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15:05:28 来源: 作者:
位于光山县城关镇文化街白云巷(原贡院街)。邓颖超是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光山人士邓廷忠的女儿。邓颖超祖居位于光山县城关贡院街,父亲邓廷忠,清咸丰末年人,字靖臣,自幼习武,以刀、棍武功见长,中武进土,为皇宫侍卫官,后授任广西南宁镇台,为绿营兵高级武官。邓廷忠在广西与湖南长沙籍人杨振德女士结婚,于1904年2月4日生一女,取名玉爱,学名文淑,她就是日后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前国家政协主席——邓颖超。邓颖超自幼生长在南宁,7岁随母亲迁居北京,1925年与周恩来同志结婚,1992年7月11日于北京病逝,享年88岁。 1992年10月19日,邓颖超的侄子邓光弼与其他亲属等一行12人,分别由长春、北京、上海等地回光山寻根问祖,了解祖辈在光山的经历。后来,邓颖超的亲属和生前身边工作人员纷纷要求到光山参观邓颖超祖居。为了弘扬革命先辈的崇高品德,用邓颖超的懿德风范教育世人,2001年,光山县政府将位于城关贡院街的邓颖超祖居修葺一新。“邓颖超祖居”题名由国家副主席曾庆红题写。 邓颖超祖居坐北朝南,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前后两进,共有房屋10间。一进5间,正中一间为门楼,两边为厢房;二进5间,中3间为正堂,两边为包厢厢房。为纪念邓颖超同志诞辰100周年,2002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纪念邓颖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摄制组到光山邓颖超祖居实地拍摄、采访。2004年2月4日,国家邮政部特别发行邓颖超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邮票,并在信阳市隆重举行首发式;中央电视台摄制的《邓颖超》专题纪录片也同期在全国播放;与此同时,邓颖超祖居经光山县政府及文物部门的精心修缮,正式对外开放。
红一军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
位于光山县城新时代花园广场(原县委大院)。1930年10月初,红一军首克光山县城后,军前敌委员会和政治部驻扎在旧县衙内(原县委大院内)。10月中旬,红一军前委在光山县城内召开了全军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这就是著名的“光山会议”。会议就加强党的领导,反对山头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的倾向,整顿纪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了关于政治任务、组织问题、宣传问题、政治工作,拥护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拥护鄂豫皖边特苏等七个决议案,发表了大会宣言和告红军士兵书等。会议产生新的红一军前委,由曹大骏、徐向前、刘英、孙永康、王培吾、曹学楷、姜镜堂及两名士兵代表组成,曹大骏任书记。并决定对红一军3个师实行混编。整编后,红—师由3个团合编为第一、第三2个团,师长刘英,政治委员李荣桂;原红二师、红三师合编为新的红二师,辖第四、第六两个团,师长孙永康,政治委员王培吾。不久,又将独立旅、黄麻补充营和皖西中央独立第一师、第二师合编为红—军第三师,师长肖方。整编后的红—军,前敌委员会之下师团有党委,营连有支部,班排设党小组,党组织进一步完善,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兼政治部主任,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李昂茨。 原址在县城开发时新建为新时代花园广场。县委大院已迁东城开发区,离原址4华里。 此景点南侧200米处有邓颖超祖居,东侧60米处有司马光故居。
花山寨会议旧址
位于光山县南王岗乡花山寨村。1934年11月8日,红二十五军在光山县斛山寨取得歼敌约4000人的胜利后,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继续西进,在光山西南部的花山寨与鄂东北道委会合。同时,省委收到《中共中央关于组织抗日先遣队的通知》。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的花山寨举行第14次常委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徐宝珊、郑位三、吴焕先、徐海东、戴季英。根据党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会议讨论了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问题。程子华传达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关于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的口头指示,介绍中央根据地反“围剿”情况及经验。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向鄂豫陕边区进军,另由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领导一部分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坚持苏区斗争。13日,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会后,红二十五军在罗山县殷家湾、何家冲一带进行整编,撤销师—级建制,军直辖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共2980余人。同时在指战员中讲解当前形势,进行“打远游击”、“创建新苏区”的动员,实行轻装,减少马匹和挑担,每人准备3天干粮,2双草鞋。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省委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罗山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并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进入桐柏山区。 花山寨会议旧址居山顶之上,过去山顶为石筑古寨,寨内有寺一座,现寺寨全毁只有残迹。光山县人民政府于1991年5月将此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纪念。
斛山寨战斗纪念地
市级红色旅游景点。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城东20公里的斛山乡。西距阿深高速公路10公里,距京九铁路光山站20公里。距信阳市120公里,是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旧址。 1934年11月8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25军向西行进途中,在斛山寨与敌军遭遇。我军将士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毙伤俘敌约4000人,缴获甚多,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1947年9月25日,随着战略反攻的展开,刘、邓首长指挥野战军将国民党第85师,诱入预伏的斛山地区,经过一系列战斗,将敌人的机动部队全部引向了大别山以北地区,保障了鄂东、皖西革命斗争的胜利展开。
吉鸿昌旧居
位于光山县城关镇胡围孜村。1931年春和1932年冬,吉鸿昌将军两次率部来光山,居住在裴氏祠。在这段时间里,吉鸿昌将军刻石寄言志,苏区寻真理,巧计助红军,除恶安民心。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吉军一来到,红军喜得笑,先丢机关枪,再扔盒子炮。”“吉军来打仗,对天放空枪,走时丢武器,送给共产党。”他的足迹,踏遍紫水弦山,他的革命活动,至今在豫南大地广为流传。 在光山县司马光宾馆院内,坐落着一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元代石狮,石狮为一雌一雄,高约2米,比一般的把门狮大一些。由于风雨的剥蚀,这对已有600多年的石狮裂缝纵横,斑剥脱落,但光山县人民把这对石狮视为至宝,原来是因为这对石狮背上镌刻着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的题词,雄狮背上镌刻着:“国将不国,尔速醒悟。”母狮背上刻着:“睡狮猛醒,领导民众。” 1931年春,任国民党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吉鸿昌将军,奉蒋介石进攻鄂豫皖苏区的命令,进驻光山县。此时已从戎18年一向以“不念英雄无用处,用之可以尊中国”自勉的吉鸿昌将军,看到国家依旧山河破碎,黎民百姓灾难深重,自己不但不能保国卫民,反而违心地奉命打内战,如果这样下去将会遗恨千古,炽热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荣辱感促使他写下了这16个振聋发聩的大字,并命令石匠精心镌刻在光山县衙门前的石狮背上。题词为隶书,方正均匀,笔力雄健。 吉鸿昌旧居原为裴氏祠,始建于民国7年,民国9年竣工,是由当时的吉长(吉林、长春)镇守使、将军府将军裴其勋(号尧田)亲手组织筹建的。旧居坐北朝南,现存房屋二进18间,砖木结构,有正殿、前殿和东西厢房。组成一天井院落,内有回廊一周,占地面积640平方米。此景点距县城五华里。
徐畈革命旧址群
位于光山县城西南25公里的晏河乡管围孜村。徐畈在明末已筑堡成寨,为徐姓地主庄园。1930年9月4日凌晨,红军攻破了徐寨寨堡。9月10日,红军领导人许继慎、徐向前、高敬亭等到徐畈参加了千人以上的庆祝大会,共庆徐畈的胜利。1931年1月,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特苏机关曾一度进驻徐畈。5月6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鄂豫皖省委的决议》,遵照中央批示,中共鄂豫皖省委于5月下旬在光山新集组成,书记沈泽民,组织部长郭述申,宣传部长徐宝珊。7月县苏维埃机关由丁李湾迁到徐畈不久,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委党校、省苏维埃保卫局、革命法庭、红军74师指挥部、列宁小学等机关相继迁入徐畈。后来,许继慎、徐向前、吴焕先、徐海东、高敬亭等先后率部驻扎在徐畈。1931年春,为解决警卫部队的住房问题,红军自建营房54间(现存11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省委、省苏维埃部分机关在徐畈驻扎一年多,红军在此坚持武装斗争五年,军民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 徐畈革命旧址群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文物保护单位25处,保护房屋367间,保护寨墙2000余米,烈士墓地两处,红军井一口。总体建筑坐东面西,前后共有七进,四面原设寨墙,墙外设壕,寨墙四角设堡,四面有门,各有一吊桥。寨堡、寨墙及吊桥现有部分倒塌。这里的建筑,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具有浓郁的地方建筑特色。2000年9月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畈西15华里处有千年古刹净居寺,北有龙山湖的自然风光,红色丰碑、绿色生态、厚重文化,尽显光山灵秀。
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
位于光山县白雀镇香炉山。1931年9月下旬至10月底,张国焘在此推行肃反扩大化,仅在白雀园就先后冤杀红军指战员2500多名,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冤案。“白雀园大肃反”,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 1981年8月,在白雀园大肃反50周年之际,为了悼念含冤九泉的烈士并警示后人,中共光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白雀园镇南端白露河畔的香炉山立碑纪念。1982年4月23日,徐向前元帅题写了“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钱钧故居
位于光山县殷棚乡土楼村钱湾。钱钧于1905年出生于殷棚土楼村钱湾。1927年2月,经董必武、曹振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参加了光山殷区农民武装起义。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鄂豫皖边特区手枪队长,红一军一师三团二营六连指导员、连长,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八团一营副营长、营长、营政委,红四军警卫团政委,红十一师三十三团团长,红十一师参谋长,为开辟和发展鄂豫皖苏区,创建川陕苏区立下了许多战功。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钱钧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二团团长,第十二支队副司令员,沂山支队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第三旅旅长,为巩固和发展鲁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钱钧历任鲁中军区警备旅旅长,第九师师长,鲁中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八纵队司令员,鲁中南军区司令员,胶东军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孟良崮、莱芜、济南、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钱钧历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大军区正职待遇)。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大代表,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钱均原旧居被战火烧毁,原重新建房现存土坯房四间、另有一偏房的小四合院,基本保存完好。殷棚乡已征收原旧址所用房屋,建为将军故里、殷区起义展览馆。
殷区起义纪念碑
坐落在光山县殷棚乡政府所在地的街南头山包上。1930年4月10日,在中共光山县委的领导下,光山殷区区委指挥游击队和农民群众3000余人,向驻守殷家棚的光山反动民团易本应部发起猛攻,一举歼敌300余人,缴枪200余支。起义胜利后,迅速建立了殷区苏维埃政府及4个乡苏维埃政府,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潮,并选送青年农民20多人携带所缴获的枪支参加红军。21日,豫南民团司令易本应纠集反动武装3000余人,南北夹击殷区。殷区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领导当地人民数次打退敌人的疯狂反扑,随后率殷区游击队、赤卫队和部分群众200余人退守钱小寨,坚持浴血奋战达50天之久。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失守,有30多人突围后加入红军,其余200多人壮烈牺牲。 殷区起义旧址于1991年5月被光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树立了殷区起义纪念碑,修建了烈士陵园,有保护房屋20余间。此处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殷棚乡东南五华里处,有风光秀美的五岳湖;北面距离殷棚街20华里的马畈镇杨柳湾有清代任两广总督的易小佐在其家乡所建的家邸,是豫南迄今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清代官宦府第。呈六院格、封闭式结构,由57间清代建筑组成。
尤太忠故居
位于光山县城东南砖桥乡陈岗村尤岗。尤太忠1918年12月出生于砖桥乡陈岗村尤岗一个农民家庭。13岁参加革命队伍,走过了艰难、曲折、辉煌的战斗历程,经历了极其严峻的战争考验,曾担任过成都军区、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等职。他于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副营长、营长,第三八六旅十七团副团长、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旅副旅长、十六旅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二军三四师师长。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挺进大西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指挥所部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第二十七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7年在广州病逝。 尤太忠故居现有砖木结构房屋二进、10余间,座北朝南,为一四合院建筑,房屋保存基本完好。设有尤太忠将军生平事迹展览。1980年由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尤太忠故居离砖桥镇“王大湾会议”旧址只有4华里。附近有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北有斛山寨战斗旧址。
万海峰故居
一处位于光山县槐店乡万河村,另一处位于光山县泼陂河镇蔡围子。万海峰1920年出生,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四支队警卫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参谋,苏中军区第四纵队独立旅七团二营营长,新四军一师一旅教导大队大队长。先后参加了著名的黄桥决战、苏中反扫荡等重大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六纵司令部作战科长,十八师五十四团副团长,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二一六团团长。率部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和莱芜、孟良崮战役,后又参加了淮海、渡江、解放长山列岛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七十师参谋长,七十一师副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炮兵室主任,七十二师师长,1953年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国旗勋章。从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任二十四军七十二师师长,二十四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十三届中顾委委员。 万海峰故居现存两处:原籍一处位于槐店乡万河村,现存房10间。另一处位于泼河镇蔡围孜,现保存房屋20间。
王震旧居
位于光山县城西南马畈镇的汪窑。1945年10月下旬,由王震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与新四军五师、河南军区部队三大主力在豫南桐柏山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建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王震任中原局常委、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三五九旅与新四军五师合编为中原军区第二纵队。下辖十三、十四、十五、三五九旅四个旅。12月底,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率中原解放军二纵进抵罗山周党畈、定远店、光山南向店一带。三五九旅七一七团驻马畈一带、七一八团驻塔尔岗、王屠店一带,七一九团驻文殊寺一带(团部设张岗),旅直部队驻锡山,旅部驻汪窑。十三旅部分驻南向店、殷家棚一带,整个中原军区主力7个旅,有4个半旅两万多人分布在光山县。从1945年底至1946年6月在此进行中原战略坚持期间,王震率部多次驻扎在马畈汪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光山人民,与中原部队亲密团结,鱼水相依,在国民党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下,光山人民节衣缩食,省出粮食、蔬菜、油盐,供给子弟兵,想方设法四处买粮食、药品。农民龙永明,千方百计避过敌人封锁线,到潢川为部队买食油,坚持几个月运来五、六百斤食用油供应部队。广大妇女为部队缝衣服,做鞋袜,掩护伤病员。春节期间,全县各地群众举行盛大的军民联欢活动。部队卫生部门还为人民群众诊疾医病,仅光山马畈汪窑三五九旅医院,就为500多名群众治好疾病。1946年5月,中原军区领导李先念、陈少敏、王震深入中原各解放区,向部队和人民群众宣讲中原地区的形势和坚持中原的战略意义,号召军民作好一切应变准备。1946年6月24日。王震率三五九旅8000余人,分别从光山县文殊寺、马畈出发,于30日越过平汉路,胜利实施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王震旧居现在马畈街道征收房20间,将建为“中原局、三五九旅司令部”纪念馆。
王树声旧居
位于光山县泼陂河镇街道原强豫中学。1945年10月,王树声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12月25日,王树声率一纵队3个旅一路攻无不克,连续攻克汝南埠、息县县城和光山县城。1946年1月8日,中原部队南北两路主力会师于光山、经扶(新县)以西地区。在进行中原战略坚持期间,王树声鼓励部队官兵:“敌人胆敢进犯,就狠狠揍它,它要缩回去,就好好练兵”。此时的泼陂河湾前、院后、稻场、河滩到处是一幅幅龙腾虎跃的练兵景象。6月,正当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妄图全歼中原军区主力之际,中原局、中原军区根据中央的预定部署,具体作出了部队突围的作战方案,决定把向西突围的主力部队分作南北两路,其中南路由王树声率领第一纵队,从孝感、花园间突破敌人的平汉路封锁线,向西挺进。6月24日,在王树声的指挥下,第一纵队各旅当晚进行了秘密调动和集结。一纵一旅在旅长皮定钧的率领下,向东佯攻,造成主力东进的态势,迷惑敌人。6月25日,王树声率一纵队二旅、三旅9000余人组成的南路军,分别从光山泼陂河、砖桥和经扶县(现新县)浒湾驻地出发,7月1日,突破平汉线,取得中原军区南路军中原突围首战胜利。 王树声旧居和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司令部旧址于1991年5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房10间。 泼陂河南5华里处有风光秀丽、烟波浩淼的泼河湖。往南乘车去新县鄂豫皖首府革命旧址参观系列红色景点。
光山“王大湾会议”旧址
位于光山县城东南30公里的砖桥镇砖桥街文氏祠。王大湾会议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于1947年9月27日召开,历时三天,晋冀鲁豫野战军旅以上高级干部参加了会议,史称王大湾会议。会议的主旨是:统一对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思想认识,着重解决增强部队斗志,克服右倾情绪,进一步整治纪律等重大问题。会议贯彻了中央9月中旬关于“应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后方接济的思想”。“人员、粮食、被服、弹药一切从敌军和新区取得”的指示,研究部署了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打歼灭战、解决部队给养等问题。要求各级干部明确扎根大别山的思想,带领部队战胜困难,担负起胜利歼敌、做群众工作、自己筹集给养等三大任务,尽快打出一个新的局面。刘邓在光山文氏祠召开的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在军事政治斗争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会议,对于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打破蒋介石总体战略,实现党中央战略进攻的伟大决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光山“王大湾”会议精神,集中体现了刘邓自进入大别山以来关于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军事政治素质,以担负起伟大的战略进攻任务的治军思想。会议统一了部队思想认识,坚定了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信心,明确了战略展开的基本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全军将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敌人的斗志。“王大湾”会议之后,各部队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政竞赛,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进步。在“王大湾”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刘邓大军战胜了无后方作战和部队不适应环境的种种困难,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斗志,取得了军事斗争和群众工作一系列的重大胜利,很快扭转了战局,打开了新局面。 王大湾会议旧址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二进16间,坐东向西,为一天井院落,内有回廊一周,整个建筑分正殿、前殿和南北厢房,是一座典型的具有豫南地方特点的建筑物。1980年,“王大湾会议”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设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斗历程图片及部分实物展览及刘伯承、邓小平寝室陈列展览等。《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等影视片都有王大湾会议旧址镜头。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追寻刘邓大军战斗生活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游客20余万人次。1993年以王大湾会议旧址为依托,兴建了继西柏坡之后全国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2001年,河南省委宣传部公布此处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及中原局旧址
位于北向店乡街西南3华里的山东湾。1947年8月29日,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局、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到达光山县北向店。刘伯承、邓小平在光山北向店发出了《关于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我军进入大别山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义无返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过程,没有半年时间,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充分发动群众,要想站住脚是不可能的。要求全军戒骄戒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完成每一项具体任务。号召部队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在指示中,刘伯承、邓小平还具体指定了各纵队展开的区域:即一纵在豫东南,二纵在鄂皖,三纵在皖西,六纵在鄂东。8月31日,刘伯承、邓小平在光山北向店召开了直属队连以上干部会议,邓小平作了题为《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邓小平在此做报告时的珍贵历史照片,依然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原房已毁,旧址尚存,现正恢复重建。
光山北向店战斗旧址
位于光山县北向店乡何小寨。1947年12月 14日凌晨,刘伯承率后方指挥所、中原局机关到达北向店何小寨宿营。敌整编第十一师13000余人,抢先到达北向店、高庙山以南一带,敌我双方都于14日凌晨在北向店一带宿营。敌我宿营地交错,而敌人兵力明显处于优势,形势万分紧急。刘伯承司令员得知这一情况后,他处险不惊,从容镇定,指挥部队沉着应战。一纵二旅抢占北向店一带有利地形,掩护刘伯承司令员和中原局机关转移。战斗十分酷烈,从14日凌晨一直打到傍晚,二旅四团于张大湾,八团于五虎岔羊,五团于同兴集竞日拼杀,敌人在炮火掩护下,成团成团地攻来,都被二旅打退,阵地上树断枝飞,塘鱼炸的漂满。二旅以4000兵力,抗击了优势装备的敌人三个旅13000余人数十次的进攻,歼敌3000人。北向店战斗是一场出奇不意的遭遇战,我军以少胜多,显示了我军英勇顽强、一往无敌的英雄气概。这次战斗,保卫了刘伯承司令员和中原局机关的安全,挫败了敌人妄图吃掉我指挥机关的阴谋,使后方指挥所顺利进入淮西。事后他还经常以此告诫部属:“这是我治军数十年第一次扮演了‘李逵’”。著名的军事家刘伯承,在光山北向店战斗中化险为夷,成为他传奇人生中惊险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