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中国古代史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空观念: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知道北朝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概况。01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淝水之战东晋取胜的原因;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02家国情怀: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03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022年课程标准视频导入:从十六国后期混乱至北魏建立目录一淝水之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一淝水之战一淝水之战0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材料:苻坚具有较深的汉文化修养,继位后重用王猛,加强中央集权,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提倡儒学。国势强盛后,苻坚开始扫荡北方的割据政权,先后攻灭了前燕、前凉和鲜卑拓跋部所建的代国,统一了北方地区。他又大举进攻东晋,夺取益州。时空观念一淝水之战05020304时间:383年双方:前秦 VS 东晋特点:东晋以少胜多结果:苻坚大败,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分裂。教学视频:淝水之战想一想:强大的前秦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原因有哪些?材料1: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374年五万甲士平定叛乱;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材料2: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材料3: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人民厌战战争民族矛盾尖锐苻坚骄傲轻敌史料实证魏蜀吴西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东晋北朝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时空观念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01背景:①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促进民族融合;②统治者保持原有习俗,不利于国家治理。材料:前秦统一北方时,拓跋部政权一度灭亡。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重整旧部,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即代王位。396年, 拓跋珪即皇帝位(北魏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北魏太武帝)于431年灭匈奴人建立的夏,436年灭汉人建立的北燕,439年灭匈奴人建立的北凉,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内蒙古嘎仙洞刻石拓片:嘎仙洞遗址摩崖石刻祝文,位于嘎仙洞入洞前厅西侧15米的石壁上,通高90厘米,宽120厘米,共19行,竖行,每行12字至16字不等,全文201个字,对鲜卑民族起源、中国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北魏(386-534年)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建国,后定国号为“魏”,定都城于平城(山西大同),与南朝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三个时期南北对峙。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卷十九02概况:(1)迁都洛阳→加强了与汉族的联系;促进了洛阳的繁荣。时空观念说一说: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教学视频:北魏孝文帝改革(2)推行汉化政策: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与汉族联姻);⑤采用汉族制度、法律(习汉制)。0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成功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0102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表现:①生产方式:内迁各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②生活习俗: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蒸馍、烙饼(魏晋墓壁砖画)牧马(魏晋墓壁砖画)魏晋墓砖画《犁地图》魏晋墓砖画《采桑图》史料实证教学视频: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下的服饰材料: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史料实证③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④思想文化:汉语已经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⑤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02表现:百官上朝示意图材料: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陈寅恪0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凉·佛、菩萨北燕·提梁铜腹壶前秦瓦当前凉 铜钱北魏·书法史料实证课后练习1.对于下面图示反映的历史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第一次人口南迁B.曹丕定都洛阳C.孝文帝迁都洛阳D.淝水之战前的形势【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以及学习汉族文化,于是迁都洛阳,C项正确;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发生在西晋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定都洛阳,没有迁都,排除B项;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不是淝水之战前的形势,排除D项。故选C项。课后练习2.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力排众议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其措施的重大作用是()A.增强军事力量B.打击鲜卑贵族C.加强皇帝权力D.促进民族交融【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进行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这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所述孝文帝改革时期的迁都、联姻及说汉语有利于民族交融,没有体现军事方面的措施,不能增加军事力量,排除A项;材料所述措施一定程度上打击鲜卑贵族,但不是其最重要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所述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不能加强皇帝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课后练习3.公元383年,有一位统治者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还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结果惨遭败绩。这位统治者是()A.苻坚 B.北魏孝文帝 C.王导 D.司马睿【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下》记载:前秦苻(pú)坚想攻打东晋,许多朝臣认为不可,并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冒进。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A项正确;孝文帝是北魏的帝王,王导是东晋大贵族,司马睿是东晋皇帝,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课后练习4.《资治通鉴》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鲜卑代人)八姓,自太祖以降,助著当世,位尽王……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 B.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C.对选官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D.通过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魏主雅重门族……一同四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所推崇的都是汉族的名门望族,并将鲜卑八姓贵族地位拔高,如同汉族士族一般有官员选任特权。这些措施是受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并没有完全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是北魏政府对高门士族的界定,与选官制度的调整无关,此时北魏的选官制度依旧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孝文帝结交汉族世家大族是为了缓和鲜卑贵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谢 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