉还辽”的报酬
,在甲午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896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核心内容是:
《密约》:
如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向俄国兵船开放;
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章程》:
清政府以库平银500万两入股华俄道胜银行开设中东铁路;
铁路轨距和俄国铁路一致;
修建铁路的土地和铁路附近开采沙石的土地,属于官地的无偿给与,属于民地的按时价一次或按年付给;
俄国有权通过铁路运送军队和军用物资;
铁路通车后80年,路产归属中国。
简言之,就是清政府允许
沙俄修建从赤塔经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
两年后(1898年),沙俄又借口德国侵占“胶州湾事件”,强租旅顺和大连,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续订东省铁路支线合同》、《旅大租地条约》、《旅大租地续约》。核心内容是:
中国允许俄国修建从中东铁路到旅顺大的铁路支线;
俄国租借旅顺口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水域,租期为25年;
租借地的行政、军事权由俄国官吏掌管,俄国可在军港内建造陆海军营地、炮台等军事设施以及进行军事布防。
简言之,就是清政府允许
沙俄修建从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到旅顺、大连的铁路
,并在旅顺、大连及附近水域享有自治权利。
我们看一下沙俄在我国东北境内的铁路路线图:
这就是东北亚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
中东铁路
(“中国东部铁路”的简称),没有之一。
从图上可以看到,
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向西连接满洲里,过境到赤塔,向东连接绥芬河,过境到海参崴,向南经长春、沈阳一直连接旅顺和大连,整体呈“丁”字形骨架结构
。
中东铁路于1898年6月开始修建,于1903年7月建成通车。
及至
1904年初
,西伯利亚大铁路只剩下最后一段没有完工(不含阿穆尔段,即外东北线路),这一段就是位于伊尔库茨克的
环贝加尔湖区段铁路
,约有100多公里。
而就在此时,
垂涎既已建成的中东铁路“盘中餐”,趁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未实现全线通车,岛国不宣而战
,日俄战争(1904年2月-1905年8月)不失时机的爆发了。
西伯利亚大铁路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后文继续。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