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地处深山的保亭什奋村村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崎岖的山路长时间地阻碍了他们的发展。70年后,货车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运着一车一车的生猪驶出村庄,村里的养殖户一年可以卖出数百头猪,赚30多万元。
夜幕降临,不同的文化社团在保亭七仙广场上齐聚载歌载舞。他们也许不知道,70年前,热闹的广场还是地势低洼的河道和稻田菜地,山洪灾害也时常发生。
1987年,刚刚成立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年财政收入仅500余万元的贫困县。经过不断的奋斗,坚持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昔日贫穷落后的边陲山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4月,海南省政府公布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摘掉贫困县“帽子”。
偏远的山村通了路、贫困的村民鼓了腰包、文化活动一场接着一场,这让许多保亭居民发出感慨:“生活在保亭真幸福!”
发展全域旅游 村民吃上“旅游饭”槟榔谷景区的《槟榔·古韵》剧场里,3名白俄罗斯的游客跟着欢快的节奏,学跳起了黎族的打柴舞,乐在其中。充满着少数民族风情的槟榔谷近年来深受游客的喜爱,更有许多外国游客组团前来体验。在20年前,这里还是个不出名的景区,景区内仅有几间茅草屋和简陋的舞台。
46岁的王秋霞是槟榔谷的项目组组长,在景区工作多年,看着槟榔谷发展成现在的5A级旅游景区。“以前的槟榔谷只有用竹藤做成的三四米宽的大门,景区内很小,只有甘什岭村一个景点。”在王秋霞的记忆里,90年代的槟榔谷只是一个原始的村庄,景区的门口是大片的荒草,景区内只有一条50公分的土路,下起雨来还十分泥泞。
2003年12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局设立,是保亭旅游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槟榔谷也日益热闹了起来。“现在在景区内随处可见外国人的身影,黎族苗族的传统文化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