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哈素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西南部,距呼和浩特市70公里,西与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相邻,北至呼—包铁路,南以民生渠为界,东与善岱镇接壤。地理坐标:东经110°52′~111°02′,北纬40°33′~40°39′,总面积为18316公顷。
保护区东临乌兰察布高原,西南临鄂尔多斯台地,西与河套平原相接,大青山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山北是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带,山南是冲积洪积扇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呈带状作东西分布,宽约6至10公里,微向南倾斜,坡度0.06~0.3,其南沿为扇前带,扇间往往形成洼地,如忽拉格气、秃力亥、妥妥岱等地,为地下水溢出带,亦是地表水汇聚处,扇前带以南为黄河、大黑河冲积平原。大青山以南坦荡的平原,其地势北部高,南部低,东部高,西部低,坡度自北东向南西逐渐变缓。保护区地处半干旱草原地带,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为7.2℃,全年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气温—12.7℃,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在22.2℃, 保护区处于季风气候范围,冬夏具有明显的风向变化,冬季北风、西北风盛行,春季风向多变且紊乱,秋季偏北、偏西风占优势。平均风速一般为2~4米/秒,最大风速达15~17米/秒,特大风可达34米/秒。每年3月份进入风季,到5月份结束。保护区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876.5小时。保护区内的地表水主要为哈素海海子中的集水,海子中的水来自三方面,一是黄河水,(通过民生渠将黄河水引入哈素海中),其次是北部山区的万家沟、白石头沟、美岱沟、水涧沟等众多沟谷内流下来的水汇集在海子中,第三为地下水和大气降水。据统计,每年进入哈素海中的总水量达6741.48×104立方米。草甸土属非地带性土壤,是保扩区主要土壤类型,遍布整个区域;盐土主要分布在哈素海湖的周边,西南边缘面积较大,镶嵌于盐化草甸土之间。
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26种,隶属40科149属,均为被子植物,其中:双子叶植物占保护区植物总科、属、种数的75%、71.8%、70.5%;单子叶植物占保护区植物总科、属、种数的25%、28.2%、29.5%。保护区有内蒙古自治区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种,即豆科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据调查,保护区草本沼泽植被主要有:芦苇沼泽、香蒲沼泽、水葱沼泽,盐化草甸植被主要有:赖草盐化草甸。经调查统计,保护区有陆生、水生脊椎动物172种,隶属29目56科123属,其中鱼纲38种,隶属5目7科29属,两栖纲4种,隶属1目2科2属;爬行纲8种,隶属3目4科6属;鸟纲102种,隶属16目35科69属;哺乳纲20种,隶属4目8科17属。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6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15.7%。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黑鹳(Ciconia nigra)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黑)鸢(Milvus migran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大天鹅(Cygnus cygnus)、鹗(Pandion haliaetus)、大鵟(Buteo hemilasius)、苍鹰(Accipiter gentilis)、白尾鹞(Circus cyaneus)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花头鸺鶹(Glaucidium passerinum)、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黄脚隼(Falco naumanni)、游隼(Falco peregrinus)、长耳鸮(Asio otus)15种。
哈素海湿地保护区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这里气候寒冷、干燥,降雨少,植被生长发育缓慢。干旱的气候条件会使面积大但较浅的哈素海湖因大量蒸发而使水面缩小,从而导致水质盐碱化,湖边草地退化,土壤沙化,因而,保护区每到旱季都要从黄河中抽取大量的水来弥补湖水。此外,哈素海的存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而且湿地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存在于这一区域,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加之保护区周边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频繁,使哈素海的自然生态系统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如不加大力度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光临此地的鸟类和栖息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将迅速减少甚至消失,湖泊也将会慢慢变成沼泽地、盐碱地。
保护区地处呼和浩特市西部,大青山南麓的冲积平原上,这处湖泊湿地原黄河故道留下的,由于此处地势低,北部大青山上多条沟谷内流下来的山洪也汇集于此而形成常年积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哈素海是呼市地区唯一的淡水湖泊。多年来,这个水域面积达4333公顷的湖泊湿地,在蓄水防洪抗旱、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在保障呼市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辽阔的哈素海湖泊、草甸湿地,能够将过多的降雨和山洪存储、缓冲,减轻洪水的危害,还可在旱季逐步放出,发挥着蓄水抗旱的巨大功能;此外,保护区广阔的水域及其茂密的水生植物,可以使周边地区的酷热降温,(可降低气温1.3~4.3度),增加空气湿度,(相对湿度增加5%~23%),增加降雨量,同时,湿地植被可以保持水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并能够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吸收、代谢、分解,从而降解环境污染。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护区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水生、湿生植物,湿地鸟类、两栖类动物以及鱼类等,特别是保护区烟波浩淼的湖泊、浩瀚茂密的芦苇荡和丰盛的水草,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鸟类在迁徙途中来这里停留、歇息,越冬。每到春暖花开之季,成千上万只不同种类水鸟飞抵这里,安家落户,鸟儿在湖面上时而翱翔天空,时而浮游水面,使往日宁静的湖泊充满了勃勃生机。保护区的湖泊湿地为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提供了是一处理想的栖息场所。
2.包头市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
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南侧、黄河北岸段,保护区总面积166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78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7%,为重点保护区域;缓冲区面积255公顷,占总面积的15%;实验区面积628公顷(南海湖333公顷),占总面积38%。保护区现有水域面积58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鸟类。该湿地为黄河变迁遗留下的故道,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有36科93属137种,脊椎动物101种,分属于23目46科76属;栖息、停歇的鸟类已达201种,有重点保护鸟类13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1种),包括珍稀鸟类遗鸥,黑鹳、大天鹅等。南海子湿地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形成的缩影,其生态环境类型具有独特性,是包头市目前唯一的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加强对南海子湿地的保护,能使该区域生态系统呈良性循环,可以为周边乃至整个流域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范例。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们希望南海子湿地的保护工作能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让人们共同保护南海湿地,共建和谐自然。
3.包头市九原区梅力更自然保护区
包头市九原区梅力更自然保护区位于包头市的西北部,西起乌拉山主峰大桦背山,与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乡交界,东至哈德门沟,北与乌拉特前旗沙得盖乡接壤,南起乌拉山山脚,总面积23万亩。自然保护区内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梅力更自然生态风景区一处,其依偎在阴山山脉乌拉山南麓,包头西30公里,南眺九曲黄河,西接巴彦淖尔市,总占地面积为5800平方米,其保护面积56.7平方公里,主峰大桦背海拔2324米,于2001年11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境内的珍贵稀有动植物,具有较好的自然风光和生物多样性,是我区的天然生态屏障。
自然保护区内地形山峦重叠起伏、陡峭险峻,沟谷交错、地形复杂。自然保护区内的优势树种有:侧柏、白桦、山榆,尤其侧柏天然林在自治区西部地区很具有典型性。自然保护区内的山体属于乌拉山山脉,山地岩石主要有片岩、大理岩、花岗岩、砂岩、砾岩等。自然保护区内有兽类6目12科;鸟类14目28种;植物54科308种,这些珍贵的物种有些被列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目录。
梅力更国有林场辖区是包头市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2002年自治区组织公益林鉴定中,被划定为国家公益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有4条大沟,山前有28条小沟。
辖区内植被植物资源如下:大坝沟:沟两侧主要植物种类有栒子、柄扁桃、绣线菊、银露梅、黄刺玫、山楂、山杏、茶条槭、白桦、油松、蒙桑、杜松、蒙椴、文冠果、皂柳、榆树,另在山楂、榆树、白桦上可生存的槲寄生植物。梅力更旅游区植物主要为侧柏,小溪两侧山坡上散生三裂绣线菊,蒙椴、密齿柳、茶条槭、蒙桑、山杏、叶底珠、大果榆,另发现了小叶忍冬,脱皮榆的数量大大高于原有80余株。梅力更北侧沟谷两侧主要有白桦、茶条槭、大果榆、山楂、油松、山杏、栒子、柄扁桃、柳叶栎等,存在杏树病虫害较严重,多为蚜虫,杨树生有槲寄生植物,且数目较多。乌兰不浪沟中植物更新不佳,仅小溪沟较好,沟谷两侧以茶条槭、杨树为主,沟谷内全是大砾石,阳坡以乔木为主,灌木几乎没有,阳坡以乔木油松、大果榆为主,灌木以铁杆蒿为主,沟口至沟下位两侧多为裸露岩石,植被覆盖度低。乌兰不浪小溪沟两侧以辽宁山楂、茶条槭为主,白桦生长不佳,灌木以三裂青蒿、二色胡枝子为主,天然更新较好。乌兰不浪火烧沟作为黒榆的集中分布区,天然更新良好,有较多黒榆、油松、杨树等萌生苗,但由于采矿矿点很多,人为破坏频繁,对植被破坏严重。乌兰不浪大东沟也有矿点,人为活动频繁,植被覆盖度低,较稀疏,仅在沟谷两侧植被类型较丰富。阿贵沟 有开矿矿点,至今仍有放牧现象,沟中发现4株脱皮榆,但存在病虫害现象,虫害类型同梅力更风景区。西柏树沟 有开矿矿点,且有放牧现象,破坏环境较为严重,沟中以侧柏为建群种,散生其他乔、灌木。东柏树沟 有采矿、放牧现象,沟中蒙古柄桃以小乔木状多数,有文冠果、乌头叶蛇葡萄,主要以侧柏为建群种。酸枣沟 有多个矿点,植被覆盖度低,植物生长环境不佳,多分布在坡上位。哈德门沟 哈德门大西沟存在放牧现象,天然更新良好,辽东栎分布较多,可作为它的集中分布区,稠李分布较广。
4.音杭盖自然保护区
巴音杭盖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的西部,西邻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呼热苏木,东北与明安镇都拉嘎查毗邻,东南与明安镇巴音权盖嘎查相连。地理位置:东经109°15′00″-109°33′12″,北纬41°42′13″-41°55′36″。东西长23公里,南北最大宽度21.5公里,总面积37200公顷。
2000年8月建立巴音杭盖旗县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12月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处于大青山北麓,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向北倾斜,平均海拔1376m,最高峰哈布特盖苏敖包山,海拔1846m。保护区地处中温带又深居内陆腹地,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3.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41.1℃,年降水量255.6mm。土壤分布基本上属于地带性土壤,局部因地形,母质和水分条件的差异发育成隐域性土壤。地带性土壤:由南向北依次为栗钙土,棕钙土。非地带性土壤:在丘间洼地,河漫滩,冲洪积等地。地表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发源于保护区境内有一个水系,即哈拉淖尔水系。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由高等植物470种,隶属于60科201属,其中种子植物462种,隶属于54科194属,蕨类植物4种,隶属于4科4属。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4个植被亚型,4个群系组,8个群系,16个群丛。经调查确定,有脊椎动物178种,分属于21目51科105属,其中两栖类2种(1目2科2属),爬行类9种(2目4科5属),兽类49种(7目14科33属),鸟类118种(11目31科65属)。
保护区的叉子圆柏灌丛在我国境内中温性荒漠化草原分布是绝无仅有,因此对于研究荒漠换草原石质低山区发育的叉子圆柏群落发生,发展及自然演替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保护区在保护荒漠化草原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等具有重要作用。该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及多样的生物物种,对研究中温性荒漠化草原灌丛-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5.七锅山—平顶山自然保护区
七锅山—平顶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巴林左旗境内,距左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15公里,保护区地处查干哈达苏木哈布其拉村境内,东面、北面与刀劳毛道村相连,西面与上半拉沟村相连,南面与前召村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9º18´41"—119º23´50",北纬43º49´05"—43º52´01",总面积2250公顷。
1997年12月经巴林左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旗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赤峰市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12月30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七锅山—平顶山自然保护区地形地貌以低山山地为主,海拔高度700-900米,多数地段以花岗岩裸岩为主,植被稀疏,在山体的中部及阴坡处分布有不同密度的虎榛子、黑桦等次生林植被,山脚下主要是羊草草原植被。保护区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冬季温长寒冷,夏季炎热。保护区山体多以裸岩为主,山体中部以下土壤类型主要以栗钙土及沙壤为主。七锅山天然锅穴平均分布海拔850米,大小锅穴100余个,总的特点是口小、肚大、底平,锅穴最大的口径8—10米,深约2米,最小的口径只有10厘米,但深度达40—50厘米。这里的天然锅穴绝大部分分布于山脊、山峰的花岗岩上,个别锅穴发育于呈孤立状的巨大岩柱之上,形成罕见的“孤峰”地貌或呈基座相连的“连座峰林”地貌。
七锅山—平顶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天然锅穴”这一罕见自然地质遗迹及周边相关遗迹为主的地质遗迹类的自然保护区。这一地区天然锅穴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当地及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古环境变迁,对于寻找砂金矿床及现今气候演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为研究人类起源的众多其它边缘学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对于今后在该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发展当地经济,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意识和水平,提高当地知名度等均有着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6.乌兰坝—石棚沟自然保护区
乌兰坝林场—石棚沟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90公里。保护区属乌兰坝林场和石棚沟林场辖区。保护区北部与锡林郭勒盟接壤,东部与阿鲁科尔沁旗相邻,西部与巴林右旗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5′~119°17′,北纬44°08′~44°47′之间,总面积为80878公顷。
乌兰坝—石棚沟自然保护区分为两个核心区、两个缓冲区和一个实验区。哈达那拉核心区面积6802公顷,是现存植被保留最完好的区域,分布有以白桦、柞树为主的阔叶乔林,马鹿、狍子也有较多分布;艾林坝核心区面积7829公顷,分布有以白桦、柞树为主的阔叶林,狍子、青羊、野猪也有较多分布。哈达那拉缓冲区面积3005公顷,艾林坝缓冲区面积2608公顷,两缓冲区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7%。实验区面积6063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5%。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过渡带森林、草原植被及珍稀野生动物。
乌兰坝—石棚沟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东南山麓,地势自东北至西南方向由高而低,海拔高度在800~1820米之间。地形以中低型山地为主,以古勒格勒罕山、平顶山、白音得力格山、白音罕山为主架,构成保护区的绿色天然屏障。保护区境内主要有浩尔吐河、乌兰达坝河和乌兰白其河,均为乌尔吉沐沦河的支流,其是西辽河主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该区地表径流小,自然河流较多,淡水资源也很丰富,年径流量达到2亿立方米。又由于森林植被丰富,水源涵养能力较强,也使地下水资源有较高的存储量,达0.8亿立方米。保护区气候属中温带半湿润寒冷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降水量少;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年均气温3℃,≥10℃积温2200℃,无霜期10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450㎜,年均蒸发量160㎜,年均日照时数2900~3000小时。保护区境内山体陡峭,土壤垂直分布明显,随海拔高速自高而低,依次为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棕壤土及暗栗钙土。保护区境内有野生植物80余科600余种。其中,紫椴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保护区境内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鸨、黑鹤,二级保护鸟类有天鹅、鸳鸯、草原雕、秃鹫、白头鹞、红脚隼、黑琴鸡、蓑羽鹤等,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有马鹿、青羊和猞猁等。保护区是一个融森林、草原、河流、湿地和野生动物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系统,其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保护价值非常重大,为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乌兰坝—石棚沟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东亚阔叶林与岭北泰加林,草原与森林双重交汇的国度地带。境内主要有珍稀动物猞猁、马鹿、青羊、金雕、黑琴鸡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主要有紫椴等,药用植物达100多种。保护区处于华北植物区系和兴安岭植物区系的交错地带,是华北落叶松分布区的东界,也是岳桦分布海拔最低的地区。其自然生态系统主要类型是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系统。森林为次生林类型,草原和湿地维持着原生状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科研价值,典型性十分明显。
7.青山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青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东部,距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25公里。保护区地处万和永镇大耗来村。东与关东车村相连,西与顺义隆村接壤,南依西拉木伦河北岸,北与蒙古营子村交界。地理坐标东经117°46′,北纬43°15′,总面积92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100公顷,实验区面积4100公顷,缓冲区面积3000公顷。
1999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青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4月,青山自然保护区创造性的引进北京中人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由中人公司履行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各种职能,实施边开发边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双轨并进的管理模式。2011年8月,对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的冰臼群进行围封保护。2012年初,防火瞭望塔和野生动物救护站建设完毕。
青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海拔1574米的大青山山体上,在山顶顶峰分布着多种多样的锅穴,其平面上多数呈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形状。最大的直径达10.5米,深4.5米;最小的只有几公分,似一般纽扣大小。据调查统计,在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大小不一的锅穴1000多个。现已查明在保护区内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6科217属356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中,即胡桃楸。国家级保护药用植物7中(甘草、黄芩、秦艽jiao、达乌里龙胆、卵叶远志、远志、防风)。
青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天然锅穴(冰臼群)为主要对象的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通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博物馆等单位多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认为,该地区分布的天然冰臼,实属国内外罕见,堪称“世界奇观”,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天然冰臼群,在大青山背面分布有冰斗和冰蚀洼地,在大青山东西两侧分布有两条u型谷,说明大兴安岭地区确实广泛发育过多期冰川,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它是全球古气候、古环境、古地质变迁十分难得的证据和重要历史见证。
8.内蒙古桦木沟自然保护区
桦木沟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南部,保护区东南部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相邻,北部与本旗大局子林场相接,周边其余区域均为桦木沟林场的经营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3′-117°33′,北纬42°27′-42°45′。
保护区批建于2004年12月,总面积41858公顷,其中核心区Ⅰ 面积8395.87公顷,缓冲区Ⅰ2848.31公顷,核心区Ⅱ面积7273.13公顷,缓冲区Ⅱ3612.69公顷,实验区19728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大鸨、金鵰等珍惜保护野生动物,辽河、滦河的水源涵养地。
保护区属于燕山北麓余脉,七老图山向北伸延部分组成,含西拉木沦河以南、内蒙古高原以东,是东北阔叶林区向华北阔叶林区的典型过渡带,以白桦林为代表的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沟谷湿地、稀疏草甸群落及生境形成的生态系统,也是西辽河、滦河的发源地及鸟类栖息地。区内土壤类型主要有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山地草甸土、沼泽土和粗骨土等。本区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短促温凉,冬季漫长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约-2℃,年平均降水量为250—540毫米之间。保护区内溪水纵横,是西辽河和滦河的源头,水质良好。根据统计,全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10科759种,苔藓植物33科、71属、142种。其中,苔类10科11属,16种,藓类23科、60属、12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沙地云杉、沼兰等8种兰科植物,白扦、五味子、兴安升麻、刺五加等。区内有野生动物187种,隶属24目58科112属,其中野生鸟类有141种,隶属16目38科78属;哺乳动物有31种,隶属5目14科25属;两栖类动物有5种,隶属1目3科3属;爬行类动物有10种,隶属2目3科6属。其中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鸨、金鵰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琴鸡、鸳鸯、苍鹰、白头鹞、赤腹鹰、雀鹰、普通鵟、鹰雕、红隼、燕隼、白鹇、短耳鸮、长耳鸮、蓑羽鹤、白枕鹤、灰背隼、黄爪隼、猞猁、东北马鹿等32种。此外,还有鱼类4种。
桦木沟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沟谷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及拯救保护区内濒危物种,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持续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且保护区也位于西辽河和滦河的一级支流,是两河的源头,对于调节两河水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泥沙流入、调节水的小循环、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流域内农牧业和人民生活用水,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这里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多样性、稀有性、典型性、自然性及脆弱性,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野生物种基因库和宝贵的自然生态遗产,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9.内蒙古黄岗梁自然保护区
黄岗梁林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北部,距离旗所在地经棚镇58公里。其东部与热水林场和林西县接壤;北部与巴彦高了苏木毗邻;西部与巴彦查干苏木相望;南部与白音敖包林场交界,地理坐标为东京117°22′-117°38′,北纬43°32′-43°47′。保护区总面积为38307公顷,其中核心区I面积8709公顷,核心区II面积4617公顷,缓冲区I面积2910公顷,缓冲区II面积1755公顷,实验区面积2031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1.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森林—草原生态系统2.栖息于该系统中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3.西辽河水源地。
保护区始建1999年,2000年由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旗级黄岗梁自然保护区,2002年6月经赤峰市人民政府批准将该保护区晋升为盟(市)级自然保护区,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4年批准成立内蒙古黄岗梁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以中生界侏罗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火山岩系为主,次则为古生界的二迭系、石炭系、志留系。缺失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的寒武系、中生界的三叠系、白垩系。黄岗梁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最南端,地形复杂,以丘陵与高山台地为主体。是新华夏时期,由剧烈的断块隆起和阶梯式断裂生成。境内山体高而窄,主峰黄岗梁,海拔2029米,是大兴安岭最高峰,切割深度500-600米,东西两侧呈明显的不对称,东坡山势陡峭,峰峦叠迭,沟谷纵横;西坡平缓,山顶浑圆,山峰散立,海拔为1000-2000米,属中山山地。山体外缘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及山间冲积河谷平原组成,峰岭岩石由花岗岩类及安山岩、流纹岩、大理岩、泥灰岩组成。保护区是克什克腾旗境内降水量高值区之一,也是地表水系最发达,水质最好,山谷中溪水遍布,河川流量丰沛,是西拉木伦河的主要给水区域。保护区属寒温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2-2℃,1月份为-19-24℃,极端最低气温为-45.5℃。7月份为17-21℃,极端最高气温在33℃。保护区内有4个土类,10个亚类,28个土属。其中地带性土壤为灰色森林土和黑钙土,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和沼泽土。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542种,隶属73科272属,其中种子植物529种,隶属65科262属;裸子植物7种,隶属于3科5属;被子植物522种,隶属于62科257属。有脊椎动物223种,隶属5纲26目67科144属。其中兽类32种,隶属于5目13科27属;鸟类173种,隶属于17目45科102属;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雕、大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黑鸢、苍鹰、雀鹰、松雀鹰、秃鹫、大鵟、毛脚鵟、草原雕、鹰雕、猎隼、红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黄爪隼、黑琴鸡、蓑羽鹤、短耳鸮、长耳鸮、纵纹腹小鸮、雕鸮、水獭、猞猁、马鹿、斑羚等28种。
10.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潢源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潢源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74公里,地跨浩来呼热苏木和红山子乡,境内囊括响水、响尾、上湾子I级、上湾子II级四座水电站。该保护区以西拉沐沦河流域的分水岭为界,上溯源水头下至沟门,总面积为45438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0′51″-117°14′40″,北纬42°51′26″-43°00′35″。保护区总面积为4543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3831公顷,缓冲区面积11653公顷,实验区19954公顷。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西辽河干流西拉沐沦河源头区草原、林地、河流、湖泊和沼泽型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
2000年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潢源旗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赤峰市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东缘,南邻七老图山脉北缘,地质构造复杂,全境露出地层,以中生界侏罗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火山岩系为主,次则为古生物界的二迭系、石炭系、志留系和分布广泛的第四系。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地轴东段,处于阴山东西向构造复杂带与大兴安岭北东向构造带交汇部分。区内土壤类型主要有风沙土、黑钙土、草甸土、灰色森林土。本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气候干燥;夏季短促温凉、降水集中,雨热同季;秋季气温骤降,降水明显减少;冬季漫长寒冷,昼夜温差较大,风大,降水少。本区由于海拔较高,大气透明度强,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气温在0-1℃,年平均降水量300-400mm之间。保护区地处西拉沐沦河源头区,境内分布有西辽河一级支流西拉沐沦河及其多条支流,年平均径流量约2.83亿立方米。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根据科学考察结果,将保护区生态系统划分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区现已初步记录到野生维管束植物73科224属358种。其中有药用植物256种,常用中药46种,常用蒙药8种,观赏植物34种,食用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野大豆1种。保护区现已初步查明,有鸟类15目35科83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黑鹳、大鸨两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14种,它们是鸳鸯、秃鹫、大鵟,白尾鹞、红脚隼、红隼、黄爪隼、雀鹰、乌鵰、灰背隼、蓑羽鹤、鵰鸮、花头鸺鹠。属于《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附表所列的物种有四种,即黑鹳、赤颈鸭、绿翅鸭、针尾鸭。保护区有世界受胁鸟类5种:鸿雁、青头潜鸭、乌鵰、黄爪隼、大鸨。属中国红皮书中濒危种的有9种:黑颧、乌鵰、鸿雁、鸳鸯、秃鹫、黑琴鸡、蓑羽鹤、大鸨、鵰鸮。根据我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在潢源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中,有30种是协定中列为保护的鸟类,有60种鸟类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单, 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72%。
潢源自然保护区处于燕北山地、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繁茂,水源丰富是西辽河干流西拉沐沦河源头区及重要水源涵养区,是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和驿站,是大量珍稀物种的重要繁殖区,更是环境演变的敏感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等功能,对保护区及周边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水源供给、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和植被恢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对象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11.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
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位于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乡南部,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棚镇11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55″~117°22′34″,北纬42°27′8″~42°36′23″。保护区南部与河北省交界;东与克什克腾旗芝瑞镇、桦木沟林场毗邻;西与乌兰布统乡相连、北与红山子乡接壤。保护区东西宽28公里,南北长18公里,总面积30089公顷。总面积为30089公顷,其中野鸭湖核心区1772公顷,野鸭湖缓冲区838公顷,沙地云杉核心区面积72公顷,沙地云杉缓冲区32公顷,滦河源核心区2661公顷,滦河源缓冲区1598公顷,吐力根河核心区1931公顷,吐力根河缓冲区977公顷,实验区20229公顷。是一个以保护滦河一级支流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二级支流乌兰公河源头草原、林地、河流、湖泊和沼泽型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级珍稀鸟类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1998年,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分批准成立了“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赤峰市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保护区。
本区大地构造主要由中生代和第三纪的砂岩、砂砾岩、泥岩组成,上覆较薄的第四纪沉积物。受大地构造带的控制,该区地貌类型也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处于大兴安岭南段石质山地、冀北山地七老图山石质山地、蒙古高原多种地貌单元的交错地带。境内最高海拔1869米,最低海拔1412米,平均海拔1640米。该地区属大陆季性风气候,夏季短促温凉,冬季漫长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寒暑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1.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350-400毫米,无霜期60天。保护区地带性土壤为黑钙土。植被是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植物,种类繁多,称之为”五花草塘”,是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肥力较高,农林牧皆宜。发源于保护区南侧的吐力根河是滦河的源头,该河水质较好,多年平均径流量0.372立方米。保护区位于东亚阔叶林与欧亚草原区的过度地带,植被类型复杂。可划分为7个植被型,31个群系。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植被、阔叶林植被、灌丛植被、草原植被、草甸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
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使保护区境内生物多样性复杂多样,保存有众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记录到野生维管植物67科244属464种其中乔木10种、灌木28种,多年生草本植物333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86种。其中有药用植物319种;饲用植物50种,食用植物24种,观赏植物55种。保护区初步查明有15目35科83种鸟,其中国际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2种。世界受胁鸟类有乌鵰、花脸鸭、大鸨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1种,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15种:鸳鸯、疣鼻天鹅、鸢、大鵟、白尾鹞、鹊鹞、红脚隼、红隼、雀鹰、松雀鹰、普通鵟、乌鵰、猎隼、蓑羽鹤、黑琴鸡。属于《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附表所列的鸟类有5种:赤颈鸭、花脸鸭、绿翅鸭、针尾鸭、琵嘴鸭等。属中国红皮书中濒危种的有8种:疣鼻天鹅、乌鵰、鸳鸯、猎隼、黑琴鸡、蓑羽鹤、大鸨。在保护区大鸨、黑琴鸡、蓑羽鹤等珍稀鸟类都较为常见。有57种鸟类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单,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68.7%,分别为小鸊鷉、黑颈鸊鷉、凤头鸊鷉、鸬鹚、苍鹭、赤麻鸭、赤颈鸭、赤膀鸭、花脸鸭、绿翅鸭、绿头鸭、斑嘴鸭、针尾鸭、琵嘴鸭、红头潜鸭、赤嘴潜鸭、白秋沙鸭、斑翅山鹑、雉鸡、黑水鸡、白骨顶、凤头麦鸡、红脚鹬、须浮鸥、白翅浮鸥、岩鸽、山斑鸠、大杜鹃、白腰雨燕、大斑啄木鸟、云雀、家燕、白鹡鸰、黄头鹡鸰、红尾伯劳、灰伯劳、楔尾伯劳、红胁蓝尾鸲、北红尾鸲、白腹鸫、斑鸫、黑眉苇莺、褐柳莺、黄眉柳莺、双斑绿柳莺、白眉姬鹟、银喉长尾山雀、大山雀、煤山雀、灰头鹀、小鹀、黄胸鹀、金翅(雀)、普通朱雀、树麻雀、灰椋鸟、灰喜鹊、喜鹊、渡鸦、达乌里寒鸦。保护区还是自治区的珍稀冷水鱼——细鳞鱼的重要分布地之一。
保护区处于燕山北地、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繁茂,水源丰富,是滦河一级支流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二级支流乌兰公河的源头区级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天然生态屏障,是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和驿站,是大量珍稀物种的重要繁殖区,更是环境演变的敏感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等功能,对保护区级周边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水源供给、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和植被恢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松树山自然保护区
松树山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4′32″~119°32′23″,北纬42°50′04″~43°13′50″。总面积42377公顷,其中核心区14783公顷,缓冲区6805公顷,试验区20789公顷。1999年4月成立旗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6月成立市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12月通过自治区级专家评定。
保护区主要由低山和黄土丘陵组合而成,此地貌区位于大兴安岭隆起带东侧向辽河沉降带的过渡地段,地质构造的下部是属于大兴安岭构造体系中的第四纪堆积物,上覆地层以砾石黄土、马兰黄土为主。保护区气候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6.2℃,无霜期为145天,年有效积温为3059.4℃,年降水量为351毫米,雨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六、七月份,占全年降水的69%,年蒸发量可达2352毫米。本区属于热量丰富地区,年总辐射为131.8千卡/厘米2,地面有效辐射为39千卡/厘米2。保护区土壤类型有主要有棕壤、栗钙土、草甸土、沼泽土及风沙土。流经保护区的河流只有响水河一条,流域面积670公顷,初步统计,保护区内湿地总面积为433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2%。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燕山北部山地汇接地带,植物区系组成较为丰富,据初步统计约有高等植物612种,隶属于109科333属,其中苔藓植物20科40属73种,分别占保护区高等植物科、属、种的18.3%、12.0%、11.9%;蕨类植物4科4属12种,分别占保护区高等植物科、属、种数的3.7%、1.2%、2.0%;种子植物85科289属527种,分别占保护区高等植物科、属、种数的78.0%、86.8%、86.1%,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82科285属522种。保护区有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有10种,分10属9科,均为被子植物,其中二级保护植物有7种,即甘草、文冠果、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桔梗、穿龙薯蓣、手掌参(Gymnadenia conopsea)、芍药。三保护植物3种,即油松、乌丹蒿、山丹。其中乌丹蒿也是保护区所在的科尔沁沙地的特有植物种。保护区内初步查明陆生脊椎动物有224种,分属于25目,63科,129属,其中两栖爬行类动物有15种,隶属于2目6科9属;鸟类183种,隶属于17目45科98属;哺乳类动物26种,隶属于6目12科22属)。属国家重点保护脊椎动物的有5目6科13属27种,均为鸟类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种,即白鹳(Ciconia ciconia)、黑鹳(C. nigra)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s),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4种(详见表4-11)。属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中的有10种,隶属于8目8科8属,其中易危8种,濒危1种,稀有1种。保护区属世界受胁鸟有2种,即鸿雁(Anser cygnoides)和黄爪隼(Falco naumanni)。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脊椎动物名录的有29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1种,隶属于1目1科1属,Ⅱ级保护动物23种,隶属于,隶属于5目6科13属,Ⅲ级保护动物5种,隶属于2目2科2属。
松树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独特,代表性较强,而且处于科尔沁沙地之中,其中的动植物特别是沙地油松对于研究科尔沁沙地植被演变以及科尔沁沙地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潜在的科研价值。
13.小河沿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
小河沿自治区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敖汉旗西部,老哈河中上游,距旗政府所在地新惠镇37公里。保护区地跨四道湾子镇、萨力巴乡、古鲁板蒿乡三个乡镇,西与赤峰市松山区接壤,北与翁牛特旗隔河相望,南与辽宁省建平县毗邻。小河沿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1998年9月,经敖汉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小河沿旗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12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处于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带上,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多低山、丘陵,地势相对低洼平坦,平均海拔550米。夏季雨水集中,冬季干燥少雪,年降雨量344.3毫米。保护区土壤为盐碱化潮土,特别适合芦苇、河柳、苔草等植物的生长。保护区内主要有两条河流经过,其中西辽河一级支流老哈河自西南向东北穿过保护区注入红山水库,年径流量13.5亿立方米,在保护区内长度45.6公里。此外,发源于辽宁省建平县的蚌河也经由敖汉旗境内保护区至东山湾大桥汇入老哈河,蚌河年径流量为5474万立方米,在保护区境内长约5公里。保护区现已查明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56科,169属,263种。植物具有从水生到旱生的水分生态类型。保护区具有水域、沼泽、草地、林地、农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鸟类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种类十分丰富。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是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物种。保护区地处西辽河一级支流老哈河中上游,位于科尔沁沙地的南缘,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宝贵湿地资源。保护区境内具有河流、湖泊、高草丛湿地、河漫滩草丛湿地、疏林灌丛湿地、水浇地等多种景观生态类型,不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与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各种珍稀鸟类的理想家园。保护区有鸟类120种,隶属于16目,37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20种,世界受胁鸟类4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金雕两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黄嘴白鹭、白琵鹭、大天鹅、鸿雁等。另外,在小河沿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所记录的鸟类中,有57种被列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之中,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48%;有17种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之中,占内蒙古自治区属协定保护鸟类的33%。在保护区所记录的植物中,钻天柳、野大豆和甘草被列为自治区和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从保护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和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来看,小河沿湿地鸟类保护区具有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的珍稀性和一定的脆弱性。同时保护区也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它是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型湿地的发展、演替及其生态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另外,保护区作为鸟类迁徙的集散地,是研究鸟类迁飞路线及其机制以及鸟类繁殖习性等其他鸟类生态学等学科的重要基地。
14.内蒙古乌斯吐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乌斯吐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南部沙沼地区。地跨巴彦塔拉镇和门达镇的大合心嘎查,距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府所在地保康镇40公里。南与巴彦乡、门达镇相邻,西与协代苏木接壤,北靠努日木镇,东邻额伦索克苏木,距国道303线25公里。保护区地理坐标:东经123°07′37″-123°25′23″,北纬43°38′23″-43°51′00″。保护区东西长24.5公里,南北宽23.5公里,总面积3382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8296公顷(核心区Ⅰ为4273公顷,核心区Ⅱ为4023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24.5%;缓冲区面积为9366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27.7%;实验区面积为16161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47.8%。
1992年科左中旗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对乌斯吐地区实行禁牧的通知》(左政办发〔92〕100号),加大了对该区域的保护工作,并正式成立乌斯吐自然保护区,2001年12月通辽市人民政府批准该保护区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大地构造位置在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的温都尔庙一翁牛特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敖汉旗复合倾斜。保护区靠近西辽河东西向裂带,地表为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地层所覆盖,其下伏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地层,保护区所在的科左中旗根据各地段发育历史,第四系沉积物结构及地表形态,可分为风积冲积平原、河谷冲积平原等形态类型,保护区属风积冲积平原,并与河谷冲积平原相接。地表成波状起伏,相对高差20至30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自北西往南东方向延伸。上部岩性为上更新系统顾乡屯组冲积黄土状亚砂土和全新系统风积粉细沙。下部岩性为全新系统冲积亚砂土。保护区属风积冲积平原,由于风的作用,形成自西北向东南的垄状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以及沙丘与丘间低湿滩地镶嵌分布的景观。保护区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风沙大且干燥,温差大,降水量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雨热同步;秋季雨少降温快;冬季干冷而漫长。气候干燥多风沙,气温日较差(即气温在一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和年较差大;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初步统计,保护区植物区系共分为16种成分,有维管束植物382种,隶属于63科216属。有脊椎动物205种,分属于21目59科121属,占内蒙古脊椎动物种数(712种)的28.8%。其中两栖类7种(1目4科4属),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3.4%;爬行类9种(2目3科6属),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4.4%;鸟类157种(14目42科90属),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76.6%;哺乳类32种(45目10科21属),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15.6%。
内蒙古乌斯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科尔沁沙地、松辽平原生物多样性、典型性,构筑西辽河流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态体系,发挥其生态效益功能,防止沙尘暴向松辽平原农田灌溉区侵蚀,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5.内蒙古乌旦塔拉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乌旦塔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科左后旗乌旦林场, 地理坐标为东经122°40′50″-122°49′00″,北纬43°02′30″42°57′20″。总面积23471公顷,核心区面积4882.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20.8%。缓冲区面积3865.2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16.5%。实验区面积1472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62.7%。主要保护对象为科尔沁沙地原生植被的森林草原植物群落。
保护区始建于2001年,2001年12月被科左后旗人民政府批准为旗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12月被通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8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现保护区级别为自治区级。
保护区主要地层有太古界,中生界侏罗上统流沙组、白垩系下统嫩江组、新生界第三系统泰康组、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大清沟组、下更新统顾乡屯组、全新统风沙堆积物和现代河流堆积物。地貌主要由垄状沙丘、平缓沙地组成。保护区境内地表水主要为季节性水泡子,位于保护区北部边界上有一条季节性河流。保护区属温带季风森林草原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6℃,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蒸发量900-2000毫米,无霜期145天左右,大风日数在50-70天,春秋两季气候干燥,雨量集中在7-9月份。保护区的土壤分类采用四级分类,即: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333种,隶属于56科191属。其中,蕨类植物2种,隶属1科1属,裸子植物2种,隶属于1科1属,被子植物329种,隶属54科189属。保护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甘草、 芍药和麻黄。保护区有脊椎动物148种,隶属17目50科79属,其中两栖纲6种,隶属1目4科4属;爬行纲8种,隶属2目4科6属;鸟纲103种,隶属11目32科63属;哺乳纲31种,隶属4目10科6属。保护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雕和大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松雀鹰、秃鹫、雀鹰、(黑)鸢、苍鹰、大鵟、草原雕、白肩雕、燕隼、灰背隼、红隼、红脚隼、猎隼、蓑羽鹤、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雕鸮、豹猫和猞猁等20种。
乌旦塔拉自然保护区森林、灌丛、草地、沙地等多样的自然景观秀丽迷人,是非常优越的旅游资源。保护区内的森林、灌丛、草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功效,而且在遏止沙地南侵,减缓农田、牧场的土地沙化,保护着当地群众的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乌旦塔拉自然保护区是科尔沁沙地中保存面积较大的原生温带阔叶落叶林,又是科尔沁沙地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其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物和动物区系在科尔沁沙地也极具代表性,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在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且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6.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
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东南部,行政区域地跨道老杜苏木、额格其牧场、前德门苏木、巴颜芒哈林场。保护区东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本旗道老杜苏木的道老杜嘎查和科左中旗,西、南两侧都与道老杜苏木的荷叶花嘎查和北宝力皋嘎查相邻,北部与本旗的前德门苏木的沙尔塔拉嘎查和前德门嘎查毗邻。保护区距扎鲁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鲁北镇约40公里。该保护区东西宽33公里,南北长41公里,总面积为52823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4´37″-121°38´18″,北纬44°17´49″-44°39´36″。2000年被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有高等植物419种,隶属64科230属,其中裸子植物1种,隶属1科1属;被子植物418种,隶属63科229属。根据植被分类系统和各级分类单位的划分标准,将保护区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4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12个群系组,17个群系。经调查确定,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20种,分属于23目60科125属,占内蒙古脊椎动物种数(712种)的31.04%,其中,两栖类4种(1目2科2属),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1.8%;爬行类11种(1目4科5属),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5.0%;兽类有36种(5目11科24属),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16.7%;鸟类169种(16目43科94属),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76.5%。
内蒙古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东南侧,是大兴安岭南段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重要的蓄洪区。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鹤类、鹳类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为宗旨,以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泄洪为目的,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本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包括了河流、湖泊、苇塘、草甸、沼泽(盐泽)、林地(灌木林地)、沙地等多样生态系统,这些多样的生态系统为诸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栖息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在内蒙古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保护区的特殊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形地貌确定了保护区是大兴安岭南段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重要的蓄洪区,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湿地之一。
17.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
罕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主脉,地处大兴安岭向科尔沁草原过度的隆起带上,北靠绵绵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西依蒙古高原与锡林郭勒草原,东南与科尔沁草原毗邻;南面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科尔沁沙地。保护区在通辽市扎鲁特旗西北部,距扎鲁污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鲁北镇135公里,距霍林郭市40公里。北与阿日坤都楞镇接壤,东与阿日坤都楞镇及巴雅尔图胡硕镇相连,南与格日朝鲁苏木毗邻,西与格日朝鲁苏木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交界。罕山自然保护区根据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约各占三分之一。
保护区始建于1960年,2000年9月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南北长约48公里,东西宽约37公里,总面积147万亩。有林面积81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73万亩、人工林面积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5%。保护区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有大小河流10佘条。主要有霍林河(嫩江一级支流)、阿日坤都楞河(霍林河一级支流)、及达勒尔河(辽河水系)。发源于保护区的霍林河是西辽平原沙地干旱区至今尚未发生断流的重要河流。她接连注入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极度脆弱的科尔沁沙地广大地区。霍林河水资源状况及特殊生态区位及生态功能影响和决定三处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走向。
保护区最低海拔为800米,平均海拔1120米,高逾千米的山峰十余座,其中最高峰为吞特尔峰,海拔1444. 2米。保护区山泉密布,涌水稳定,常年不断,形成了上述河流的源头。保护区内山泉尤以“神泉”最为奇特,其泉水呈淡乳白色,清凉可口,经吉林省地质实验测试研究所化验,泉水纯洁无菌,水质优良,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常量元素和13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保护区西面与蒙古高原草原相连,北接针叶林区,南与东亚夏绿阔叶林区为邻,因此,采自各区系成分在此渗透交汇,植物种类丰富,成为研究植物区系历史的一个代表性地段。保护区内生物物种十分丰富,据调查统计,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79科,311属,613种、9变种、1变型,其中,野大豆、草麻黄等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共22目,50科,160种。其中有大量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是大兴安岭动物群落和东部草原动物群落的明显分界线。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为大鸨和金雕。国家II级保护动物24种,保护区林木种类较为丰富,其中乔木种类近20种,主要有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栎等,它们是组成该地区天然森林植被的优势种或建群种,伴生种类主要有糠椴、五角枫 ,黄榆等;落叶松及杨树为主要的人工造林树种,灌木种类近30种。保护区是一个难得的野生物种资源基因库,也是一处天然的动植物园和理想的科研、宣教基地。
保护区拥有通辽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次生林,是自治区十一大片自然次生林区之一,是通辽市乃至科尔沁地区的生态屏障。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使这一区域构成了集完整性、自然性、典型性和多样性于一体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效十分显著。
18.内蒙古准格尔旗哺乳动物化石地质遗迹保护区
内蒙古准格尔旗哺乳动物化石地质遗迹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保护区由三个分区组成,分别隶属于准格尔旗布尔陶亥、神树沟、大路峁,面积共计1739ha。其中我布尔陶亥苏木境内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9′00″-111°01′00″,北纬:39°56′00″-39°58′00″。主要保护对象为区内新近系中所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此外,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中能反映其生活时代和埋藏时代的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学等方面的各种沉积标志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
1999年6月30日准格尔旗人民政府以“准政发[1999]60号文”批准建立内蒙古准格尔旗哺乳动物化石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2001年8月7日伊克昭盟行政公署(现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申报建立“内蒙古准格尔旗古哺乳动物化石地质遗迹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自治区政府于2003年7月14日以内政字[2003]111号文批准建立。保护区面积17.39㎞²。其中布尔陶亥分区10.45㎞²、神树沟分区2.56㎞²、大路峁分区4.38㎞²。
准格尔旗地处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边缘。准格尔旗哺乳动物化石的地质遗迹分布区出露的地层以中、新界为主,自下而上分别为:中生界三叠系列刘家沟组、和尚组、二马营组、延长组;侏罗系富线组、延安组、直罗组以及白垩系伊金霍洛组和东胜组;新生界新近系和第四系。哺乳动物化石地质遗迹就赋存在新近系地层中。依据分布的密集程度重点对布尔陶亥分区内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保护性的采集,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专家坚定,已定出包括鼠兔、美洲獾、鼬鬣狗、巨恐鬣狗、环齿三趾马、安氏大唇犀、羚羊、萨摩兽等哺乳动物化石8个属种。这一发现丰富了准格尔旗哺乳类动物化石的类型。
内蒙古准格尔旗哺乳动物化石地质遗迹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鄂尔多斯市东源,该区作为我市唯一的化石之都,对于推动准格尔旗这一内蒙古金三角地带科学普及和旅游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有重大意义。
19.西鄂尔多斯毛盖图藏锦鸡儿自然保护区
西鄂尔多斯毛盖图藏锦鸡儿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鄂托克旗境内,地跨布拉格和毛盖图两苏木,距旗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保护区东临毛盖图苏木的乌兰呼舒嘎查和阿日赖嘎查的部分区域,南接敖勒召其镇,西以214省道为界,北与鄂托克旗毗邻。地理坐标:北纬:38°15′-38°39′;东经107°13′-107°35′,东西宽32公里,南北长45公里,总面积8324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西鄂尔多斯藏锦鸡儿-半灌木草原化荒漠的植被类群;藏锦鸡儿-旱生禾草草原化荒漠的植被类群;藏锦鸡儿草原化荒漠生境中栖息的野生动物类群。
保护区地质构造体系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貌特征主要以缓慢起伏的波状高原,剥蚀洼地和湖泊等组成。保护区地理位置处于荒漠草原想荒漠过渡地带,气候处于暖温带的北端,在地形地貌,水分,热量,植被类型和成土母质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了本地区土壤形态和发生特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特征,形成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土壤。地带性有棕钙土,非地带性有风沙土,盐土。保护区深居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中纬度,距离遥远,有海上来的暖湿气流不易吹入本境。保护区冬长夏短,春迟秋早,干旱少雨,风大沙大,蒸发强烈,日光充足,冬寒夏热,降雨集中在夏秋。据统计,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34种,隶属于37科100属,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1科1属2种,被子植物35科98属131种。据调查,有脊椎动物125种,隶属于21目43科75属。其中两栖类1目1科2种,爬行类2目4科9种,鸟类13目29科91种,兽类5目9科23种。
内蒙古西鄂尔多斯毛盖图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保护西鄂尔多斯藏锦鸡儿草原化荒漠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存人类自然遗产,拯牧区内的天然植被类群和栖息的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恢复。通过保护区的建立,为研究西鄂尔多斯藏锦鸡儿草原化荒漠植被群粪自然演变规律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供条件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自然环境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也为向社会提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宜传自然保护提理想想的场所。最终达到协调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和生产经营三者的关系.在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管理的基础上.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及旅游等事业进步和发展。
20.都斯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自治区都斯图河自然保护区行政隶属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包乐浩晓镇、查布苏木部分区域;其保护区四至界线为:北与本旗的阿尔巴斯苏木、新召苏木相连,东与本旗的察汗淖尔苏木、乌兰镇、苏米图苏木、鄂尔和图苏木毗邻,南与本市的鄂托克前旗接壤,西与乌海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陶乐县隔河相望(黄河);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4′—107°58′,北纬38°46′—39°00′;保护区东西最长50公里,南北最宽23.5公里,总面积3800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1.保护荒漠草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及该河流湿地周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