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开始,出于当时西南与南方民族地区整体治理需要,中央王朝在湘西地区推行“军政兼理”的特殊管理制度。一方面,各级官府任命、委派土司管制其地,建立起别具特色的地方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又在“苗疆”边缘地区修筑寨堡,建立卫、所等管理制度。从这一角度来看,湘西民族地区实际上已走上了与内地行政区域治理“一体化”的改革道路。清代初期,伴随“改土归流”的完成与“一体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如何保持湘西地区的稳定,保证当地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完成湘西地区的社会转型,成为清朝南方民族地区治理的主要目标与挑战之一。“军管苗寨”制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并得以延续的,其核心是在建立完整的营汛体系的同时,以汛、塘等地方军事系统管理基层村寨秩序,以维持地方稳定,调解基层矛盾,协助地方执行政令。作为清王朝地方基层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军管苗寨”制度在“改土归流”善后工作中的实施以及民族地区社会转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但是,“乾嘉之乱”的发生却给这一制度的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使清廷及地方不得不重新调整原有治理格局,以形成新的地方基层秩序。
笔者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全面梳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较为系统地考察“军管苗寨”制度的缘起与湘西基层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并侧重于对“乾嘉之乱”前后湘西“苗疆”以营、汛、塘为中心的“军管苗寨”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后来的调整适应过程,旨在展现这一制度在湘西民族地区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清代湘西“军管苗寨”制度的初建与发展