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升温,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也踏上了高速列车。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在蓬勃发展之后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位于大戴河区域的东戴河日益受到京津冀地区客群的关注。
9月19日,由新京报社与佳兆业·东戴河项目共同主办的“产城共建,产城融合”的经济发展论坛在东戴河举行,业界专家深入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东戴河区域价值及未来发展规划,再度提升了外界对东戴河新区认可度。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龚小锋
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
位于北京两小时都市圈的东戴河新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起点,地处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的接合部,拥有960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其中160平方公里的城区,30公里的海岸线占据了庞大的尺度。
对于东戴河的区位,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副所长彭剑波指出,东戴河是渤海湾难得的净土,非常适合养生养老。应该站在渤海经济圈甚至北方滨海旅游度假产业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东戴河,打造“北方国家海岸,渤海养生之都”。
据辽宁东戴河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庆民介绍,目前东戴河新区规划了一带五区,一带即海边的滨海景观带,五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临港产业园区等。短短五年时间,东戴河发展迅速,已经有签约企业300多家,工业总资产值150多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今年将达到8亿多。张庆民表示,计划用20年的时间,使得东戴河成为GDP达到1000亿,人口达到50万的地级城市。
得益于京津冀一体化与新区政策支持,东戴河今年的游客流量达到了历史高峰300万人,由此带来的旅游消费即可达到3亿元。今年2月,东戴河高铁站正式开通,东戴河与北京的“距离”将缩减到两小时。东戴河成为了继北戴河、南戴河之后,大戴河区域内新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基于东戴河的区位优势,业内人士建议,东戴河应该在结构内、体制外寻求北戴河的一体化发展,比如大力推进东戴河与北戴河的交通一体化,旅游线路一体化,旅游营销一体化,市政一体化,成为中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示范区。
促进产城人融合
东戴河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产城共建,产城融合”的思路。
张庆民表示,五年里新区管委会现在已经投入100多个亿,建设了道路、水电及动车站等各类基础设施。比如省实验中学东戴河校区占地面积260亩,12.8万平米,投资10多亿,硬件水平在国内一流。
值得一提的是,东戴河还定位于“海岸中关村”,与中关村合作,大力引进高技术和附加值高的节能环保企业。
随着东戴河人气的聚集和城市产业发展,目前包括佳兆业等20多家开发商进入到东戴河进行房地产开发。其中,佳兆业投资500亿元打造的东戴河旅游地产项目表现最为抢眼。
佳兆业·东戴河总规划约11平方公里,总体量超过1000万平方米,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滨海旅游度假地产项目。据佳兆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文东介绍,项目采取“4+1”的发展模式,即“旅游、养老、教育、度假+酒店式服务”的发展策略。
除了加大产业和配套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惠生还建议,必要时可引入一些文化类的分支机构,比如跟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合办培训机构,培养五星级的管理人才。
差异化定位制胜
由于东戴河、北戴河、南戴河共同打造了大戴河度假带,而要使得东戴河脱颖而出,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和旅游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蔡云建议,区域一定要进行差异化定位,避开低端、粗浅的旅游设施的建设。
在参会的业内人士看来,东戴河区域发展旅游度假的优势在于,在北戴河仅仅三四十公里之外,可以让京津冀人群获得一个更加休闲和惬意的海滨氛围,摆脱北戴河“下饺子”似的拥挤状态。
“要想办法突破最后的38公里。北戴河到东戴河大概的距离是37.7公里,在我们相应的环境和服务上有所突破,东戴河莹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