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可以说是河北知名度最高的名片之一,每年暑期来自国内外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涌到这里休闲避暑度假。在这里,游客会在不经意间看到一栋栋掩映在绿树蓝天之间的老别墅,造型别致、选材考究、装饰精巧、风格独特。它们就是从清末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各国人士和各界名流在北戴河海滨修建的度假别墅。
据1948年北戴河解放时的统计显示,当时北戴河共有中外各籍人士修建的别墅719栋,是国内仅次于庐山的第二大别墅区。如今仍然保存比较完好的老别墅有110余栋,这些经历百年时代变迁的老别墅,见证了北戴河由海边小渔村发展成为举世闻名避暑度假胜地的过程,是北戴河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先有老别墅,后有北戴河“避暑地”
北戴河海滨18公里长的海岸线曲折蜿蜒,大海清澈平稳,沙滩洁净绵软,到处是天然浴场。而离岸边不远处就是山丘连绵起伏、从东山到西部的联峰山,郁郁葱葱,林木茂密。这一切成就了北戴河海滨的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据测量,北戴河海滨地区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氧离子4000个以上,是一般城市的10至20倍,有助于身体健康,是休养、度假的好地方。
“北戴河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东巡派人入海求仙时就曾住在北戴河。前些年在北戴河东山考古发现了秦始皇行宫遗址。”北戴河区文保所所长阎宗学说。但北戴河作为避暑度假区兴起是从清末开始的,1893年,在修建天津至山海关(也称“榆关”)的津榆铁路时,英国籍铁路工程师金达发现铁路附近北戴河村南面不远的海滨,风光秀丽、沙软潮平,非常适合休闲避暑。
清朝末年,还是女人裹小脚的时代,到海滨避暑度假、穿上泳装到大海游泳、在沙滩上晒太阳,可能绝大多数国人都没有听说过,也是不敢想象的。而作为一向喜欢海滨度假的英国人,金达慧眼识宝地,一下就相中北戴河海滨,使这片默默无闻的海滩成为后来“远东难有匹敌”的避暑度假胜地。
当年,金达不但自己在海边高地建起木屋,避暑办公,还建议在北戴河村西设立火车站,并在北京、天津广泛宣传,从而吸引了不少中外人士前来避暑度假。第二年,铁路建成,英国人史德华首开其端,在这里建了第一栋石木结构的别墅。之后几年,在北戴河这一荒僻渔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栋栋洋别墅。1898年清政府宣布北戴河为“各国人士避暑地”。
“将北戴河作为第一个由中央政府设立的避暑度假区,在当时也是内外交困的清政府应变自保的无奈之举。为避免外国列强强租强占,清政府在1898年辟秦皇岛为自开口岸,同样为了限制外国人的活动范围,划定‘戴河以东至金山嘴沿海向内三里,及往东北至秦皇岛对面为各国人士避暑地,准中外人杂居’。”阎宗学说,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