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6月26日电(记者刘洪明、张兆基)6月25日清晨,阳光洒满拉萨火车站,身着节日盛装的群众代表有序通过安检、上车。进入站台,熟悉的歌曲《天路》在耳边萦绕:“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一辆绿色涂装的CR200J型复兴号动车组静候站台旁,劳动模范代表、干部代表、中国中铁的设计与参建者、沿线群众代表,纷纷绕着车头合影留念,兴奋与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即将开行的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15年前,这座车站伴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投入使用,2014年拉萨至日喀则铁路通车。如今,它又一次见证了西藏铁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
10时30分,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动车组缓缓驶出车站,奔向435公里外的“雪域江南”林芝。
这是复兴号动车组在西藏的首次亮相,也标志着复兴号列车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
坐在车上,车窗外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
拉萨柳梧新区的高楼大厦快速从窗外闪过,取而代之的是盛夏田园景象。列车驶出嘎拉山隧道,进入山南市贡嘎县境内,机场、高等级公路、火车轨道,窗外一幅现代化立体交通图映入眼帘。
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雅鲁藏布江上(6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记者在沿途多个车站周边看到,花草树木迎风摇曳。中铁二局五公司项目部栽种的20公里沙柳,组成铁路沿线生态护坡;建设扎囊车站时,施工场地原有的15000余棵树被中铁九局六公司投入巨资进行了移植,待车站建成后又移植回来,还在场地周边播种草籽,助力生态保护和恢复。
据了解,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十分注重环境保护,采用弃渣科学处置、生态综合修复等技术措施,有效保护了青山绿水。西藏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环保工程师王玉民说,拉林铁路环保投资约12亿元,高于同期建设的铁路。
坐在车内,科技感“爆棚”。记者看到,车顶淡蓝色灯带装饰了白云图案,与窗外碧空白云相映成趣。与其他复兴号列车不同,驰骋高原的复兴号运用一体化不间断自动供氧技术,车顶通风口装有弥散式供氧设备,车窗玻璃是专门加入了一层防紫外线的4层玻璃。
这是复兴号内景(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来自山南市贡嘎县杰德秀镇杰德秀村的巴珠,今年68岁,他一会儿从车窗眼望高山峡谷,一会儿摸摸车内现代化设施,这是他头一次坐火车。“复兴号和牛车比起来,像是在飞翔。”他笑着说。
列车飞驰,穿山跨江、桥隧相连,依然平稳顺畅。拉林铁路全线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建成47座隧道、121座桥梁。这也是13万建设者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创造的奇迹。
3小时29分后,列车到达林芝火车站。电气化输电设备高悬轨道上空,在远处雪山青松映照下尤为壮观。
这是乘坐复兴号的乘客(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作为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中铁电气化局创新研发隧道内移动式作业平台车等多项新技术、新设备,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据中国中车株机公司副总工程师樊运新介绍,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160公里,采用2动8拖编组型式,并可具备扩展到12拖的能力,运用全球首创的“内燃+电力”双动力的牵引模式,可实现全程牵引顺畅不换车,多项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持续擦亮了“复兴号”国家名片,展示了“中国创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是我国在铁路装备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由需求牵引取得的最新成果。
这是一张拼版资料照片,左上图:拉林铁路嘎拉山隧道顺利贯通,为全线铺架迎来了开门红。这是中铁十一局施工人员庆祝嘎拉山隧道工程贯通现场(2018年4月7日摄);左下图:中铁十七局的工人往炮孔内填装炮泥(2016年5月16日摄);右上图:中铁十一局技术人员检查嘎拉山隧道围岩(2018年4月7日摄);右下图:这是拉林铁路巴玉隧道进口,安全监督员指挥运输车辆驶出隧道(2016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雪域高原正式进入了复兴号时代。
专家认为,公路、铁路、民航等立体交通已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拉林铁路将极大发挥铁路沿线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任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