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来临前,“巴铁一号”被转移到一块无人的空地上。车身布满灰尘和水渍,曾经的“明星”不再光鲜。
“转移”之前,它待在离秦皇岛北戴河火车站出口不远的富民路上,是游客抵达这里后能最快到达的“景点”。
人们拿出手机,手比“剪刀”,和“巴铁一号”合影。“第一眼还以为看见未来了。”一位游客指着“巴铁一号”,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它拥有蓝色的烤漆车身和流线型的车头,上半身悬空,下半身由两侧的白色钢壳支撑,像一只挥舞双鳍的鳐鱼。外行人也一眼就能明白设计者意图——上面搭载乘客,下方容车辆穿行。
游客的喧闹声压不过拆除巴铁的噪音。
电锯摩擦着减速带,现场蓝烟弥散,原来凹陷的轨道几乎被破坏殆尽。工人不停地向轨道里铺沥青,压路机紧跟其后。
“赶快拍,过几天这个景点就没了,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树个牌子,写上‘巴铁遗址’。”距离拆除作业点不远处,路边家电维修店里的大爷调侃道 。
这位老人依旧记得2016年8月2日“巴铁一号”启动路面“测试”的那天——阴天,湛蓝色的“巴铁一号”戴着红花,像个“新郎官儿”,用1分多钟时间走完了200多米的路程。“轰隆隆的,几百米外都能听得见,中途不知道怎么的还停了一下。”
在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50大发明”之后的7年里,巴铁“风驰电掣”,却离人们“想象中的未来”越来越远。
“这并不是什么颠覆性发明”
在启动路面“测试”前,巴铁的种种信息早就为杨涛所知。
杨涛是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职业素养驱使他记下了巴铁宣传视频里的相关参数。研究完后,他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就是在骗人”。
新闻中反复提起的“美国《时代》杂志”、“中国原创重大发明”等要点,让杨涛有些气愤:“这不是丢中国人的脸吗?”
妻子怕他得罪人,但杨涛还是决定写篇文章,批评巴铁的设计不符合交通安全的起码要求。
他的质疑首先针对巴铁的“块头儿”。根据巴铁宣传视频提供的数据,巴铁的总高度是4.5米,下层小汽车通行高度为2.1米 。
在杨涛看来,巴铁本身超高了,而2.1米的下方净空高度会对司机的心理和视野带来极大的影响。
“这个高度只满足时速5公里以下的车库高度要求。在50~60公里的巴铁设计时速下,没有哪个小轿车司机敢开车穿过去。”
这位交通工程专家指出,根据国内外设计规范,非机动车道路的净空高度都要达到3.5米以上,何况机动车。“对5座及以上的机动车来说就更不靠谱了。”
对坐在上方的乘客来说,巴铁也难说得上安全。
杨涛做过一道计算题:巴铁用于承载乘客的空间面积约为350平方米。每个人的使用面积在0.5平方米左右,巴铁最多可承载600~700人,很难满足其“容纳1200~1400名乘客”的初衷。
他“退一步”说, 就算只有600人,车体也接近40吨。“在悬空3米的情况下, 仅靠两侧很薄的车体钢壳支撑,在时速30公里以上车速行驶中的动载冲击下,几乎无法保证车辆结构的安全稳定。”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教授张建武觉得这些问题并非无解,因为“技术并不深奥”。
7年前,张建武带着团队,为巴铁的前身“立体快巴”项目做了一份可行性分析报告。
此后,这份报告经常出现在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赢凯来”)“借贷咨询与服务”项目的宣传中。该公司与巴铁所属的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皆由一人控股。
张建武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自己从来不认为巴铁是什么颠覆性的交通工具,“它算是一种轨道交通,采用电力驱动,概念和动车差不多。”
2016年8月,张建武在网上看了“巴铁启动路面测试”的照片,感觉有些失望。
在他看来,那根本就不是“测试”,只能算“演示”。“一个模型,把概念具象化罢了,感觉像用手推着跑。”
张建武所说的“测试”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巴铁已经做好正式应用的准备,专业的指标都达到实际要求。
从“演示”到“测试”, 技术上仍旧要“走一段路”。
张建武开出的一剂“药”是“车身改成铝合金”,用来解决车体结构和轻量化的问题。因为巴铁很重,如果把重量压在16个轮子上,“轮压很大”“功率能耗很大”“噪声很大”。
另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出现在巴铁的驱动装置上。
张建武说,巴铁要实现转弯,不能使用高铁下方的转向架,“因为它太宽了”。
他的方案是采用“分布式轮毂电机驱动”。在这个设计中,“巴铁”要用16个轮子来承压,每个轮子都是一个独立驱动的单元,内置电机,并且能够调节转数。“16个轮子同步的话,就可以走了。”
不过,即使在巴铁受到广泛质疑的今天,张建武依然不否认巴铁是一个“治理交通拥堵”的好创意。只是在由创意迈向产品的过程中,没有拿到市场的“通行证”。
“天下哪有那么多成功的发明,我们尊重发明,鼓励人去想那些可能性,哪怕10个发明只有一个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说。
“为巴铁造一座城”
看到巴铁“试验成功”的新闻时,交通工程硕士赵昊头皮发麻。
“难道巴铁真的能够‘开’到现实中来吗?”他反复问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在敲打着他的脑袋,告诉他:“不可能的,巴铁不可能普及。”
2016年4月,他在知识分享网站上被邀请回答:“巴铁到底是什么?城市立体快车能实现吗?”他回复:“巴铁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大了,太大了,超高超限了啊!太危险了。”
他甚至调侃了一句:“以后要是这东西真的普及了,我就去造星河战舰。”
有人在他的回答下面直接反驳:“很多真正的新事物从出现到人们接受和应用,其本身在逐步影响现实。”“第一辆地铁要是在当今发明的话,按你的逻辑要说‘怎么可以破坏城市道路去挖坑?’”
赵昊直接回敬:“交通哪里来彻底创新一说。说到底,是几百年来的实践积累,学习国外技术,并因地制宜地改造自己。”
没过多久,现实似乎打了赵昊的“脸”。“巴铁一号”在秦皇岛启动路面测试的那天,很多人在他的回答下面留言:“啪啪啪(互联网用语,表示掌掴面部的声音)”“坐等楼主的星河战舰”“对创新能不能包容点”。
赵昊清晰记得,那天手机上的社交软件把头条给了巴铁,还配了一张特别醒目的“巴铁一号”图片。
自称“学霸”的赵昊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他觉得自己就像站在台上,戴着高帽,被台下的人指着鼻子骂。
夜里,他辗转反侧,不得入眠。半夜拨通了导师的电话,讲述自己的经历。
导师狠狠地批评他:“你信的是什么?你该信的是科学,是知识,是你手里的书,是你实践中看到的案例,是你自己!”
从发明创造的角度看,杨涛承认,巴铁“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他同样认为,质疑和怀疑很重要。因为“真正科学合理的发明创造应该是经得起质疑甚至怀疑的。”
他在文章中写道:“巴铁的发明与研制,目前仅停留在车辆构造的概念设计与车体的制造方面,对于它运行使用所需要的交通系统规划和道路交通设计、控制与管理及其环境设计等方面的考虑十分欠缺。”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巴铁要开到城市里,只能为它量身打造一座新城。
杨涛曾听说过某巴铁“发烧友”对这座“巴铁之城”的构想:
巨型的巴铁行驶在巨型路面上,串联着客流走廊、城市中心、副中心、片区中心。
为了下层净空高度满足大小客车安全通行,这时的巴铁车辆整体高度已经达到7米,宽度达8米。
在这个新区里,所有的道路、桥梁、红绿灯、标识牌等都已经按照巴铁的参数进行了重新设计。包括道路安全净空高度、车道宽度、桥梁承载能力及相应的材料和结构设计。
由于巴铁高达7米,所有的巴铁车站都是高架立体车站,装配上下移动扶梯和无障碍电梯。车站具有售检票系统和功能,配有电子公交站牌。有的地方开放了二层商业区,直接衔接巴铁车站。
巴铁途经道路不会进行任何绿化,因为一些植物有可能会横向生长,形成安全隐患。
杨涛觉得,这种构想本身就不够严谨。更何况,如果要实现这些构想,至少需要解决巴铁车辆设计与制造的所有关键技术问题,还需要多专业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为巴铁量身打造。“目前距离可行和成功还非常非常遥远。”
“大约有10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巴铁都没有“驶出”人们的想象。
这个概念最早为人所知,是在2010年的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当时它的名字还是“立体快巴”。
在媒体的报道中,立体快巴被高高捧起,被介绍为速度快、零排放、成本低、载人多,每辆可载客1200~1400人,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
仅半年后,立体快巴“开出国门”。美国《时代》杂志把它列入世界2010年50大发明。同年入选的还有如今在资本市场大热的“充电桩”和“无人车”。
《时代》杂志的网站写道:“比地铁便宜、依靠部分太阳能的庞然大物将跨越两条车道,在高速公路上方7英尺高处载着1200人,汽车从下方穿行。 巴士上的乘客应该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但很快,立体快巴“驶出”人们的视线。直到6年之后,它以“巴铁”的身份回归。
2016年5月,巴铁出现在第19届北京科技博览会上,名字的由来是“巴士和地铁的结合体”。而巴铁所属的企业也变更成了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当月,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一次采访中,为巴铁的未来勾勒出一幅巨大蓝图。
根据当时的文字直播实录,小学学历的“巴铁”发明人宋有洲透露了创意的由来。
宋有洲表示,在深圳时,曾思考如何利用汽车以上的空间缓解堵车问题,他路过深圳大道,正好赶上修地铁。
他说自己看见一个“龙门吊”正在运行,就琢磨“能不能用低空空间来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呢?立交桥下面的空间可以利用吗?”
当时,宋有洲对自己的创意前景十分乐观:“找专业公司进行了测算,国内市场大约有10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国外至少得有50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
巴铁科技公司的董事长白丹青看得“更长远”。他认为,巴铁还能拉动就业。以某个地级市的建设计划为例,“一个地级市市区内就是100公里,就是投资100亿元。”
白丹青还透露,2016年7月底,第一辆巴铁的第一节模型验证车将在秦皇岛上路。“第一阶段先做1公里实验段,然后再做20公里,再做120公里。”
然而,第一阶段的实验路段此后被证实只有300米长。
2016年8月2日,巴铁总算“开”到了现实中。
“巴铁一号”试验车在秦皇岛北戴河火车站外启动路面“测试”。当天下午6点多,微博认证信息为“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巴铁之父——白志明”发了一条微博:“跑起来了,美丽的大家伙。”
实际上,“白志明”正是白丹青面向媒体和投资人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