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与安一路
北戴河安一路的命名,可追溯至1919年。那一年,8月10日,由朱启钤联合在北戴河的中国知名人士成立的北戴河海滨地方自治公益会,朱启钤为会长,其宗旨是保护主权,规划市政,兴办公益事业,代行避暑区地方行政事宜。当年,公益会制定的北戴河街区道路规划,安字序列道路渐次修建,规定海宁路以东至刘庄南北走向的四条道路,皆以安字命名,即安一路至安四路。
上面提到的朱启钤,是北洋政府官员,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国、日伪、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堪称传奇。朱启钤不仅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政治家,还是声名远播的实业家、古建筑学家和工艺美术家。北戴河疗养区的开发,朱启钤功不可没。说到朱启钤创办北京第一家公园,当年的中央公园,老北京依旧津津乐道。如今,这座更名中山公园的中央公园,在北京有不可替代的政治地位。他还创办中国第一座博物馆,也就是1946年与故宫博物馆合并的古物陈列所。其时,为民国,故宫博物院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朱启钤
在北戴河,安一路是一条相对幽静的小路,不宽,可行两辆汽车,马路两侧仅剩的狭窄空地辟为绿化带,所以,连人行道也没有空间设置。安一路也不长,两侧数家宾馆,几家小店,倒是在南端,有一幢废弃的谢卫楼别墅,倘若细细端详,倒也是能发现一些历史的点滴,流淌进宽广的海洋里。
寻找中国作协创作之家
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坐落在安一路中间偏北,明黄色系的建筑特别抢眼。记得多年前第一次来创作之家时,从北戴河火车站出来,告诉出租车司机,我要去安一路9号中国作协创作之家,司机竟然说不知道这个地方。到了门口,司机说,你瞧瞧,你说的9号在哪儿?我仔细看了,大门两侧墙上果然没有门牌号码,镌有“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的黑色大理石嵌在墙壁上,可就是没有九号的门牌。可是,报到的通知上明明写着安一路九号啊。司机笑笑,把车开走了。虽然顺利到达目的地,但我依旧对安一路9号耿耿于怀。当晚,我去海边散步,沿着安一路从北向南走,没走几步,就发现毗邻创作之家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疗养院大墙上,居然赫然挂着“安一路9号”。我顿时释然,看来,创作之家生来没有门牌号,和全国总工会共享一个号码。
创作之家面积不大,房间也不多,每期能够接待的会员就在30人左右。因为不对外开放,院子里就显清静。这回来,发现一号楼正门外多了一块硕大的大理石铭牌,上镌巴金手书“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一号楼底层走廊两侧,是现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一些作家照片,他们堪称中国文坛巨星,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曹禺、老舍、夏衍……他们的表情和姿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的文学高度和走向。
中国作协创作之家内景
在二号楼前,植有两棵核桃树,很高,树梢几乎越过楼顶。远眺是一棵树,近看才发现其实是两棵,它们栽种的地方挨得太近,不分彼此,枝繁叶茂,树梢垂地,弯成一柄天然的遮阳伞。树荫下,置桌椅若干,最适宜黄昏小坐,聊天或者喝茶,如果是有月的夜晚,是赏月的好去处,透过树叶的间隙,月光安静地照进来,有一种静态的妩媚。
在北戴河,我天天与两棵核桃树相遇,有机会近距离细察其果实,外形果然坚硬,有单独挂枝,也有数棵相连一起结果的。初秋的核桃,呈青色,正在成熟过程中。见核桃树一天数次,就有了感情。一天,从海边回来,汗湿透衣衫,我钻进树荫,在树下小坐片刻,顿时凉爽,仰头看时,发现其中一颗核桃已经开裂,等再成熟些,它是否就该掉下来?凡事都与自然植物的生长一样,瓜熟蒂落,是最好的结局。由核桃联想到观事做人。一个人,如果拥有坚强的性格,又有柔软的内心,看世事起落,遇人生挫折就会坚韧而从容。
遇见王蒙邓友梅的几率挺高
一日傍晚,正准备去海滩,在院子遇邓友梅先生。邓先生年逾八十,虽拄一根手杖,但看上去精神矍烁。我一直觉得,邓先生作品的数量不是太多,但每篇的质量都很高。我提出与邓先生合一个影,他很愉快地答应,我将手机递给邓夫人,请她按一下快门,邓夫人边拍边和我聊天,得知我来自杭州,就称赞杭州是天堂。
上次来北戴河是九月,创作之家的于主任很遗憾地告诉大家,王蒙先生刚离开。这次却遇见了。王蒙先生住地与创作之家隔一条窄窄的安一路,是一幢独立的平房,也有一个院子。王蒙要比邓友梅稍年轻几岁,身体看上去很硬朗,从最近几年不断读到他的新作来看,他一直笔耕不辍。王蒙也在大院餐厅吃饭,用餐时分,会遇到他,对于大家发自内心的问候,他总是以点头回应。偶尔,我晚餐后在大院散步,也能透过铁门,看见王蒙在对面的小院子里走路,他以倒走为主,院子不大,于是就来回走。更有意思的是,某日晚,我居然在街上与王蒙不期而遇,这位个子不高的老先生走在人群里,真是一点也不起眼。我忽然有一点点小小的怅然,满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有多少人能够认出这位长者就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的作者。我没有与王蒙先生打招呼,目送他远去,消失在夜色中。或许,这就是中国文学的现状。
王蒙
邓友梅
在创作之家阅览室,有几十个书柜,专门存放会员的签名书籍,其中,王蒙的著作单独占据了一个书柜,著作等身,说的大约就是王蒙这样的作家吧。王蒙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在北戴河创作或者构思的。
书店有点冷,但依然是香的
在北戴河期间,我特意去了一趟书店,发现这间不大的书店,虽然挂着我们熟悉的“新华书店”招牌,但其装修风格,已经完全与普通的新华书店大相径庭,精致而幽雅。再仔细一看,这家书店另有一名——岛上书店。书店不大,分上下两层,书也不算太多,但足够读书人取一本书,安静地坐上片刻。店内顾客不过三五人,而且大多是翻阅者。书店主人独自坐在另一侧,一间叫做“岛上时光”的咖啡屋里,房间敞开,主要是供应咖啡。无论是“岛上书店”还是“岛上时光”,看上去生意清淡。夏季是北戴河旅游旺季,旺季尚且如此,如果是淡季呢?显然,这间实体书店的经营是惨淡的。然而,在北戴河这样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间书店,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北戴河的新华书店
我联想起在南戴河,有一座建在海滩上的图书馆突然一夜之间窜红,有人将它称作是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进入图书馆需要踩过数百米的沙子。一时,趋之若鹜,大量游人涌向这座大海边的图书馆。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不过是为了一睹这座传说中的图书馆,留一个影,就悄然离去。其实,这座图书馆是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从它的地理位置来看,这是一座面朝大海的图书馆,独自伫立在空旷的沙滩。或许,设计师深得博尔赫斯的精髓:“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但是,当慕名而来的读者,只是为了一张留影,那么这座图书馆的存在,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尽管它很热闹。当然,无论图书馆主人出于何种考虑,在面向大海的沙滩上,有这样一座图书馆,终究是一件赏心乐事。于是,当我身处北戴河城区的这间普通而且顾客寥落的岛上书店时,突然,就对这位书店主人和那位图书馆的主人产生由衷的敬意。因为他们的坚持,让这座北方滨海小城留有些许书香。
在通往二楼楼梯口栏杆上,有一部王蒙的新作《这边风景》。与其他陈列在书架上的书相比,这本书虽然特意搁在这个醒目的位置,但依旧显得有些孤独。
题图:安一路9号中国作协创作之家的主楼。 图片新浪博客 新华社 东方IC 蚂蜂窝网 图片编辑:项建英
组稿、编辑:伍斌 邮箱:wbb037@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