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5日至23日,中央音乐学院师生赴贵州毕节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采风艺术实践活动圆满举行。该活动是我院与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2017年12月共同创建的“中央音乐学院毕节艺术实践基地”合作项目之一,旨在推进民族民间音乐繁荣发展,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深入挖掘、整理毕节地方音乐,促进高素质人才能力培养,我校师生此次在基地开展了田野采风、成果座谈、交流演出、乐团指导等系列活动,并得到了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乌蒙演艺集团、毕节市文化馆等单位的通力支持与协助。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汉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白族等多民族杂居,风土人情多彩多样,民俗民风绚丽多姿,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极其丰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此曾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革命的火种撒遍乌蒙高原。本次采风团队发扬了先辈们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革命精神,以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回馈”核心理念,用采风学习和研究所得的学术成果,回馈当地人民、回馈社会,服务人民。同时,走进革命老区对师生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为保证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安平教授亲自策划、筹备,我校各级各部门领导和老师们鼎力支持,音乐学系连续多次组织学生进行采风集训与安全教育。采风团由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吴晓萍、王宇琪、指挥系沈浩、贝頔四位老师带队,音乐学系、指挥系师生共计23人组成。
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乌蒙演艺集团、毕节市文化馆等各单位也为此次活动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正芳以及分管领导安黔、乌蒙演艺集团负责人熊正江、张卫东、岳阳、文化馆馆长况荣峰、王洋等多位领导与工作人员们提前规划采风路线、协调各基层单位人员、联络民间音乐家,组织安排交流演出等多项工作。乌蒙演艺集团的岳阳与文化馆王洋两位老师一路跟随采风团深入基层,协调各项事务,不辞劳苦,让本次采风得以顺利开展。
照片1:采风团师生与毕节赫章雉街彝族民间音乐家及村民们合影
一、采风——一路艰辛与收获
7月16日至21日间,采风团先后深入大方县八堡新开苗寨、纳雍厍东关苗族彝族白族乡、猪场苗族彝族乡、赫章县雉街彝族苗族乡、威宁县云贵乡马街村对当地苗族、白族、彝族民间音乐开展采录工作。
在大方县新开苗寨,四百余户苗族村民聚居于此,至今沿袭着古朴的苗族风俗,传承着多姿的苗族乐舞。两位吹芦笙的村民早早地顶着烈日等在村口,尽情的吹奏,大家纷纷被他们的热情好客所感动。尽管有很多同学生平第一次来到苗寨,但通过与民间音乐家们的耐心沟通、谦虚求教,还是收获满满,当天采录了苗族古歌、芦笙曲、芦笙舞以及苗族民歌等珍贵资料。临别时,当采风团的师生们用苗语唱出刚刚学会的苗歌时,苗族同胞们眼里泛起了泪花,我们在这些质朴、真挚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份期盼,看到了对民间艺术传承的那份坚持和责任。
照片2:新开苗寨吹芦笙的民间音乐家
照片3:新开苗寨村民唱敬酒歌
照片4:采风团同学们学习芦笙舞
纳雍县猪场乡同样是以苗族为多数聚居的村寨。在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勤奋刻苦与聪明智慧。他们吹起芦笙、唱起敬酒歌,迎接每一位来客。当苗族姑娘们拿出亲手制作的服饰、绘画作品时,精湛的蜡染、刺绣技术让采风团师生赞叹不已。当猪场中学30余名初中生吹起芦笙,载歌载舞跳起“滚山珠”时,同样让现场师生大开眼界。与常见的芦笙舞不同,“滚山珠”不仅要吹奏芦笙,同时还要做出“搭桥儿”、“立桩”、“叠罗汉”等类似于杂技的高难度动作,热烈、昂扬的芦笙音调与整齐、奔放的舞蹈紧密交织,诉说着苗族古老的迁徙历史。据了解,这些学生们每天课余时间都要参加训练,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场地,给我们表演的教室其实是这所学校的饭堂。就是在这样简陋环境中,严格而近乎苛刻地训练让这些孩子拥有了不输成年人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在他们充满稚气的脸庞背后,彰显着城里孩子少有的坚韧与成熟。
照片5:纳雍县猪场乡民间艺术家演唱敬酒歌
照片6:纳雍县猪场中学的学生们表演苗族“滚山珠”
厍东关位于九洞天上游总溪河畔,境内山峦叠嶂、山清水秀,汉、彝、白、苗等各族同胞聚居于此,当地村民以种植樱桃为主,生活颇为富足。通过与当地文化部门沟通,采风团搜集了“洞经闹莲台”、“金钱棍”、“花灯调”、“耍草龙”等白族民间音乐,并向民歌手学唱白族民歌。宴梦景在当地小有名气,他的嗓音高亢亮堂,中气十足,满肚子的曲调如信手拈来,当地村民都对他的歌声赞赏有加。在同学们的极力恳请下,宴梦景以当地方言教唱白族民歌“安逸调”,歌曲节奏铿锵,曲调朗朗上口,以贵州方言演唱别有韵味,几遍下来,同学们已经唱的有模有样了。当晚,白族同胞摆起“长桌宴”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之前跳“金钱棍”舞蹈的白族妇女们忙里忙外,准备着丰盛的美食,一首首敬酒歌在席间飘荡,采风团师生与白族同胞们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照片7:参加白族锣鼓曲《洞经闹莲台》表演的乡民
照片8:白族村民们正在“耍草龙”
本次采风团搜集到的彝族民间音乐主要来自赫章雉街及威宁马街,两地都是彝族人口占多数的村寨。在群山环绕、风景如画的雉街,彝族歌手们唱起婚嫁歌,那歌声如此哀伤,其中一位女性甚至流下了热泪,她想起了出嫁的自己,在那个即将离家的夜晚,姐妹们、亲人们唱起歌,饱含深情,打动人心。经过近四个小时颠簸的山路,采风团来到位于黔滇交界处的威宁县马街村,这里是海拔2400米的高原丘陵地带,山间云雾缭绕,素有“云端上的村寨”之称,也是本次采风团到达的最远的地方。当天,大雨漂泊,山路泥泞,十几位彝族村民冒雨迎接着采风团的到来。他们将最质朴的歌声与充满生活情趣的舞蹈奉献给大家。十九段的《撒麻舞》,记录了彝族人民从垦荒、播种到种麻、洗麻、裁衣等全过程,凝结了彝族同胞劳动的智慧;酒礼舞《扯嘎么朵》在男人们粗犷、苍劲的歌舞中展开,他们将盛饭的竹篓、勺子顶在头顶,围成半圆,尽情欢唱,表达着众人欢聚、分享食物的欢乐。
照片9:我校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吴晓萍老师与彝族歌手交流
照片10:威宁马街彝族民间音乐家们正在表演酒礼舞
照片11:威宁马街的彝族歌手们
二、座谈——共商合作与发展
7月21日下午,采风团师生与毕节市文化馆有关领导、工作人员以及毕节市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共计六十余人,在当地图书馆举行了采风成果汇报及座谈会,毕节市文化馆馆长况荣峰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上,我校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吴晓萍向本次采风工作给予大力协助的毕节市各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吴老师谈到,通过采风,充分感受到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以及毕节地区拥有的深厚的民间艺术资源,我们要向当地常年扎根于基层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学习,将搜集到的这些珍贵的音乐资料进一步整理,以发挥更大的价值。我校音乐学系王宇琪老师就毕节民间音乐资料搜集、整理及有效利用与大家进行交流。随后音乐学系学生李欣阳汇报了2017、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两次赴毕节采风及资料搜集情况,同学们还向大家展示了采风中学习的彝族、苗族民歌,获得了现场师生们的热烈好评。毕节市文化馆况荣峰馆长对采风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向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对毕节文化建设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此次座谈会让当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采风团师生们的工作甚为感动,也点燃了他们对毕节民族民间音乐遗产搜集、保护的信心。与此同时,座谈会对以往采风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对基地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照片12:我校李欣阳同学介绍历年中央音乐学院毕节艺术实践基地采风成果
照片13:采风团与毕节文化馆领导、工作人员以及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座谈
三、展演——学习、回馈、惠民与交流
在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毕节市文化馆等有关部门的倡议下,7月21日晚,我校采风团师生与乌蒙演艺集团、毕节市文化馆合作举办了中央音乐学院赴毕节采风交流音乐会。此次音乐会是毕节市文化馆实施“文化大练兵·每周一艺”活动之一,在文化馆演播厅举行,当晚座无虚席,人潮涌动。我校采风团的同学们踊跃参与,表演了民乐合奏、钢琴四手联弹、女声独唱、重唱、以及阿卡贝拉合唱等多个节目,这些节目都是同学们在采风过程中一路走、一路学逐渐排演出来的。在采风调研的现场,有大家学唱民歌、学跳芦笙舞的身影;在辗转于不同村寨的旅途中,大巴车里飘荡着悠扬的歌声;在下榻的旅馆房间里,也能传出师生们一起排练时的欢声笑语。同学们的付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当全体同学唱起苗族民歌《月亮出来月亮黄》、《祝酒歌》时,现场观众掌声雷动,纷纷为同学们的表演点赞。
照片14:中央音乐学院赴赴毕节采风交流演出合影
7月22日,在毕节市文化馆的邀请下,我校指挥系沈浩、贝頔二位老师以及指挥系学生王子卓对当地文化馆老年合唱团、铜管乐团、民乐团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高水平、专业化的排练,乐团成员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提高当地音乐团体的综合实力十分有益。
照片15:我校指挥系沈浩老师为毕节文化馆管乐团排练
照片16:我校指挥系贝頔老师为毕节文化馆民乐团排练
为期九天的采风活动在紧张而充实中落下帷幕。师生们深入乡寨,走进田间地头,在黔西北的大山中深切的体会到当地人民的质朴、热情,少数民族音乐的丰富、鲜活……本次采风活动增强了我校师生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与当地文化部门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双方合作的关系,也为后续的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王嘉瑀、罗竑昆、王宇琪
图:王子卓、陈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