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以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得名。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之间。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23公里的边境线。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省与江苏省两省之和。2001年10月10日撤盟设市,政府驻地海拉尔区。2015年地区人均GDP(与常住人口相比计算)为63131元(合1.0138万美元)。有滨洲铁路等多条铁路和111国道、301国道、绥满高速公路经过。2012年7月9日入选国家森林城市。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有8个国家级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基本信息
中文名:呼伦贝尔市外文名:Hulun Buir 别称:呼伦贝尔盟(原名)人口:267万(2012年户籍)(不含松加两地)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机场: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等 政府驻地:海拉尔区火车站:海拉尔站、满洲里站等面积:263,953平方公里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行政类别:地级市地方方言:汉语东北官话,蒙古语巴尔虎土语 邮编区码:021000电话区码:0470 著名景点: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湖,贝尔湖建立时间:2001年10月10日撤盟设市
交通
铁路呼伦贝尔辖区内的铁路干线呈“口”字形分布,有滨洲铁路(哈尔滨-满洲里)内蒙古呼伦贝尔段、牙林线(牙克石—满归)、博林线(博克图—塔尔气)、朝乌线(朝中—莫尔道嘎)、两伊线(伊敏—伊尔施)、伊加线(伊图里河—加格达奇)、加漠线(加格达奇—漠河)、齐加线(齐齐哈尔—加格达奇)。辖区内原设有哈尔滨铁路局的两个铁路分局:海拉尔分局、伊图里河分局。经过中国铁路系统大改革后,撤销分局,改为办事处。两个分局合并为海拉尔铁路办事处,各单位站段由各站段负责管理。
公路截至2011年末,呼伦贝尔境内公路总里程10451公里。其中:国道1177公里,省道1529公里,县道2894公里,乡道3317公里,专用公路1534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4.13公里。
呼伦贝尔等级公路1012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21公里,二级公路787公里,三级公路3349公里,四级公路5772公里;有路面里程3116公里,其中高级路面2654公里,次高级路面462公里,未铺装路面7334公里。
呼伦贝尔桥梁37685.39米/1228座,其中危桥4173.60米/193座。永久式桥梁29594.39米/852座,半永久式桥梁702.00米,临时性桥梁7389.00米/324座。
呼伦贝尔已形成了以国家高速G10绥满高速公路,国道111(北京至加格达奇,境内全长513.171公里)、301国道(绥芬河至满洲里,境内全长610.705公里)两条国道,省道201(室韦至阿木古郎,全长454.29公里)、省道202(海拉尔至罕达盖,全长110.172公里)、省道203(满洲里至乌兰浩特,境内全长281.661公里)、省道301(黑河至黑山头,境内全长266.839公里)、省道302(碾子山至博克图,全长162.23公里)五条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边防、专用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
航空呼伦贝尔市境内有6座民用机场: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扎兰屯机场、莫旗尼尔基通用机场、根河机场和加格达奇嘎仙机场;其中加格达奇嘎仙机场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另外5座属于呼伦贝尔。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机场,国家一级4C级机场,位于海拉尔区,在航空公司系统中多称“海拉尔东山(国际)机场”;已经开通至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沈阳、南京、杭州、深圳、秦皇岛、广州、石家庄、天津、上海、大连、宁波、郑州、厦门、武汉、香港、台北、三亚(冬季)、俄罗斯赤塔、蒙古乔巴山、蒙古乌兰巴托、韩国首尔、日本熊本等城市的航线。1993年7月6日国务院以国函(1993)97号文件批复同意海拉尔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2015年全年共开通26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6条,同比2014年新增国内航线3条,国际航线1条,新增通航城市4座。
呼伦贝尔市莫旗尼尔基通用机场场址位于尼尔基镇西南,后兴农村西南、前兴农村东北。该机场距尼尔基镇直线距离11km,公路距离约13.5公里,机场跑道长度为1200米,道面宽23米,两侧设置1.5米宽道肩,道面厚度按照新舟60飞机使用需求考虑,跑道两端设置掉头坪。尼尔基通用机场旅客吞吐量设计为13000人次/年,年均起降架次为765架,跑道、滑行道系统飞行区等级按2B标准设计,跑滑平面尺寸按照3C标准预留,最大巡航速度为325公里/小时。
人口民族
人口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呼伦贝尔常住人口为2549278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736543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87265人,减少6.84%。年平均增长率为-0.71%。
呼伦贝尔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11382人,占51.44%;女性人口为1237896人,占48.56%。常住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25,下降为105.94。
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12299人,占12.25%;15—64岁人口为2030088人,占79.63%;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6891人,占8.12%。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7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为5.38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41个百分点。
民族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伦春等32个民族。2010年,呼伦贝尔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098400人,占82.31%;蒙古族人口为230008人,占9.02%;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220870人,占8.6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43576人,减少6.40%;蒙古族人口减少4551人,减少1.94%;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39138人,减少15.05%。
呼伦贝尔人口民族的历史沿革:
汉族较早出现在呼伦贝尔的是军队、官员、犯人和匠人。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使光禄徐志为出塞,汉军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复争匈奴,西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唐朝征服室韦后,设室韦节度使,派汉族官兵镇守。辽、金、元时代,这一地区已有汉族官兵驻防,还有因争战而来的俘虏或抢来的奴隶,以及从事耕种、烧砖制瓦、冶陶和铁、银、木匠等手工艺人,但人数都不是很多。明朝从洪武五年(1372年),争战北元开始驻军呼伦贝尔地区,到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北元灭亡,41年间明军数次开进和驻扎呼伦贝尔地区,直至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哈拉该卫、哈剌哈千户所、海剌儿千户所、只儿蛮卫、坚河卫、古贲河千户所、古贲河卫、阿伦河卫、阮里河卫等3所6卫后,驻军才分驻或调撤。上述汉族人口均属流动性质,且人数不多。
进入清朝以后,本地始有较稳定的汉族常住人口。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派兵设卡伦于岭西地区。当时募兵多来自山西、河北等地,同时随军来本盟的一些汉商,称“旅蒙商人”(简称“旅蒙商”),专作军队及随军家属的买卖。雍正十年(1732年)后,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兵丁及其部分家属驻屯呼伦贝尔岭西各地,清廷命京都汉商到此地经商,早期持“龙票”来岭西的有八家汉商,号称“八大家”,集居在今海拉尔。
从秦汉时起到元明清各朝代,法律都规定有“流刑”,即一方百姓犯罪不致处死,可执行“流刑”放流徙边,或流放漠北。《清实录》对汉官犯法,“本该杀,但念功劳卓著”,故“配流布雨尔索伦、打虎儿为奴。”“布雨尔”即呼伦贝尔。
清乾隆至嘉庆朝,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了许多寺庙,建寺庙所用的砖瓦大都由汉族人烧制,寺庙也由汉族人施工建成。1941年,日本经济调查会的市川正义在《南部呼伦贝尔调查报告书》中记载:新巴尔虎左翼旗王福,汉人,画匠,专门漆画佛象,家族4人,曾祖父从山西省迁至本地,全家除王福为汉名外,已经蒙化;刘俊升,祖籍直隶省人,现年54岁,商人,何年迁此不详,本人和妻子儿女均报称蒙古人;樊巨川,祖籍河南人,商人,50岁,妻为汉人,何年迁来不详,已蒙化,儿子是喇嘛;庞忠义,祖籍山西人,银匠,专制寺庙中的佛具,懂蒙语蒙文,由“外蒙古”迁来,契约为三年;张富贵,36岁,是从山西经海拉尔请来的裁缝,专门为喇嘛制作法衣。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一孙姓汉族人家,早在清同治朝代迁来,木匠出身,后代散居伊敏、巴彦托海、海拉尔、大雁等地,已融合于鄂温克、蒙古、达斡尔等族中。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废除森林禁采和封禁垦荒、采矿的政策,从关内和东北三省流入呼伦贝尔地区的汉族人口大为增加。先期流入岭东者,大部分从事采伐和经商、耕种,流入岭西者多从事采金、采煤、伐木和商业。据有关资料统计,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受雇于俄人矿主从事采金业的山东、河北籍汉族劳工多达万余人。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汉族人口开始大量迁入并定居下来。1932年以后,汉族人口亦是不断流入呼伦贝尔。1937年,汉族人口已占呼伦贝尔地区人口的首位,即64%,共有143502人。
这一时期,清廷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呼伦贝尔岭东岭西地区推行民治。特别是岭西地区,一时两种“政权”并存,所设民治机构官员大都由汉族人担任。由于改设民治过急,加之其他不适当的措施,遭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其民治机构终在民国元年废除。此后,直至1920年,岭西地区重设民治机构,亦主要由汉族人担任官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全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0年到1956年,汉族人口年年都从全国各地流入呼伦贝尔。据1956年底统计,全盟汉族人口增加到448106人,占当年总人口的85%,几近1949年的一倍。以后,随着兴办国营农牧场,开发大雁、伊敏、宝日希勒三个中型煤矿,铁路、公路建设不断扩大,形成汉族人口增加的高潮。1960年,全盟汉族人口为108.8万人,是1949年的4倍。特别是70年代,由于十年动乱与“左”的路线的影响,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河北、山东等省区汉族农民携带家眷大批涌进呼盟的农区和林区,有的省甚至是整个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全建制人口迁到呼伦贝尔落户,从而使汉族人口大量增加。据1979年的一次调查,呼伦贝尔的自流人口(当时称盲流)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县。其中阿荣旗最多,1972~1979年盲目流入108817人,平均每年流进13602人,最高峰的是1974年,流进人口65892人。其次是牙克石市,1947年汉族为19851人,1953年增加到50680人,1964年增加到223590人,1982年为362320人,1990年为374603人。
优秀人物
白岩松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89年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起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出任总主持人。1997年开始,白岩松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2008年入选“中国奥运报道主持人国家队”,担任中央一套《全景奥运》演播室总主持人。白岩松出生在呼伦贝尔,对家乡充满深厚感情,始终关注呼伦贝尔的发展进步。近年来,积极参与我市申办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活动;主持中俄蒙三国大型文化活动等;关心教育事业,为海拉尔二中捐赠10万元设立“樟子松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对提升海拉尔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了重要作用[2] 。
王德臣
是我国航天领域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海拉尔二中毕业后考入北京航空学院,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历任设计员、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科技委常委,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先后担任远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新型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特别是在长二捆运载火箭发射“澳星”等任务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先后获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宝音德力格尔
女,1932出生,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人。1949年在本旗那达幕大会上登台歌唱家乡长调民歌,崭露头角。1951年参加呼伦贝尔盟文工团,翌年调至内蒙古歌舞团,任独唱演员。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表演奖。1955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海骝马》等长调歌曲,被誉为“罕见的女高音”,荣获金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她的嗓音甜美,音质纯净,气息充沛,行腔自如,具有高亢豪放的草原风格,是呼伦贝尔草原民歌流派的杰出代表。曾举办独唱音乐会,为多部电影演唱插曲,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了数百首歌曲。自50年代至今,先后出访了前苏联、蒙古、朝鲜、日本等国,受到各国听众的热烈欢迎。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
那日松
那日松(1934—1995),原名张运清,男,汉族,出生于兴安盟扎赉特旗。著名作曲家。曾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特约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呼伦贝尔盟文联副主席。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创作的歌颂民族新生活的音乐作品《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草原晨曦圆舞曲》等便斐声草原,流传全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的音乐才华得到更充分地发挥,创作了呼伦贝尔三部曲《呼伦贝尔美》、《呼伦贝尔情》、《呼伦贝尔恋》。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他创作的歌曲集《呼伦贝尔》。1990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那日松声乐作品音乐会》,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自治区表彰。他的作品曾多次获自治区、国家级奖励。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东方时空”节目专题报道了那日松和他的作品。他曾被评为内蒙古民族团结模范,1992年以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受到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布仁巴雅尔
国家一级演员、国际一级播音员、“五彩儿童合唱团”艺术总监及导演。布仁巴雅尔出生于呼伦贝尔,先后在鄂温克旗乌兰牧骑、呼盟(海拉尔)电影公司等单位工作,多年来一直关心呼伦贝尔的文化事业发展。其作品《吉祥三宝》《天边》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要演唱代表作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太阳雨》、《呼伦贝尔大草原》《母亲》等。2006年布仁巴雅尔一家演唱的《吉祥三宝》荣获“改革开放30年30首流行金曲授勋”。布仁巴雅尔具有强烈的呼伦贝尔情结,其主要作品集中反映了其深厚的生活积淀,为宣传呼伦贝尔,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