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红在制茶中。记者 杨顺丕 摄
记者 秦卫飞
编者按:日前,由省总工会举办的第二届“荆楚工匠”授称仪式在武汉举行,我州5名工匠获此称号,涵盖制茶、根雕、手工织锦、漆艺等技术门类。即日起,恩施日报推出系列文章,带你走进他们的匠心世界。
“作为一名执着的茶人,在以后的时光里,我会与茶同生、同醒,同呼吸、共命运,永葆‘冷后浑’的巅峰符号。”12月4日,在第二届“荆楚工匠”授称仪式上,利川市飞强茶业首席制茶师邱建红荣耀登台。作为5个典型发言之一,他是唯一的民营企业和茶叶代表。
今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东湖会晤”茶叙用茶利川红“冷后浑”,就出自邱建红之手。
作为飞强公司首席制茶师,30年里,邱建红痴迷于茶,专注于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1997年,邱建红从利川市茶叶公司下岗后来到茶乡利川市毛坝镇,痴迷于茶叶的他,放不下老本行,作为原始持股人加入飞强茶业公司。但是,由于飞强公司生产中低档茶,经济效益差,公司几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2009年,邱建红和公司科研团队从10多个品种中,选定本地优良茶种“冷后浑”开始攻关,研究“冷后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环境,采回鲜叶用各种方法反复加工试验。
“累过,苦过,痛哭过。”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邱建红面色凝重。没有白天黑夜,常常从车间走出来时变成了全身沾满茶毫的“白人”,面对冷嘲热讽,他坚持走自己的路。每年的3月下旬至6月底,他大部分时间都扎在车间,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最长的一次连续10天待在生产车间,累了、困了随便躺一会儿,饿了随便吃一口。
从2012年开始,邱建红开始改良红茶工艺,用芽茶尝试做高端红茶,逐步调整制作工艺,融合了其他红茶加工技艺,还巧妙加入绿茶的一些工艺。当这一款毫尖红茶出现的时候,惊呆了同行和爱茶者:红茶还能是这样的?在这期间,他改进了传统萎凋工艺,发明了专用萎凋槽,提高了红茶产品品质的稳定性;独立设计红茶加工先进工艺,经过反复试验证明操作简单,可行有效,突破了红茶萎凋不均的技术难题。2013年9月,邱建红制作的“星斗山”牌“天赐·冷后浑”利川红荣获中国茶叶学会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今年4月9日,邱建红接到通知说有重要接待任务,制作“星斗山·利川红”系列中的顶级品牌“天赐·冷后浑”两公斤备用。他立即召集公司的采茶能手,换上统一的工装,驱车来到地处毛坝镇楠木村的公司生态有机茶园,在200亩“冷后浑”茶园中按标准采摘了24.35公斤原料茶。晚上6点,他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和帽子,开始工作。在特制的萎凋槽内萎凋6个半小时,小机械揉捻1小时;发酵7小时25分钟;毛火烘干15分钟,摊凉两小时,再烘10分钟,摊凉,低温烘烤半小时。精选后提香,低温提香的次数增加4遍,然后装袋封存。
东湖茶叙后,四面八方的订单纷至沓来,“天赐·冷后浑”成为高端红茶品牌中的紧俏货。如今,在利川市特别是毛坝镇,因茶而红、因茶而富的事举不胜举。1亩茶一般可收入5000元,最高可收入15000多元。毛坝镇全镇年产茶1.6万吨,产值达6.5亿元。2017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1元,70%的收入来自茶叶产业。近两年,全镇9个重点贫困村有6个因发展茶产业而脱贫。
作者:杨顺丕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