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邵宾纳剧院,“一座与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和电影对话的实验室,拥有源源不断创造新的戏剧语言的能力。”虽然成立至今才逾55年,柏林邵宾纳剧院已因作品中的政治性、艺术性和创造性闻名于世,成为了当代、实验、国际化剧场的代名词。
先来一组剧照镇楼
《理查三世》-欧斯特玛雅
Richard III-Thomas Ostermeier
《阴影》(欧律狄刻说)-凯蒂·米歇尔
Shadow(Eurydice Speaks)-Katie Mitchell
《愤世嫉俗》-伊万·冯·霍夫
The Misanthrope-Ivo van Hove
《罗密欧和朱丽叶》-拉尔斯·艾丁格
Romeo and Juliet-Lars Eidinger
《我宁愿因戈雅而失眠,而不是其他什么混蛋》-罗德里格·加西亚
I’d rather Goya robbed me of sleep than some arsehole
-Rodrigo Garci a
《俄狄浦斯王》-罗密欧·卡斯特鲁奇
Oedipus Tyrann-Romeo Castellucci
《帝国》-麦洛·劳
Empire-Milo Rau
《心灵的焦灼》-西蒙·迈克伯尼
Beware of Pity-Simon McBurney
《局外人》--菲利普·普罗伊斯
The Stranger-Philipp Preuss
这就是孕育上面作品的柏林邵宾纳剧院
柏林邵宾纳剧院成立于1962年,现坐落于列宁广场,因此国内也将该剧院介绍成“柏林列宁广场剧院”。邵宾纳剧院成立的背景,与60年代德国左翼学生运动息息相关。其目的可见一斑,“在明晰的左翼政治观点下,一所具有社会性和批判性的剧院”。
奠基者——彼得·斯坦因彼得·斯坦因
回顾其短暂而辉煌的剧院史,不得不提到两位关键性人物——70年代著名德国戏剧导演彼得·斯坦因(Peter Stein)以及90年代末入职的新一代欧斯特玛雅(Thomas Ostermeier)。
前者将籍籍无名的邵宾纳剧院,由边缘化引入了德国戏剧的核心地带;后者则将处于时代前沿的德国戏剧推向了全世界。
欧斯特玛雅
为了提高城市柏林在戏剧竞争中的文化声誉,官方邀请戏剧导演彼得·斯坦因及其团队入驻柏林邵宾纳剧院。彼得·斯坦因早已对当时官僚化、等级制的德国戏剧业非常不满,便进行了包括改革上层结构、重定剧目标准在内的大胆改革。
彼得·斯坦因领导下的柏林邵宾纳剧院,朝着前瞻性和民主化的方向不断前行,在竞争激烈的德国剧院中脱颖而出。
灵魂人物——欧斯特玛雅《伯恩哈迪教授》-欧斯特玛雅
Professor Bernhardi-Thomas Ostermeier
90年代末,柏林邵宾纳剧院迎来了年仅三十一岁的剧团总监、戏剧导演——欧斯特玛雅。在此之前,欧斯特玛雅与新一代的英国剧作家们联系紧密,邀请他们来德国,并上演他们的作品,这些人中就包括萨拉·凯恩、马克·拉文希尔。用一个无名小卒掌管传奇的邵宾纳,外界对此打趣道“就算是场灾难,也是头等大事。”
聪明的欧斯特玛雅深知过渡时期的风险性,便邀请德国著名舞蹈家萨莎·华尔兹及其舞蹈团队常驻邵宾纳剧院。一来,萨莎·华尔兹的知名度和作品水准可以维持邵宾纳的声誉,继续吸引观众。有数据表明,舞团的加入使得观众量增长了百分之十四。二来,这段稳定的过渡期让欧斯特玛雅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