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消息,暑期旅游旺季将至,为持续提升旅游景区基本服务,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北京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消息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受到网友关注。
澎湃新闻注意到,此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曾相继发布消息,除部分重点景区、热门景区和文旅场馆外,其余景区、文旅场馆等都取消了实名预约。这在当时引发了对旅游景区实名预约是否应该取消的探讨,有媒体呼吁,“景区取消实名预约,该全面推进了。”
预约制推出的初衷,是为了限制客流量、提升游客体验,然而随着各地景区纷纷采取实名预约,不顾及现实情况,反而给游客带来了并不友好的体验,也让实名预约多被诟病。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总体上来讲,当前旅游景区景点、度假区和文博场馆,并没有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景区景点、度假区、文博场馆是不需要预约的,但对于头部热点的景区景点、文博场馆又是需要预约的。“还是要在详细评估的基础上,不要‘一刀切’。即使预约也要精细化,把最大的方便让给老百姓。”
取消实名预约,游客看法不一
此前,针对“是否支持景区取消实名预约”,澎湃新闻通过采访了解到,游客们的看法并不相同。
作为旅行爱好者,上海的李小姐认为,实名预约流程繁琐,造成了资源挤兑,甚至存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的嫌疑,让游客体验感下降。“现在,江浙沪很多地方都回归到免约免登记免刷证直接进的状态。”
新疆的宋小姐表示,景区景点实名预约流程让她觉得比较有序,可以控制流量,人多就可以选择避开,但对老年人来说似乎不太友好。如果能线上预约和线下购票相结合,对游客来说会更方便。
同样,上海的李先生也提到,“保留热门景区、文博场所的预约参观制度是有必要的,因为人太多了。”但其建议,最好能增加预约参观人数数量,延长开闭馆时间。
采访中,也有游客表达了对实名预约取消后可能会出现“黄牛”的担忧。
不要为了预约而预约,出发点应是方便游客游览
戴斌直言,“景区景点、文博场馆都应该让游客方便游览,方便的游览和体验是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要不断提高观众和游客的满意度。现在的预约是‘一刀切’的,所有都要预约,不管是不是到了饱和,是不是热门景点,某种程度上是为预约而预约。”
“预约是什么?预约是为了让游客方便,减少游客等待排队的时间。现在很多景区不管有没有供不应求,都要预约。”戴斌分析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是必要的,非预约不旅游,但现在生活恢复常态化了,假如我就想去北海公园看一看,转一转,走过门口进去不可以吗?这是一个问题。大的前提是不管预约还是不预约,都是为了提高广大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叶凌波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介绍,景区预约,来自《旅游法》第四十五条,是一种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防止景区接待旅游者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的方法。“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后,许多景区都将预约制度升级为实名制,可以在疫情发生时迅速确认风险人群,实现精准防控。从这一点看,随着疫情防控的降级,旅游景区实名预约的前提其实已不存在。”
澎湃新闻注意到,早在去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就发布了通知,要求“推动旅游景区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优化预约措施,实施科学管理,不搞一刀切,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最大限度满足广大游客参观游览需求”。
需要预约的景区景点更应该做到精细化、人性化
戴斌分析指出,要根据每家企业自身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位置,如在北京故宫、国博这些热门景点,本身每天多少量是有限的,不预约来了以后进不去不划算,就需要预约。如果是另外一家景区,可能平常也没多少人,到门口说没预约就不让进,就失去意义了。“不管是预约还是不预约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管制宜,而不是简单回答说,预约好还是预约不好。”
同时,戴斌还指出,当前需要预约的景区景点、文博场馆更应该做到精细化、人性化,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做不同的预约很有必要。比如可以根据是团队还是散客,来自海外还是海内来调整预约频率。
戴斌举例,“有的海外游客,可能需要提前3个月规划行程,但现在一些热门景点只能提前一周预约,由于没办法提前安排行程,只能不来了。所以针对海外游客的预约也可以精细化调整,比如实时向海外公布流量,提前3个月放票等。但提前3个月放票,还需要考虑会不会出现黄牛票,所以这是一整套的系统。”
叶凌波亦表示,对于承载力严重不足的热门景区、网红景区,以及文物保护等级高的文博场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自然保护区、游览空间比较有限的古典园林、主题博物馆等,实名预约流程需要继续坚持下去。其认为,应在预约模式、程序和技术支撑等细节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